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

2012-12-28王婉芳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4期
关键词:苏南安吉比重

王婉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

王婉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县域经济实力具有比较优势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长三角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都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在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通过对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发展中相关指标与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差距或比较优势,从而提出明确县域产业的战略定位、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等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三角;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也为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苏南和浙北地处长三角的核心区域,但因分属于江苏和浙江两省,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对苏南与浙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相关指标与路径进行剖析,能找出江浙两省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差距与新的发展思路,对探索如何利用区域经济优势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是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体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上。选取苏南和浙北县(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近年来的变动情况,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能找出江浙两省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差距或比较优势。

(一)苏南与浙北县(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的比较分析

表1 2005年苏锡常与杭嘉湖地区县(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表

表1中的数据显示:苏南地区县(市)三次产业结构要优于浙北区域县(市)。依平均值来分析,苏南县(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在5%以下,二产比重60%以上,三产比重接近35%,分别优于浙北县(市)三次产业结构平均值的5.9、3.8、2.3个百分点;从两地县(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最高、最低值来分析,除浙北淳安县的三产比重高于苏南金坛的三产比重4.7个百分点外,其余指标浙北都低于苏南。

从个案来看,浙北、苏南县(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高的往往三产比重也比较高,如2005年浙北的淳安县一产比重为21.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42.9个百分点;苏南的金坛县一产比重为9.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为38.2个百分点。说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各地可依据区域优势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工业,也可以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市场条件与市场支持。

表2 2010年苏锡常与杭嘉湖地区县(市)三次产业结构对比表

表2中的数据显示:经过5年的发展,苏南与浙北一产、二产比重差距在缩小,三产比重差距在拉大。苏南地区9个县(市)的三产比重平均每年提升近0.7个百分点,而浙北地区13个县(市)的三产比重平均每年只提升0.3个百分点。反映出苏南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速度快于浙北地区的县(市)。

从个案分析,苏南的昆山市一产、二产分别为0.9、64.1个百分点,说明昆山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地域优势,走的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浙北的淳安县一产、三产分别为18.6、39.0个百分点,反映出在淳安县域经济的发展中,依据其地域资源或地理优势,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从2005年至2010年的发展来看,在昆山市的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二产比重5年中也下降了4.3个百分点,显示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二产比重上升到一定比例后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三产比重将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淳安县的经济发展中,5年来一产、三产比重分别下降2.4、2.9个百分点,反映出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必须借助工业的大力发展,工业化也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之一。

(二)苏南与浙北县域相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表3 2010年苏锡常与杭嘉湖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指标对比表

表3的数据显示:苏南与浙北两地差距比较大的为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和人均财政收入指标,苏南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比浙北县域平均高出74.7%,最高县(市)比较高出97.5%,最低县(市)比较高出116.8%;人均财政收入指标苏南县域比浙北县域平均高出74.2%,最高县(市)比较高出97.0%,最低县(市)比较高出107.2%;差距最小的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两地的差距为平均值指标高出18.3%,最高值指标高出2.4%,最低值指标高出58.5%;差距比较小的为人均居民储蓄存款指标,苏南县域比浙北县域平均高出26.2%,最高县(市)比较高出4.4%,最低县(市)比较高出121.3%。上述数据说明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苏南要高于浙北,但不同指标上的差距反映出苏南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强县,浙北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富民。

二、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比较分析

(一)苏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苏南县域经济发展走的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增加就业途径等设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走一条将工业化与“三农”建设协调平衡发展之路。这里以太仓为例剖析其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

太仓市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充分挖掘港口、沿江、沿沪的区域地理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沿江、沿沪与港口发展战略。上世纪90年代初,及时把握浦东开发和长三角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型专业市场和各种软件园区,使服务外包、商务区等成为太仓市经济板块中的新兴产业,顺利实现二次产业转型。进入21世纪,太仓市进一步发挥紧沿长江和紧靠上海的独特优势,制定并实施沿江以港强市、沿沪接轨上海的“两沿”经济发展战略。太仓港既是太仓的一个优势资源,也是苏南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太仓港的建设能吸引世界500强的企业如耐克、联合利华、西门子、BP、埃克森美孚等企业在太仓建厂;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拥有国际市场和国际人才,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市场,从而使太仓逐渐成为上海国际船运中心配套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转移基地、上海自主创新扩散基地、上海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和上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太仓有港口,有肥沃的土地和与上海贴近的邻居关系,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太仓市的服务业增加值达230亿元,同比增长18.8%。大力发展和提升服务业是太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浙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浙北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能找准杭嘉湖在长三角区位中的战略定位,实施接轨上海的发展战略,利用原有区域块状经济基础和区域优势资源,充分发掘与提升基础与优质资源,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这里以安吉的“典型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为例剖析浙北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安吉县域经济发展走的是从“生态资源化”到“资源经济化”再到“资源生态化”的发展之路。毛竹和白茶是安吉的两大优势资源,也是安吉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安吉人在“生态资源化”时期直接卖毛竹,在“资源经济化”时期卖竹制品,到1997年荣获“中国十大竹乡”后,安吉优势资源的开发进入了“资源生态化”时期,综合利用毛竹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使农民发家致富。毛竹从竹叶到竹根开发出7大系列近6000个产品,在开发产品的同时利用毛竹的生态功能,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业,着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休闲度假基地。安吉的另一优质资源是白茶,安吉人在将白茶引种下山不断培育优质品种的同时,挖掘白茶文化,致力打造白茶品牌,2008年,安吉白茶同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从此销售打开,价格也进一步提升。毛竹和白茶成了安吉农民两只最大的“钱袋子”。安吉的农民不需要到城里打工,愿意在山上种竹山下栽茶,安心在农村创业。2009年安吉的15个乡镇中,有12个被评为全国优美乡镇,绿色GDP达到1400多亿元。

安吉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是生态建设,其充分利用当地的毛竹和白茶这一山区资源优势和美丽的山区风景,立足资源特色、产业特色和生态特色,对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通过对优势资源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对长三角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提示:区位条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可忽略,它能加速或延缓县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存在状态及其变化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影响;发展基础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些基本要素已不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县域产业的战略定位、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和加快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等高等要素,才是保持县域经济优势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发挥本地优势,明确县域产业的战略定位

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整个区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其他区域很难通过模仿在短期内获得的一种能力。长三角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在区域大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根据县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环境特点,从与区域周边大环境和国内外大环境的分析比较中,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近期发展的突破口以及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二)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分享长三角经济圈比较优势带来的利益

长三角区域内的县域经济作为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一个节点,应依托上海这一区域内的核心城市,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分工,通过参与城市经济的合作及与周边县(市)的协调,通过组团式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在区域分工中分享比较优势带来的丰厚利益,从而促进其超常规发展。苏南、浙北发达的县域经济绝大多数都是这样发展并形成的,城乡之间、县与县之间相互协调、互相包容、借助外力、弥补不足、共同发展。

(三)鼓励中小企业向创新型转变,提升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鼓励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实施创新型转变,如对区域内的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可考虑给予加速折旧、税收减免优惠;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投资扶持等措施,推动集群内产学研紧密结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公司,促进风险投资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推动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路子;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和配套服务,缓解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面临的资金矛盾。在转变发展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产业层次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校企合作,加快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技术型人才的不足正制约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江浙沪企业急需的高级技师、中高级技工市场供应缺口达70%左右;产品销售经理、客户服务代表、企业管理人员的市场供应也严重不足。长三角县域经济的发展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上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校企结合的“双元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起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企业获得了优先挑选高职毕业生的权利,高职院校有了全真的专业实习基地,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

[1]储东涛.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5.

[2]郭玉华、蒋瑛. 苏南、浙北、浙南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分析[J].亚太经济,2008-05.

[3] 顾建光.“苏南(太仓市)发展模式”新探——以县域经济为载体推进现代城乡一体化发展[J].上海经济,2009-02.

*注:本文为浙江省统计局2010年度学术类课题《长三角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

10.3969/j.issn.1674-8905.2012.04.005

施越霞)

猜你喜欢

苏南安吉比重
苏南年俗亦动人
路先生,我错了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