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2012-12-29张宝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脑梗死

张宝珠

河南许昌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许昌 461000

我院2011-01—2011-12分别对40例脑梗死及4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实验,探讨2组患者与CRP浓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0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的患者,年龄45~75岁,另挑选40例确诊为非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年龄为45~75岁,对照组患者无明显的感染性或高血压以及肥胖。

1.2 材料与方法 对2组患者在无菌环境中抽取静脉血,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采集血清样本,利用CRP定量分析仪对患者CRP水平进行分析。待2组患者完成CRP测试后,用彩超对2组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检测,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

1.2.1 术前对患者做好实验相关培训:对2组患者介绍本次实验的意义,并告知患者CRP测试以及超声检测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更好地配合实验,减少患者不配合所造成的实验误差。

1.2.2 抽血过程注意事项:应在无菌环境中采集患者静脉血,待血液凝固析出血清后,采集血清样本。样本须在2~8℃的环境中保存,保存的样本需在3d内检测完毕,检测前应将样品恢复至室温。进行过低温保存的样品,在使用前需将样品进行复温、混合处理。样本不能多次反复冻融,否则样本将失去活性[1]。

1.2.3 CRP水平测试方法:测试温度应保持在20~25℃,采用CRP测试剂盒对样品进行半定量分析,试剂盒量程为0.5~60mg/L。从试剂盒里取出检测卡并将其放置水平台面上,对检测卡做好标记。用移液管移取样本120μL,并垂直滴加到加样处中。观察紫红色带的生成,用标准比色卡作为参考标准,进行半定量读取。读数需在10~30min内完成[2]。

1.2.4 彩超诊断颈动脉斑块:利用彩超诊断仪器对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进行诊断,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并记录测试结果。

2 结果

2组患者的CRP水平及颈动斑块测试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知,脑梗死组CRP水平>3mg/L 38例,而非脑梗死组患者仅出现3例。临床诊断中把CRP<3mg/L定为正常值,>3mg/L表示患者可能处在某种疾病的急性期。如果CRP浓度在5.0~15mg/L,则表示患者处在较低的风险状态下,CRP浓度在16mg/L到40mg/L则表明患者处在较高的风险状态下,CRP浓度>40mg/L,则表明患者处在高度的风险状态下。

表1 CRP水平及颈动斑块测试结果 [n(%)]

从实验中获得脑梗死患者中CRP浓度在5.0~15mg/L 8例,CRP浓度在16~40mg/L 12例,CRP浓度>40mg/L 18例。而对照组的患者中,CRP浓度高于3mg/L仅有3例,其中CRP浓度在5.0~15mg/L,CRP浓度>15mg/L的患者不存在,表明对照组患者处在疾病急性期的风险较低。

2组患者经超声检测IMT的值,其中脑梗死患者中IMT值>1mm 35例,对照组中IMT>1mm 1例。临床诊断中,IMT值>1mm的为异常。如果IMT值在1.0~1.2 mm代表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IMT值在1.2~1.4mm则表明斑块已形成,IMT值>1.4mm表明颈动脉已出现狭窄。

从实验中可知脑梗死患者中IMT值在1.0~1.2mm 5例,IMT值在1.2~1.4mm 12例,IMT值>1.4mm 18例。而对照组中的患者IMT值在1.0~1.2mm1例。由此可见脑梗死患者IMT的值>1mm的比例远大于对照组的患者。且从实验中发现,CRP值大的患者,其IMT数值也在增大,其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CRP浓度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图

从图1可知,CRP水平越高,IMT值就越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就越显著。其原因是由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聚集成团状物,阻塞血液的流通,导致机体缺血性坏死,从而引起机体出现各种危险的信号。CRP是机体疾病急性时期的反应蛋白,当机体处在疾病急性期时,CRP作为指示机体受损的反应蛋白水平就会增高,所以可以根据CRP浓度大小判断患者颈动斑块形成的显著程度,从而判断脑梗死病情发展严重程度[3]。

3 讨论

通过实验可知,脑梗死患者中的CRP水平与IMT值的变化呈正相关的,CPR水平越高检测的IMT值就越大,由此可知,临床上测定CRP值可以有效预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以及脑梗死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本次实验在选择对照组时已排除感染性或高血压以及肥胖的患者,原因是在人体出现感染性疾病时CRP的水平也会超出正常值,高血压及肥胖患者其IMT值也会较正常人高。排除这些干扰因数能有效减少实验的误差。脑梗死是当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只需很短的时间,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治愈脑梗死,希望日后的医学研究中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患者带来福音。

[1]曹黎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东菱克栓酶治疗中FIB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8):198-199.

[2]邓远琼,柳超平,小红,斯轶凡,范华 .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软斑块与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有关[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2):1 125-1 128.

[3]闫春连,武留信 .颈动脉硬化超声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研究进展[J].高血压杂志,2003,12:58-61.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