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

2012-12-31王红霞

文教资料 2012年22期
关键词:哥伦布答题错误

王红霞

(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四步骤,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做题。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没有什么新内容,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让他们对对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统计。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为了统计的方便,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下表)。

日期: 月 日;班级: 人数: 试卷名称:错误个数 选择题序号 A B C D 备注1 2… …1 5材料题序号 备 注… …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分析。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化解答题困难了。

4.定点。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因其重要,须多强调,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因其难懂,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因其易混淆,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制定《权利法案》②颁布《人权宣言》③发表《独立宣言》④启蒙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告知学生近代民主,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发展于启蒙运动,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 )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B.推翻了农奴制度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这道题目的理论性较强,重点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学生一般都能排除B、C两个选择项,错误的选项大部分集中在A项上。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当然是二月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但A项所述并没有直接点明该王朝的专制性,相比之下,D项则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王朝的专制性。学生答题情况反映出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不理解。因此,在讲评课上,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资产阶级革命?其定性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定性的依据不是依据哪个阶级来领导,不是反对哪个王朝,而是看它是否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也就是说,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讲到这儿,有些学生困惑了:二月革命前的俄国不是通过1861年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了吗?对此,老师要进一步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不彻底的,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经济上保留了农奴制残余,所以二月革命还要进一步扫除沙皇专制,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讲到这里,困难和疑虑就迎刃而解了。

2.重视从某一道题进行拓展,形成对某一类题的归纳。如:

例3: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道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熟悉四个国家各自发生的历史事件带来的重要影响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因此,讲这题的最终目的是对其进行引申,可把题目变为:“在你所学历史中,哪些节日的确立是与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的?”于是,学生会归纳出: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开始的五四运动,是由北京学生掀起的,因此,我们有了五四青年节;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是1927年的7月在上海召开的,因此,我们有了7月1日建党节;标志人民军队开始创建的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8月1日打响的,因此,我们有了八一建军节。这样,在讲解某一种题目时进行延伸归纳,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归纳能力得到增强,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深化,今后只要碰到这类题,不管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还是以列举题的形式出现,他们都能从容应对,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重视提升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时间、地点、作用等信息的能力。如:

例4:有人说欧洲,特别是西欧,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是因为在15—18世纪该地区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这些事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列相关的事件中不属于这一范围的是( )

A.《蒙娜丽莎》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的签署

D.新航路的开辟

这道题的背景材料中,含有三个信息:时间信息是15~18世纪,地点信息是西欧,作用信息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学生应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结合起来,然后结合选项,就排除C。因为《独立宣言》的签署是发生在北美大陆上的事件,而不在材料中的西欧。这样一分析,学生以后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材料中的几个信息,而不局限于单一信息,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提高答题的实效性。

4.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强调规范作答,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历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知其然”,更要重视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主体性和批判性。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这种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特别是在讲评文字材料题与问答题时,更是如此。第一,找准角度,明确答题材方向(特别是材料解析题材,先看设问再看所给材料,以明确重点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第二,选取答题的知识内容时,先结合材料(包括问答题中的新情境),再结合所学知识(包括相关学科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自己的生活体验等),做到“从材料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三,组织答案时遵循这样的基本要求,即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具体来说就是“面广、点多、话短”,即答题的角度要广,说明这一角度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多地列出来,同时还要注意言简意赅和学科语言的运用,在答案的组织上尽量段落化、要点化、序点化。例如:

例5:材料一: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有了黄金,甚至可能以使灵魂上天堂。”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摘自《哥伦布遗言》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哥伦布到达的“印度大陆”是什么地方?它的发现对这一地区有何积极影响?

该题(1)的设问指向很明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二的提示来指出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也就是说,该题中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要从材料一、二中找,而非其他地方。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寻找黄金和建立殖民地。但答题中,许多学生把答案错误地写成“寻找从海上通入往中国的道路”。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答案?细想之下明白,这个答案是课本上的,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和具体的材料结合起来时,学生没有审清题目的要求,明确设问的指向,从而脱离材料写出答案。因此,在讲解该题时,最应该引导学生的不是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明确设问的指向。

该题(2)的第2问,学生大都把答案错误地写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种错误的答案反映出学生审题时不仔细,不能分析出设问要回答的是“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这一行为对“美洲地区”“积极”(而非消极)的影响;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不够,只关注到了“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行为对美洲的消极影响,而看不到该行为对美洲地区产生的客观作用。因此,在讲解该题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增强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上述“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是从多年的历史教学和大量的讲评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和思考。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合理、科学和艺术化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多一份灵性和角色互换意识,讲评课又何尝不能上出高质量呢?

猜你喜欢

哥伦布答题错误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哥伦布与明朝灭亡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和哥伦布一起去航海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哥伦布与新大陆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