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动力的成长与梦想

2013-01-04薛辰苏晓

风能 2013年9期
关键词:风电场风电动力

本刊记者/薛辰 苏晓

联合动力的成长与梦想

本刊记者/薛辰 苏晓

全产业链布局,风电新增装机排名国内第二,6兆瓦机组完成吊装,正在进行12兆瓦机组设计,是什么让这家公司这般快速生长?

看待联合动力的成长需要另一种逻辑。

有业内人士对联合动力的迅速发展不以为然,认为这家公司能有良好业绩是因为其生产的风电机组在国电集团内部循环,并非市场行为。2013年上半年中国风电制造商新增装机排名榜单显示,联合动力依旧位居第二,这越发引起了多方关注。

但在联合动力市场开发中心总经理邹长宁看来,这种看法忽略了联合动力近两年外部市场的持续增长。邹长宁告诉记者:“2012年,联合动力的外单份额已占居销售总量的30%,2013年还有上升趋势。”在谈到外部销售的情况时,邹长宁说他最看重的一个外单,是今年8月联合动力的3兆瓦机组在“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二期扩建项目中中标,订单量达到96兆瓦。

外部市场业绩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这家公司适应市场的能力。一位业内资深销售经理对记者表示,在国内整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联合动力能在外部市场取得这般业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位销售经理解释说,这家公司的难点在于,它是国电的下属公司,而国电与其他“四大”电力公司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比如,在囤积风能资源这件事上,五大电力集团的步调一致,哪一家也不会和行业的主流做法背道而驰。这种看似和谐而实则“好风必争”的氛围,对联合动力的整机销售业务来说就是问题:一方面要和人家竞争风能资源,另一方面还要人家购买你的风电机组,这在心理和感情上让客户难以接受。另一个问题是你的机组够不够好,即便购买也要限定数量,同样的机型也不太可能给你和其他制造商同样的订单量。“这似乎是联合动力对外部市场销售风电机组的一个坎。”这位销售经理强调说。

“我们的确感到这是一个坎。”邹长宁很认同这位销售经理的说法。他说正因为如此,联合动力的销售人员才会一次次地带上联合动力机组在国电风电场的运行数据到几大电力集团去游说,以获取这些公司的订单,即便是小量的订单也很珍惜。邹长宁告诉记者,“联合动力外部市场的销售布局已基本完成。”

能够清晰可见的是,联合动力正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前行,每一步都来自技术的活力和驱动。

在布局中成长、在成长中布局是这家公司的一个特点。在联合动力所有的布局中,全产业链布局是最受关注的一点。在风电制造业垂直链整合或去产业链的态势下,这家公司仍然坚持全产业链布局,是目前国内唯一全产业链布局的整机制造商。在这一点上,这家公司确实在风电制造业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却也因此受到局外人的关注。较为普遍的一种看法是,作为制造业的新手,内部制造比例的提高并非可靠的盈利模式,公司未来的盈利恐怕成也产业链败也产业链。实际上,这种看法跟质疑这家公司的装机量一样,都与不了解这家公司的深厚背景有关。

如果以国电集团的绿色能源战略为参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联合动力的机组先在国电体内循环并不断提升零部件自造比例,一切都与这家公司在国电集团的战略地位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07年6月,是国电集团为适应发展中国绿色能源事业的需要,解决风电关键和重大设备国产化问题,在原龙威发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的高科技企业,它“承载着国电人开创绿色能源时代的希望和梦想”。

能够清晰可见的是,联合动力正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前行,每一步都来自技术的活力和驱动。2007年下半年,联合动力从德国aerodyn能源系统公司引进了1.5兆瓦机组技术,与当初有些国内制造商引进生产许可证、照图组装所不同的是,联合动力引进的机组技术是一个“打开的黑匣子”,不仅获取了完整的设计文件,也拿到了所有软件的代码,使其从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也让这家公司在风电技术上能够看得更远。

拥有了一个“打开的黑匣子”,就意味着联合动力收获了一个对引进的机组制造技术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联合动力风电技术总监张启应评价说,“正是这个过程为联合动力培养了风电技术人才,也为后来和GH联合设计3兆瓦机组增添了底气。”

张启应是在2011年初从aerodyn加入联合动力的。他说在有梦想、有实力,能长久做风电事业的国企主管风电技术研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张启应的到来,成为联合动力在全球招募风电技术人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011年,全球风电跌入低谷,而联合动力却借机吸纳了一批来自GE、西门子、维斯塔斯等国际知名公司的人才,成就了这家公司自主研发好产品的愿望。

目前,联合动力有1.5兆瓦、2兆瓦、3兆瓦、6兆瓦四个产品平台,除了海上6兆瓦样机正在进行运行调试外,其他机组产品已经全部量产。值得关注的是,2兆瓦、6兆瓦机组产品完全由联合动力自己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这是一个最能显示这家公司技术研发水平的聚光点。张启应强调,自主研发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通过整合全球研发资源,设计并制造出一款能够为行业带来改变的机组产品,比如6兆瓦海上机组,就集合了国际知名公司的智慧和经验,多方合作可以让这款海上机型更安全、更可靠、更有发电效率。

仅产品多还不够,产品性能好才完美。联合动力营销总监李杰举例说,联合动力高海拔1.5兆瓦82米叶轮机组在国电电力云南大风丫口风电场的整体运行数据证明了这款机组的完美。该项目2011年12月18日并网运行,令人惊喜的是,“2012年度,机位A18号机组年发电量693.9万千瓦时,可利用率99.3%,可利用小时数达到4626小时。”

风电机组可靠性实践更深远的商业意义在于,它可以为联合动力进入风电场运维服务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这惊喜也让张启应和他的研发团队对超高海拔机组在西藏那曲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充满信心。那曲,海拔约4786米,气压低、日照强度高、雷暴多发、空气密度极低、温差幅度较大。风电机组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运行面临两大风险:一是超低的空气密度会导致额定功率下降,风电机组有提前失速的可能;二是稀薄的空气介质会给所有的电气设备带来绝缘等系列问题。由此可见,要使机组在那曲做到安全稳定运行,就必须解决所有的技术挑战。

2013年8月8日,联合动力自主研发的首批5台1.5兆瓦超高海拔风电机组在那曲完成吊装,屹立于“世界屋脊”。至此,超高海拔机型所有的挑战都已成为过去,但更高的技术挑战又摆在张启应和他的研发团队面前。

张启应透露,联合动力正在进行12兆瓦风电机组项目的研发,项目的程序设计将在2014年4月完成。据来自互联网的信息,维斯塔斯将推出8兆瓦机组,这是迄今已公开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有业内人士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突破单机容量8兆瓦级别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张启应看来,“只要相信你的技术,坚持下去并将它完美,那么你必将成功。”张启应的信心源自联合动力对做强技术的资源支持,也与这个项目已被列为国家863课题密切相关。

还有正相关的是,12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发也会对联合动力垂直产业链模式的发展带来益处和价值。在谈到此模式时,李杰强调,这符合联合动力做大做强的战略定位。“通过自己制造零部件,能够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也会对国电集团风电场20年运维过程中的零部件更换起到保障作用。”

截至2012年,国电集团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576万千瓦,占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21%。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联合动力那么看重风电全产业链布局,但其国内唯一性也让这家公司比国内轻资产的整机商面临更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了取得成功,联合动力整合部门的力量,将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变桨系统和变流器作为核心部件加以重点打造,推进这一产业健康成长。

这种选择,也决定了这家公司在每个领域都会有不同的竞争对手,人们需要看到的是这家国企的竞争力。显然,这家公司意识到了这一点,2012年开始尝试用内外销售比例机制增强核心部件生产厂的内部活力。比如说齿轮箱厂,在外部市场销售了1台,就获得了在内部市场再交易1台的资格,也就是说内部市场拿到的供货量完全取决于在外部市场的销售。这样,就会倒逼部件厂开拓外部市场,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在张启应看来,核心部件产业链对风电机组发电性能的优化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今年9月中旬,联合动力的1.5兆瓦、97米叶轮低风速机组在天津并网运行。值得关注的是,这款机型采用的都是优化后的发电机和齿轮箱,由联合动力自主设计和制造,仅发电机的发电效率就可提升3%的电量。

张启应解释,在低风速区域,发电机的发电量有规律可寻,优化的目的就是在某个功率段把发电机的效率提上去,带来更多的发电量。而齿轮箱的优化则主要体现在很多细节上,目的也是为了提高齿轮箱的效率。正是这种对核心部件的性能优化以及机组技术的持续改进,张启应对联合动力的产品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这家公司,以优化为核心的持续改进理念不仅体现在机组及部件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在对5000多台风电机组的运行与维护中也有更直接的反映。

2012年初,联合动力开始实施旨在以提高在役机组发电量、节省自耗电和降低运维成本为目的持续改进计划。李杰告诉记者,这项计划确定了100多个优化改进项目,率先对国电电力、龙源电力、国电新疆公司等多家业主的25个风电场的1000多台机组进行了功率曲线优化和冷启动与自耗电改进项目,取得了显著效果。随后,又对分布在多个风电场的3000多台风电机组进行了相应的项目改进,赢得了业主的认可。以机组冷启动与自耗电改进项目为例,一个由33台1.5兆瓦机组组成的风电场,实施该项改进后可使自耗电降低30%,而整个风电场发电量提升1%。

联合动力副总工程师苏剑涛对此项目的由来和改进作了解释:“有业主反映我们某个机型低温下启动过程较长且自耗电较高的问题。对此,我们的技术团队细致分析该机组耗电部件的用电数据,寻求其自耗电改善空间,同时对机组低温冷启动特性进行调研,确定低温冷启动改进策略,提出机组自耗电优化方案,最终实现机组发电量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这100多项优化项目并非是一个“凑合”的数字,而是一个实际调研的结果,一方面来自联合动力运维人员的现场发现,另一方面来自业主的期望,归结到一点就是让风电场发出更多的电量。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项计划是在一个叫“技术持续改进小组”的组织下落地实施的。在联合动力这样的国企,只要一件事情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就足见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

技术改进要靠技术能力来实现,整体风电技术能力的提升为这家公司实施这项计划提供了支持。不仅如此,这家公司还将其技术向风电业务链条的上游延伸,并作为营销支持的手段和内容固化下来,为客户提供更具有技术含量和提升投资收益的服务。正如李杰所说:“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不只是风电机组,而是一项发电工程项目的服务。”

这家公司会对选购了自己机组的业主提供更多的服务,其中协助设计院进行风电场设计、帮助业主核查机组选址并调整机位和评估发电量收益是必须的环节。李杰举例说,在华润山西原平风电场项目中,联合动力微观选址工程师配合设计院在对原平风电场88个机组机点位作了认真细致的复核,在现场确认每个机位的地形、障碍物,核对各机位风况参数,对16个安全超标和11个风能资源不好的机位作了调整,最大程度地保障机组安全和发电量提升。

因为多年的电力背景,联合动力对“安全”和“电量”这两个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就不难理解这家公司为什么会在公司内部践行“机组可靠性”、“度电必争”这两大理念。据内部资料,联合动力在国电集团科综部的直接指导下,起草了 《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管理办法》和《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可靠性评价标准》,明确了风力发电机整机及大部件作为可靠性管理的基础,引入了部件可靠性指标、故障采集指标、损失电量指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设备可靠性指标评价体系。李杰告诉记者,“这一指标体系已于今年7月开始试行,以便为未来全面推广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其实,风电机组可靠性实践更深远的商业意义在于,它可以为联合动力进入风电场运维服务业务提供技术支持。 2013年7月19日,这家公司启动风电场“云”运维平台,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通讯技术及控制技术搭建机组远程监控及运维数据系统,对风电场实现集中管理并提供远程技术支持、故障在线诊断及解决、实时数据分析等服务。可以预见的是,至少这家公司的云平台可以为国电集团的所有风电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服务,让这项投资变得有回报,也让风电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

据张启应透露,联合动力总经理张滨泉对云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格外重视。“张总建议云平台控制室设在自己办公室的对面,他也时常进入控制室来观察风电场的实时运行情况,停机的风电机组一定会成为他向值班人员询问的问题。”

对于这位秉承“时刻不忘竞争,细节决定一切”工作理念的总经理,人们期待他缩短联合动力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在所有期待的人们中有国电人,也有在国电之外关注中国清洁能源事业的人们。

猜你喜欢

风电场风电动力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
重齿风电
探求风电场的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