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演变(上)

2012-12-28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课题组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中心区结合部主城区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课题组

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演变(上)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城镇住户调查处课题组

城市化过程往往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迁。处于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上海各区域和地带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存在诸多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居民收入空间格局的原因,主要来自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的变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变动。

城市化;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

一、上海城市化过程的区域特征

(一)上海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和再城市化阶段。从人口、经济发展状况看,上海目前的城市化大致处于二、三阶段之间。但是,上海城市布局与功能演变的过程既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体现出由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所决定的自身特点:

1.城市功能:整体联动。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巩固,使得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已经由过去以市中心对各种要素的集聚为主向集聚与扩散并举转变,整合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扩散功能日趋完善,已经形成了市中心区、郊区联动发展的整体城市功能。

2.空间布局:快速连通。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上海的城市发展一直局限在老城区范围内,后来为解决工业的扩展而在近郊新建工业区,并很快与原来的老城区连为一体,“摊大饼”式的特征较为明显。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制造业郊迁与城市工业主战场转向郊区逐渐改变了这一格局。目前上海已形成由“内环加十字”高架道、“三横三纵”和“三环十射”等组成的骨干道路网络和由地铁、轻轨、郊区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快速交通网络。

3.产业布局:功能划分。经过多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与优化,上海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功能划分。市区内环线以内主要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部分都市型工业;内外环线之间则主要发展以电子通讯、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外环线以外郊区则以资本密集型的汽车、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为主。

4.城乡体系:多极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心城区-郊区中心城镇-小城镇”的格局下,城乡分布较为“均质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凭借都市的综合实力,以推进“三个集中”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郊区新一轮发展。现已形成一批专业城镇与特色城镇,如安亭汽车城、松江大学城等,四大产业基地有三个在郊区,浦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等大型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在郊区,一批设施先进的学校、医院落户郊区,上海城乡结构的“多极核”的特征日益明显。

5.人口分布:结构性聚集。首先,随着市政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大规模进行,再加上产业结构“退二进三”的大调整,使得中心城区的居民大量外移,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中的矛盾有所缓解。其次,由于立体化城市交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房价的梯度特征,再加上中心城区拆迁居民的定向转移,使得近郊地带成为大量新建住宅的聚集地,但同时居住地与工作地的分离也加重了城市交通的负担。再次,远郊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一城九镇”体系的确立,一些远郊地带也成为大量人口的导入区。

(二)区域划分

上海几年来的城市化,带来了与城市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紧密联系的人口再分布。从居民收入的角度,也形成了特征明显的空间布局。本文首先以人口特征、收入水平等数量指标为主要依据,用多元统计中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全市18个区县进行初步归类,以寻找区域人口特征和收入水平交互作用下的空间规律。聚类分析依据的主要指标包括常住人口增长率、外来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家庭人均收入。使用SPSS中K-means Cluster聚类方法,把18个区县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区(市中心),包括市中心9区(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和靠近中心城区的闵行区,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外来人口比重相对较低、人口城市化率较高、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高;第二类地区(近郊),包括浦东新区、宝山、嘉定、松江,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外来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人口城市化率和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相对居中;第三类地区(远郊),包括金山、青浦、奉贤和崇明,主要特征是人口增长速度居中、外来人口比重居中、人口城市化率和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以上三类中,老年人口比重差异不大,反映出户籍人口老年化已经是上海普遍性的人口特征。下文的分析将以上述划分为基础,但鉴于地理位置和分析习惯,后面内容将闵行区调整到“近郊”分类。

二、上海城镇居民收入结构的区域特征

根据2010年大样本调查数据测算,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为2377元(数据口径为2010年上半年,下同),其中,主城区最高,达2559元;镇中心区次之,为2236元;由于城乡结合部“城镇”居民较多实际上为正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居民,故其收入最低,仅1460元。

(一)收入水平比较

从比较的角度,处于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各地带城镇居民收入存在以下特点:

1.近郊地带居民收入水平与市中心地带相近,但远郊地带差距较大。数据显示,市中心地带城镇居民月均收入为2596元;近郊地带月均收入为2343元,仅低于市中心8.4%;远郊地带为1751元,大幅低于市中心32.6%。从地带内部看,远郊地带各区县内部差距不大,但近郊地带内部最高最低收入比达到1.6∶1。

2.各地带间主城区收入差距较小。数据显示,市中心地带、近郊地带的主城区居民月均收入分别为2596元和2556元,与全部主城区的2559元几乎相同;虽然远郊地带的2168元比市中心地带低16.5%,但此差距远远小于地带间全部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3.各地带间镇中心区收入差距最大。由于各地带镇中心区发展模式差异较大,因此,这一地带在各区县发展很不平衡。虽然从平均水平来看,近郊地带和远郊地带的镇中心区收入水平差异尚不大,但地带内部存在较大差异。

4.各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收入水平均较低,且差距不大。

数据显示,近郊地带和远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市中心地带无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收入分别为1502元和1366元,均为这两个地带主城区居民收入水平的60%左右,而且两者之间差距在10%以内。

从上述分析可知,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居民收入水平在两个“中间区域”特征较为明显:一是从地域上,近郊地带居民收入高低差异性较大;二是从城乡划分上,镇中心区高低收入差异较大。

(二)收入结构比较

大样本调查数据显示,从收入来源结构的角度,上海城镇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3.6%;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占24.4%;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相对较少,分别占8.7%和3.3%。

从各地带比较的角度,沿市中心地带——近郊地带——远郊地带的路径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工资性收入比重梯度提高。市中心地带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比重为60.3%,而近郊地带、远郊地带的这个比重分别为65.7%和67.5%;二是转移性收入比重梯度降低。转移性收入在各地带间的差异较大,市中心居民转移性收入比重达30.3%,远高于近郊地带的20.5%和远郊地带的17.4%;三是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梯度提高。市中心地带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分别为7.1%和2.1%,而近郊地带和远郊地带的经营性收入比重在10%左右,财产性收入比重均在4%左右,均高于市中心地带。

1.主城区。不同地带主城区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绝对水平相差均不大,只有转移性收入呈现较大差异性。市中心地带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达790元,是近郊居民的1.5倍,是远郊居民的2.6倍。这除了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外,各地带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

从结构比重来看,转移性收入的差异,使得市中心地带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比重低而转移性收入比重高,相反,远郊地带工资性收入比重高而转移性收入比重低,近郊地带介于两者之间,结构性差异较为明显。

2.镇中心区。与同一地带的主城区相比,远郊地带、近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虽然这两个地带的镇中心区居民工资性收入均低于主城区3成左右,但是近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是主城区相应指标的近3倍、3倍以上和一半略多。而远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主城区均相差不大。

近郊、远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之间比较,近郊、远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差异不大,但近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经营性收入是远郊地带的2.6倍;前者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后者的5.1倍。

从收入结构比重来看,近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较高,分别达26.5%和9.1%,既远高于该地带主城区的这两个比重,也远高于远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的这两个比重。而远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的收入结构,与该地带主城区居民差异不大,只是由于工资性收入绝对水平较低,从而工资性收入比重也较低,相应地其他三项比重相对较高。

3.城乡结合部。与同一地带的镇中心区相比,远郊地带、近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也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虽然近郊地带、远郊地带的城乡结合部居民工资性收入均低于该地带镇中心区3成左右,但是近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经营性收入仅为镇中心区的7%,而远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经营性收入为镇中心区的70%;近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财产性收入仅为镇中心区的三分之二,而远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财产性收入却是镇中心区的2.2倍;近郊地带、远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转移性收入与镇中心区相差不大。

近郊、远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之间比较,两个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相差不大、转移性收入也在一个数量级,但远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经营性收入是近郊地带的3倍;而后者财产性收入是前者的1.5倍。

从收入结构比重来看,近郊地带、远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比重相差不大,但近郊地带城乡结合部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比重明显较低。

从以上收入结构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主城区、镇中心区、城乡结合部之间工资性收入差异呈现了明显的梯度差异,每一层之间的差距在30%左右;但市中心、近郊、远郊之间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差异不大。也就是工资性收入主要存在于城乡区域之间而非远近地带之间。(2)各地带主城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主要在于保障水平不同带来的转移性收入差异,而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差异不大。(3)镇中心区是各地带收入结构差别最大的区域,近郊地带镇中心区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远远高于其他地带,这是城市化进程对居民收入影响最明显特征。(4)城乡结合部实际上是尚未或刚开始城市化的区域,该区域居民各项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特征仍较为明显,经营性收入中有不少农业经营收入成分。

(三)收入差异

根据2010年大样本调查数据,上海全部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3748,处于“比较合理”区间。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本节采用基尼系数分解的方法对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此处,采用较为常用的“三分法”,即把基尼系数分解为“组内差异”、“组间差异”和“组间重叠”三部分:

其中,组内差异:

上式中: Gi为 第i区域(地带)内部的基尼系数;wi为第i区域(地带)的收入比重;pi为第i区域(地带)的人口比重;

组间差异:

组间重叠:

1.总体分析。根据以上分解公式,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分解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1)按市中心、近郊、远郊3个地带分组,其内部基尼系数较为相似,均在0.35-0.38之间,均处“相对合理”区间。(2)按主城区、镇中心区、城乡结合部三个区域分组,主城区内部基尼系数为0.3675,处“相对合理”区间;镇中心区内部基尼系数为0.4440,处于“差距偏大”区间;城乡结合部内部基尼系数为0.2723,处于“相对平均”区间。(3)按市中心、近郊、远郊3个地带分组,组内差异、组间差异、重叠部分贡献率分别为42.7%、12.8%、44.4%;按主城区、镇中心区、城乡结合部三个区域分组,组内差异、组间差异、重叠部分贡献率分别为66.0%、16.9%、17.1%。(4)比较这两组数据,可以发现:一是各区域内部的收入差异要大于各地带内部的收入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异大于地带之间的收入差异;三是各地带之间的重叠要大于各区域之间的重叠(表1)。

表1 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分解

2.地带间对比分析。对各个地带分区域交叉分组再进行基尼系数分解,可以得出:(1)市中心地带因只有主城区,所以居民收入差距只来自组内差异的贡献。(2)远郊地带处于城市化的较早阶段,地带内各区域界限明显且相对稳定(表2),整个地带收入差异主要来自区域之间的差异(30.5%)和各区域间的交叉重叠(57.9%),区域内部差异贡献率相对较小(11.6%)。(3)近郊地带处于城市化活跃阶段,其中主城区相对老化,内部差异较小,基尼系数为0.2447;镇中心区处于城市化前沿,平均收入水平直追主城区,但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内部差异较大,基尼系数达到0.4806;城乡结合区处于两者之间。因而整个近郊地带收入差异相对较多地来自各区域内,以镇中心区最为明显(表2)。

表2 上海各地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基尼系数分解

从基尼系数分解,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城市化过程可以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处于城市化“中段”的近郊地带区域,特别是镇中心区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要大于城市化“后段”的市中心地带和城市化“前段”的远郊地带。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4.007

课题负责人:杨建忠

课题组成员:杨建忠、周 蓉、戴伟慧、方 艳

执 笔:杨建忠

周群艳)

猜你喜欢

中心区结合部主城区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浅析石家庄主城区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福州市主城区园林绿化引进社会化管理改革研究
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特征的空间句法分析——以烟台市主城区为例
承德县: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栓接结合部迟滞非线性建模与辨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