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在电影多模态语篇中的认知构建——以《乖乖女是大明星》为例

2013-01-04潘红英

关键词:源域隐喻语篇

潘红英

(山西大同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4)

引 言

多模态语篇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按照这一定义,电影属于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因为它涵盖了语言、图像、声音和音乐等多种模态。电影不仅以丰富的画面、精彩的对白呈现,还大量运用了音响与音乐等多种声音元素。根据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机制。在过去的近三十年研究中,概念隐喻理论用充足事例强调了:人们广泛使用语言隐喻反映了他们思维是隐喻性的。如果这种论述成立,隐喻应证明自己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其它交流模态中,如图片,声音,手势及音乐中。正如Johnson指出,“认知隐喻研究一直聚焦于语言层面,这就隐含了如下偏见:意义只有语言符号表征。事实上,其他符号或任何艺术形式对体验意义的构建过程与语言并无二致”(Forceville&Urios-Aparisi 2009)[2]。电影语篇中画面和对白是重要的信息载体,但电影音乐对隐喻和转喻呈现效果,它对影片整体效果所起的辅助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音乐特有的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等要素为电影增添意蕴和魅力,并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发挥叙事的功能[3]。国内学者对电影音乐研究,有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及意象图式与音乐认知之间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李福印 2009)[4];有对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的研究,如孔朝蓬 王珊[5](2010),王理[6](2009),夏海蕾[7](2012)等。在国外,Charles Forceville以十则广告与电影两种语类所包含的声音和音乐为例,探讨了其多模态隐喻特点[8];L.M.Zbikowski分析了音乐域和语言域两域之间跨域映射[9]。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将电影音乐与多模态语篇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本文以《乖乖女是大明星》中电影音乐为分析语料,揭示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如何在电影多模态语篇中运用多种模态,达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而实现音乐与影片整体表现方式完美融合。

一、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

根据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思维方式,促使以一种概念域来理解另一种概念域。人们的概念系统中的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生活中如何思维、理解、推断及想象。许多概念尤其是抽象概念都利用隐喻来构成和体现。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概念隐喻是由具体的、人们比较熟悉的源域映射到抽象的、人们不大熟悉的、较难理解的靶域。通过这种跨域映射,人们实现对世界认识[10]。如“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这一概念隐喻中,金钱是源靶域,两个领域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映射关系。用于谈论金钱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时间,时间被当作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人们“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

转喻是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从而使人们理解不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如“He always enjoys Shakespeare”中“Shakespeare”代指的是靶域中“莎士比亚的著作”。作为人类认知识解和思维方式的隐喻和转喻,它们不是完全不同,区别体现在程度上。正如Barcelona(2000b∶16)指出,“隐喻和转喻是映射过程中从直意到喻意连续体上不同的点。”[11]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常常交织在一起,转喻是比隐喻更基础的认知机制,隐喻往往由转喻激活。

认知语言学范式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的研究发展为非语言及多模态隐喻创建了更多机会。如果隐喻和转喻本质是思维性的,那它们不应仅局限于语言模态,而应在其它非语言模态(如图画、声音、音乐等)中得以证明。荷兰学者Charles Forceville结合大量的平面广告图像范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图像隐喻进行了系统阐释,并于1996年出版了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此书开启了多模态隐喻的先河。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视觉模态隐喻理论日渐完善,但非语言声音及音乐作为暗示源域模态研究明显滞后。下面本文就该电影中的音乐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乖乖女是大明星》及其电影音乐

(一)电影简介

《乖乖女是大明星》是根据美国电视剧《汉娜·蒙塔娜》改编而成。剧中主人公麦莉·斯图尔特(麦莉·塞勒斯饰)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她本人——普通的邻家女孩,另一个身份就是美国当红的摇滚小天后汉娜·蒙塔娜。影片讲述了麦莉从开始在两个世界游刃有余,但无意识中,汉娜的光环逐渐吞噬了属于麦莉的真正生活,让她疏远了家人和朋友。麦莉显然没有意识到,在聚光灯的浮华之下,她已经开始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了。麦莉的父亲罗比·斯图尔特(比·利雷·塞勒斯饰)将女儿的变化尽收眼底,睿智的他没有直接指出女儿的问题,而是别有用心地借祖母过生日,将女儿带回到田纳西州的乡下,那里同时也是他们的家乡。在那儿观众将会和麦莉一起经历一场“归家”的生命之旅,从而见证麦莉重拾自我的过程。

(二)电影音乐

这部电影一共应用了13首歌曲和音乐片段。如电影开场麦莉演唱会上演唱的“The best of both worlds”揭示了她的双重身份;好友莉莉生日派对上演唱的“Let's get crazy”带动了全场氛围,同时预示着疯狂和名气正让她与朋友和家人间产生隔阂;“Butterfly fly away”是麦莉和父亲在山上合唱的,充满了温情与希望;“The climb”是麦莉在电影最后承认自己身份时演唱的;在影片的最后,她演唱的“You'll always find your way back home”预示了麦莉认识到自己到底是谁,从什么地方来,找回了那个真正的自我。

三、电影音乐中的隐喻与转喻

(一)LIFE IS A CLIMB 生活是攀登

在远离尘嚣、美丽如画的田纳西州度过的短暂时光中,麦莉过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除了适应农场的生活之外,她又和儿时的玩伴一起出行、游戏。在这里,她逐渐了解了家庭、亲人和朋友的意义。在遭遇挫折时,她能冷静对待,促使自己成长,从而理解生活的真谛。电影插曲“The climb”中唱到,“眼前依稀浮现萦绕心头的那个梦境,脑海里却想起一个声音:你永远也不会到达目的。我迈出的每一步,我做过的每件事,无不使我迷失方向,但我还要继续求索,还要挺胸抬头,阔步前行。总会有下一座山峦在等我去将它移开,总会有下一个山峰可能令我无法越过。不在于我用多久才能抵达峰顶,不在于山那边到底是怎样的风景,这就是攀登……”

这首歌曲体现的是常见的概念隐喻“生活是攀登”。这一隐喻建立在意象图式“the source——path——goal”(出发点——路径——目标)的基础上,创建了由“爬山”源域到“生活”靶域的映射,同时在两个概念域间实现了各种成分间的对应。(隐喻映射关系如下图1所示)当然,它不是跨越空间的实体攀爬,而是生活中主观体验及抽象前行的隐喻。隐喻“生活是攀登”的体验动机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有很多旅行,在这个意义上,此隐喻有转喻的基础。因为爬山映射在生活中,属于“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其次,爬山是一条在空间上向上的路,根据概念隐喻“UP IS SUCCESS”(向上是成功),它是生活中追求成功的概念化。爬山作为抽象生活的隐喻,通过麦莉深情演绎,将她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但仍能鼓起勇气,昂首挺胸地攀越高峰的勇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图1 “生活是攀登”体现的隐喻映射

(二)GIRLS ARE BUTTERFLIES 女孩是蝴蝶

影片中徘徊在双重身份中的麦莉,在家乡市长举办的一场宴会和自己与男友约会冲突时,上演了一出闹剧。因麦莉对自己身份的隐瞒,男友与其分手。分手后,麦莉在山上独自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并创作了歌曲“Butterfly fly away”,第二天与父亲合唱。歌中唱道,“树上的毛毛虫,你想变成什么?你飞不走,但你可以梦想呀,你的梦想可以成真。别担心,坚持梦想,我保证,会有那么一天,毛毛虫可以化为蝴蝶,有了翅膀,就不要停留,蝴蝶快飞吧……”

借这首歌,麦莉不但向深爱着自己、不断激励自己的父亲表达了感恩之情,同时用蝴蝶这一源域来映射本人,暗示只要有梦想,毛毛虫总有一天会变成艳丽优美的蝴蝶。这一隐喻包含的映射关系如下图2所示:

图2 “女孩是蝴蝶”体现的隐喻映射

按照Lakoff(1980)对于“人是动物”这一隐喻的讨论,人的属性及行为在一定等级程度上与动物紧密相关。在概念隐喻“女孩是蝴蝶”中,人们以蝴蝶成长过程的一些特点来理解女孩的发展。这种映射不仅涉及源域 (蝴蝶)及靶域 (女孩),而且是两域中特点关系间的映射。如图2所示,大自然中任何一只蝴蝶蝴蝶破茧而出时,不可避免经历痛苦和磨难。同理,影片中麦莉为了由平庸变为非凡,为实现自己理想时,也会经历各种磨砺,突破自己的过程即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需要毅力和坚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麦莉与父亲深情演唱时,观众可以看到画面上一群颜色鲜艳,翩翩起舞的彩蝶,导演通过运用声音和视觉两种模态实现了音乐和画面的完美融合。

(三)HOME IS HOMETOWN 家是家乡

除了上文讨论的两个主要的概念隐喻之外,这部电影的音乐中也使用了转喻来达到艺术效果。与隐喻相比,转喻的源域通过视觉、听觉或其它模态得以突出,其识别依赖于语境和百科背景知识[12]。歌曲“Back to Tennessee”是麦莉父女俩回到田纳西州家乡,在募捐晚会上由父亲演唱的一首乡村音乐。电影借助音乐、服装、背景等文化元素激活了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识别。乡村音乐、牛仔装束、吉它、纳什维尔优美的自然风光等属于“文化原型”,体现了概念转喻“文化原型代替文化”,电影通过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将远离城市喧嚣的田纳西州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中,田纳西州这一“家乡”被赋予了“家”的含义,呈现为爱、宽容、温暖的人性空间,对比外界的嘈杂与压力,“家”获得了安宁、舒解和信心的含义,让人找到方向感。回到田纳西州,可以帮助洗净人们心中的浮躁,让人们回归平静认清自我。影片最后,麦莉演唱的“You'll always find your way back home”也体现了这种含义。

通过以上对《乖乖女是大明星》中电影音乐的分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日渐迷失自我的小天后,通过“归家”之旅,了解了自己到底是谁,身在何处,意识到生活中不可能永远处在顶峰,只有坚守信念,勇攀高峰才能实现梦想。

结 论

正如Bordwell&Thompson指出,“声音和音乐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3]本文以影片《乖乖女是大明星》为例,对其电影音乐中隐喻和转喻进行了识别和解读,间接论及转喻与隐喻的互动问题,解释了音乐在电影多模态语篇中的认知构建。分析证明了音乐在帮助识别隐喻源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与图像相比,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具有声效源域的隐喻比两域均用画面来展示的隐喻更能发挥其叙事功能。

[1]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2]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4.

[3]张鸿.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探究 [J].电影文学,2009(1)∶128-129.

[4]李福印.声音的形状:音乐隐喻与音乐认知的体验基础[J]. 中国外语,2009(5)∶31-39.

[5]孔朝蓬,王珊.电影音乐对影片情节叙事的构建[J].文艺争鸣,2010(12)∶31-33.

[6]王理.音乐与音响的剧情辅导作用 [J].新闻爱好者,2009(11)∶49-50.

[7]夏海蕾.试论电影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J]电影文学,2012(8)∶133-134.

[8]Forceville C.The Role of Non-verbal Sound and Music in Multimodal Metaphor[M]∥Multimodal Metaphor.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9∶382-402.

[9]Lawrence M.Zbikowski.Music,Language,and Multimodal Metaphor[M]∥Multimodal Metaphor.Berlin∶Mouton de Gruy ter,2009∶360-382.

[10]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2-60.

[11]Barcelona,A.2000b.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16-23.

[12]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 外语研究,2011(1)∶16-23.

[13]Bordwell David.Kristin Thompson.Film Art∶An Introduction[M].Boston∶Mc Graw Hill,2007∶315-319.

猜你喜欢

源域隐喻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