APP下载

桉木木质素磺酸钙与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的分离与表征

2013-01-05叶德展

中国造纸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结构单元索氏异丙醇

叶德展 刘 磊 夏 超 代 华 张 熙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

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广泛存在于针叶材、阔叶材和草本植物中[1]。针叶材木质素主要含愈创木基(G型)结构单元,阔叶材木质素主要含不同比例的G型和紫丁香基(S型)结构单元,草本木质素则含有G型、S型和对羟基苯丙烷结构单元。S型结构单元含量较高,则苯环上C-3或C-5活泼氢被甲氧基取代程度较高、β-5与5-5型连接结构含量较低,因此,上述3种植物中阔叶材木质素分子质量较低。采用亚硫酸盐法制浆后可回收得到一种工业木质素,即木质素磺酸盐(LS)[2]。LS结构中含有酚羟基、醇羟基、苯环等官能团,反应活性较高。LS水溶性好,与水溶性乙烯基单体(如丙烯酸、丙烯酰胺等)接枝后可赋予其良好的分散性、黏结性,接枝产物可广泛用于制备增稠剂、减水剂、阻垢剂和固沙剂等[3-6]。

目前,木质素与乙烯基单体的接枝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叶材木质素(SLS)。R.Chen最先报道了SLS接枝丙烯酸(AA)[7],接枝产物的分离方法如下:先采用异丙醇沉淀接枝产物,再用无水乙醇和甲醇抽提分别去除均聚物和接枝共聚物,剩余则为未反应的SLS。该传统分离法为研究SLS与AA接枝反应规律、接枝产物结构及其与性能关系提供了可行性分离方法。此后,关于该体系的接枝产物分离均采用此传统分离方法[8-9]。与针叶材和草本类木质素相比,阔叶材(山杨、白杨)木质素(HLS)接枝产率较高[10]。因此,为获得较高产率的木质素接枝产物,有必要对其他阔叶材木质素进行研究。目前,造纸工业正面临着针叶材资源日益短缺的原料危机,而桉木作为一种速生阔叶材逐渐被广泛用于我国南方造纸企业。为充分利用和提高桉木木质素磺酸盐应用价值,合成出性能优异和接枝产率较高的桉木木质素类固沙剂,笔者进行了Fenton试剂引发桉木木质素磺酸钙(HLS-Ca)接枝AA的研究,结果发现,传统沉淀-索氏抽提分离方法不能有效实现该反应体系中各种组分的分离。针对这一情况,本课题组开展了该体系中各组分分离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离心分离-索氏抽提联用法,并介绍了传统沉淀-索氏抽提分离方法和离心分离-索氏抽提联用法的分离效果,以及HLS-Ca、接枝共聚物(HLS-AA)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和氢核的核磁共振(1HNMR)谱图特征。

1 实验

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桉木木质素磺酸钙(纯度≥96%,HLS-Ca,阿拉丁试剂);四水氯化亚铁(天津茂业试剂,分析纯);H2O2溶液(质量分数30%,分析纯),丙烯酸(AA,分析纯),成都科龙化工试剂厂。

1.2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分离

1.2.1 接枝共聚反应

称取一定量的HLS-Ca、水与AA并依次加入至三颈瓶中,搅拌使HLS-Ca溶解。将三颈瓶移至水浴锅中,通氮气30 min并逐步升温至反应温度。依次加入定量的FeCl2与H2O2溶液并反应一定时间。接枝反应体系中,HLS-Ca与水的质量比为3∶7,详细接枝反应条件见表1。若未特别指明,文中接枝反应条件为:m(HLS-Ca)=8 g,m(AA)=8 g,c(H2O2)=25.2 mol/L,c(FeCl2)=63.0 mol/L,温度 40℃,时间2 h。

表1 HLS-Ca与AA接枝共聚反应条件[11]

1.2.2 接枝共聚物的分离

传统分离提纯法:将反应产物在大量异丙醇中沉淀,所得沉淀物于75℃真空干燥至质量恒定并用滤纸包好,依次采用无水乙醇、甲醇在索氏抽提器中抽提24 h,分别去除均聚物和接枝共聚物[7]。

离心分离-索氏抽提联用法:在搅拌条件下,将反应产物缓慢滴加至异丙醇中沉淀,然后,在离心机中以4000 r/min离心分离10 min。所得上层悬浮液与下层沉淀分别在75℃真空干燥24 h至质量恒定。上层悬浮液干燥物在二氧六环/异丁醇(前者与后者质量比6∶4)中溶解至不溶物质量恒定以去除均聚物(PAA),剩余的不溶物为接枝共聚物(HLS-AA);下层沉淀则分别采用无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DMF)抽提至质量恒定以去除均聚物和HLS-AA,剩余不溶物为未反应的HLS-Ca。

产率(Y)、单体转化率(C)、HLS-Ca接枝率(G)与单体接枝效率(GE)分别按下式计算[7]:

式中,mt为接枝产物总质量;mM为反应中加入AA的质量;mL为反应中加入HLS-Ca的质量;mUL为下层沉淀中未反应的HLS-Ca质量;mH为上层悬浮液与下层沉淀中均聚物(PAA)的总质量。

1.3 分离产物表征

1.3.1 FT-IR分析

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在Nicolet 560 FT-IR分析仪上对分离的各组分、HLS-Ca与HLS-AA分别进行FTIR分析[12]。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4 cm-1,扫描范围400~4000 cm-1。

1.3.2 UV分析

将0.5 g样品溶于1000 mL醋酸水溶液(pH值为5)中。取3 mL上述溶液,用醋酸水溶液稀释10倍后作为扫描液,醋酸水溶液为参比液,在日本岛津UV2100分析仪上进行UV分析,扫描范围210~400 nm[12]。

1.3.31H-NMR分析

将15 mg样品溶于0.5 mL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中,在Bruker AV II-400 MHz核磁共振谱仪上进行1H-NMR分析,脉冲角90°,缓释时间3 s,扫描次数48次。

2 结果与讨论

2.1 传统分离提纯法与离心分离-索氏抽提联用法分离效果的比较

2.1.1 传统分离提纯法

按1.2.1完成HLS-Ca与 AA接枝共聚反应,将产物滴入大量异丙醇后,发现有部分产物被沉淀,同时有灰褐色细小颗粒悬浮于异丙醇中,且将异丙醇悬浮液干燥后该物质较多。这表明若采取该分离方法只能收集部分沉淀,会导致产物损失。

按照传统分离提纯法将下层沉淀物依次经无水乙醇和甲醇抽提24 h分别去除PAA和接枝共聚物(HLS-AA)后,抽提剩余物应为未反应的HLS-Ca。对于实际的HLS-Ca与AA接枝共聚反应,采用传统分离提纯法得到了抽提剩余产物的红外谱图(见图1中a曲线)。该谱图在1727.7 cm-1处出现了—C=O特征吸收峰,表明抽提不能完全去除HLS-AA或PAA。这说明传统分离提纯法不能有效分离该接枝共聚体系中的各组分。

2.1.2 离心分离-索氏抽提联用法

将悬浮颗粒与沉淀产物搅拌均匀后在离心机中以4000 r/min离心分离10 min,分别得到上层悬浮液与下层沉淀。HLS-Ca不溶于异丙醇,因此未反应的HLS-Ca作为沉淀物可以被完全沉淀。最终离心下层沉淀物为部分不溶于异丙醇的均聚物(PAA)、接枝共聚物(HLS-AA)和未反应的HLS-Ca的混合物;上层悬浮液干燥至质量恒定后的产物为PAA与HLSAA的混合物。

图1 不同方法抽提后不溶物的FT-IR谱图

将离心分离得到的下层沉淀物分别采用无水乙醇、DMF抽提至质量恒定去除PAA和HLS-AA,剩余不溶物的FT-IR谱图见图1中b曲线。将上层悬浮液干燥物采用二氧六环/异丁醇溶解至不溶物质量恒定去除PAA,剩余不溶物(HLS-AA)的FT-IR谱图如图2所示。由图1中b曲线可见,离心分离得到的下层沉淀经无水乙醇、DMF抽提剩余物中的—C=O吸收峰(在1702.2 cm-1处)强度较图1中 a曲线弱,表明该方法提纯后,离心下层沉淀物中HLS-AA含量明显减少,显示其具有比传统分离提纯方法更好的分离效果。1659.3 cm-1处的吸收峰为残余DMF溶剂中的—C=O吸收峰。图2结果表明,上层悬浮液干燥物采用二氧六环/异丁醇溶解至不溶物质量恒定后,剩余不溶物中存在明显的—C=O吸收峰(在1702.2 cm-1处)。由于 PAA可溶于二氧六环/异丁醇,因此,在1702.2 cm-1处应为 HLS-AA中的—C伸缩振动峰。上述结果表明,离心分离与索氏抽提联用能够有效地将HLS-Ca与AA接枝共聚体系中的PAA、HLS-AA与未反应的HLS-Ca分离。采用此法在引发剂含量不同的引发条件下进行分离,接枝产物的产率(Y)、单体转化率(C)、HLS-Ca接枝率(G)、单体接枝效率(GE)如表2所示。

图2 离心分离的上层悬浮液干燥物经二氧六环/异丁醇溶解至质量恒定后剩余不溶物的FT-IR谱图

表2 离心分离与索氏抽提联用分离所得接枝产物的Y、C、G与GE[11]

图3 HLS-Ca和HLS-AA的FT-IR谱图

2.2 HLS-Ca与HLS-AA的FT-IR、UV和1H-NMR谱图特征

2.2.1 FT-IR分析

HLS-Ca与采用离心分离-索氏抽提联用法分离获得的HLS-AA的FT-IR谱图如图3所示。HLS-Ca无—C=O吸收峰(在1727.7 cm-1处),接枝后HLSAA中存在明显的—C=O吸收峰,HLS-AA在3400 cm-1左右吸收峰较HLS-Ca的宽,表明接枝AA后共聚物中的—OH的伸缩振动峰变强,说明在本实验的聚合条件下桉木木质素磺酸钙HLS-Ca与丙烯酸AA成功地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在HLS-Ca的FT-IR谱图[12]中,紫丁香基的吸收峰在 1328 cm-1和 1116 cm-1处峰强明显;愈创木基吸收峰在1037、823和1270 cm-1处。与紫丁香基特征吸收峰在1328 cm-1处相比,愈创木基特征吸收峰在1270 cm-1处无明显吸收,峰强较弱。上述结果表明,HLS-Ca中含大量紫丁香基结构单元和少量愈创木基结构单元。

2.2.2 UV分析

图4为HLS-Ca和HLS-AA的UV谱图。FT-IR谱图已表明,HLS-Ca中没有—C=O吸收峰,因此,210 nm处的UV吸收峰应为HLS-Ca苯环E1带吸收[12];275 nm处的最大吸收峰由芳香环的π→π*跃迁引起,来源于非共轭酚羟基结构(芳香环),此吸收峰表明HLS-Ca为典型的硬木质素。但与AA发生接枝共聚后,HLS-AA在210 nm左右的UV吸收峰强度明显高于HLS-Ca。这是因为HLS-AA所含—COOH中的发色团—C=O与助色基团—OH相连,发生pπ共轭,使—C=O官能团的π→π*跃迁能量降低,使—C=O紫外吸收带红移至210 nm左右,吸收强度大幅增加。因此,UV谱图中210 nm左右吸收峰的强度变化表明,AA与HLS-Ca成功地发生了接枝共聚反应。

图4 HLS-Ca和HLS-AA的UV谱图

2.2.31H-NMR分析

图5和图6分别为HLS-Ca和HLS-AA的1H-NMR谱图。接枝前,HLS-Ca在化学位移为10~14的区域并未出现活泼氢的吸收峰。接枝后,HLS-AA在化学位移为10~14处出现了一个宽的吸收峰,该峰为—COOH中氢的吸收峰。另外,化学位移为2.2处存在一个新的吸收峰,该峰为聚丙烯酸接枝链—CH2—中氢的吸收峰。这些结果都表明,HLS-Ca与AA单体成功地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图5中化学位移6.25~7.25 区域为芳环氢的吸收峰[13],其中,6.70 ~7.25处为G型结构单元氢、6.25~6.70处为 S型结构单元氢。S型结构单元吸收峰明显比G型结构单元吸收峰强,这也表明HLS-Ca为典型的硬木质素。

3 结论

对于桉木木质素磺酸钙(HLS-Ca)与丙烯酸(AA)单体接枝共聚体系,采用传统分离提纯法(沉淀-索氏抽提分离法)并不能将接枝共聚体系中各组分有效分离。将离心分离与索氏抽提联用,选择合适的溶剂按如下方法可实现该体系中各组分的有效分离:将接枝反应产物在异丙醇中沉淀,采用离心分离将其分为上层悬浮液和下层沉淀。上层悬浮液干燥物在二氧六环/异丁醇(前者与后者质量比6∶4)中溶解至不溶物质量恒定去除均聚物(PAA),剩余不溶物为接枝共聚物(HLS-AA);下层沉淀物分别采用无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抽提至质量恒定去除PAA和HLS-AA,剩余不溶物为未反应的HLS-Ca。FT-IR谱图中1727.7 cm-1处的吸收峰为 HLS-AA的—C=O吸收峰;HLS-AA在210 nm左右的UV吸收峰强度明显高于HLS-Ca;1H-NMR谱图中化学位移为10~14处的吸收峰为HLS-AA的特征吸收峰。

[1]Zhang Junhua,Deng Haibo,Lin Lu,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 straw lignin with a formic acid proces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0,10(1):2311.

[2]Jairo H L,Wolfgang G G.Recent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Lignin: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to Nonrenewable Materials[J].Journal of Polymers and the Environment,2002,10(1/2):39.

[3]Chen R L,Kokta B V,Valade J L.Study on the 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lignosulfonate and acrylic monomer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80,25(10):2211.

[4]雷永林,贾陆军,霍冀川.新型改性木质素磺酸钙高效减水剂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J].中国造纸学报,2010,25(1):27.

[5]王晓红,郝 臣.木质素磺酸盐与丙烯酸接枝改性[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6):528.

[6]Zaslavsky,Lev V Rozenbery.Lignosulfonate-based graft polymers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s:US,4276077[P].1981-06-30.

[7]Chen R L,Kokta B V,Daneault C,et al.Some water-soluble copolymers from lignin[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1986,32(5):4815.

[8]李凤起,袁 瑾,辛宝玲.接枝型木素磺酸钠的制备和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2,23(3):1.

[9]张致发,邓国华,韦汉道,等.木素磺酸盐和丙烯酸电化学接枝共聚反应的研究[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1998,6(1):55.

[10]John J Meister,Amit Lathia,Chang Fufong.Solvent effects,specials and extraction method effects,and coinitiatior effects in the grafting of lignin[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1991,29(10):1465.

[11]Ye De Zhan,Jiang Xian Cai,Xia Chao,et al.Graft polymers of eucalyptus lignosulfonate calcium with acrylic acid: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2,89(3):876.

[12]Dence C W,Lin S Y.Methods in Lignin Chemistry[M].Heidelberg:Springer,1992.

[13]Lundquist K P.NMR Study of Lignin.2.Interpretation of the1HNMR Spectrum of Acetylated Brich Lignin[J].Acta Chemica Scandinavica B,1979,33:27.

猜你喜欢

结构单元索氏异丙醇
海南岛索氏桃花水母的遗传学鉴定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BIM模型研究
模型优化塔拉籽油的超临界制备工艺
双流路顶空气相法检测人全血中乙醇、甲醇、异丙醇、丙酮及其临床应用
异丙醇的生产工艺及应用
连续萃取精馏分离异丙醇-水的静态模拟分析*
基于结构单元的机床动态特性分析∗∗
索氏提取-红外光谱在定性分析乳制品塑料包装中添加剂的应用
芦笋老茎中芦丁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如何用好异丙醇润版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