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以历史必修Ⅱ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2012-12-31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高三建构历史

倪 仲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174)

经常听到高三文科班学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认为历史知识点太多、太乱,不容易记忆,或者是虽然记住了一些历史知识点,但不会活学活用,导致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等现象,这就充分反映相当部分高三学生尚没有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实际上,通过高一、高二的系统学习,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如基本了解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这些知识点散落在各个章节中,如同分散在各处的“小珠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用“线”把这些“小珠子”串联起来,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丢失。但问题在于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这样的意识和认知水平,更欠缺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去主动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历史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建构知识体系,教会学生把历史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进行历史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遇到的问题……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意义重大。笔者以高三文科班历史必修Ⅱ一轮复习为例,谈谈如下两种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

一、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研究,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各种动力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其中经济动力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常用的“经济决定政治”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就是该理论的典型体现。

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深受诟病的地方就是教材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进行了人为割裂,破坏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就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加以整合,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统一在一个系统内,以体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性。下面是笔者在讲授完历史必修Ⅱ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后呈现给学生的一张知识体系图:

通过该知识体系的展示,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正是因为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外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文化);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习和宗教改革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和思想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在17、18世纪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及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所提供的政治实践,为启蒙运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同时,学生通过该知识体系的学习,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为相关历史知识的比较提供便利。比如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活动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而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活动又丰富了文艺复兴的内容。再比如,通过本例的教学,学生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文艺复兴”是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因此文艺复兴时期进行的反封建活动还披着宗教的外衣,并只是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且不敢与天主教会决裂;而“启蒙运动”则是十七、十八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而此时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敢于公开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矛头直指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并且还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

在本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所涉及的世界史的相关内容显然有了整体和系统的把握,从而可以克服一直困扰学生的史实错乱的情况,构建起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包含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国际关系史等辅线的世界史知识体系。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也可以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起这样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授完历史必修Ⅱ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后,可以给学生呈现如下知识体系图。

通过构建如图所示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层面的影响。

二、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做到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据此,我在讲授完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后,给学生呈现如下知识结构图:

一方面,学生通过该知识体系图的学习,认识到在“十年探索时期”(中共“八大”前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面临两大突出问题,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国内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这两大问题之所以出现,从本质上来讲,是因为没有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要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该知识体系图的学习,并结合课本对应知识,学生加深了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1)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已经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从此,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在政治上妥善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而不是搞阶级斗争)。这些才是实事求是的正确做法。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知识体系的学习,纷纷表示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很多借鉴,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概括起来就是:(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2)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4)必须从“大跃进”中吸取教训,要尊重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5)要从“人民公社”中吸取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6)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叶小兵教授指出:“学生只有在其认知系统中构建起具体的知识及概念结构,才能进而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反之,任何观念和观点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不可能在学生心底里真正确立起来。”从该知识体系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对该知识体系的学习,不仅夯实了基础知识,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而且推动了学生学会思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这不正是叶教授所提倡的让学生“生成相应的观念和认识”理念的具体落实吗?

三、结语

高三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必须敢于创新,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框架,将同一类型和性质的内容进行整合,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同时,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会从全局把握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纵向辩证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从而开阔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树立起结构的、体系化的大历史观。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建构、理解历史知识体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历史思维的过程,是历史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化和类型化的活动,这将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因此,不管高考中所谓的“新材料”、“新情景”被如何创设与运用,只要复习方法得当,就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应该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的积极尝试。

[1]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国韬,杨雪梅,王淑娟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高三建构历史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历史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