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研究——以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为例

2012-12-22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预算内经费支出经济圈

符 淼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1 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1.1 教育财政总投入:逐年增长,总量不足

重庆市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近几年增幅较大.2007年重庆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2 309 733.5万元,比2006年增长37.36%,同比全国(23.77%)增长水平高出13.59个百分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 397 008.5万元,比2006年增长40.68%,比全国平均增长(30.43%)高出10.25个百分点;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比2006年增长26.78%,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3.9%.(见2007年重庆教育年鉴)重庆市教育财政拨款呈逐年增幅趋势,2007年至2010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4%左右,高于全国水平.但比较而言,世界中等国家2002年已达到4.3%的水平,其投入总量依然不足.

1.2 生均教育经费:区域差异明显

考察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最有代表性的指标是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反映了教育财政投资的公平程度和教育经费的增长程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反映了教育财政投资支出结构配置状况和教育经费充裕的程度.[1]

1.2.1 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

表1 :2007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2007年重庆教育年鉴)

表1数据显示,2007年重庆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逐年增长,增幅比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65个百分点,但是三大经济区之间相差明显,其标准差为535.91元,三峡经济圈仅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56.4%.2007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幅度前 10位中依然是双桥、北碚、南川、江北,高新、涪陵区.潼南县农村小学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仅为1 013.84元,其增长率仅排在全市的39位.2007年重庆农村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率为38.8%,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2.93个百分点,三大经济圈之间的标准为599.51元,奉节、万州、合川、城口四区县呈负增长.

1.2.2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

表2显示,重庆市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额度均高于全国水平,但其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经济圈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分别为392.46元、426.83元,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渝西经济圈与都市经济圈的差额为524.47元.渝西经济圈农村小学、初中2007年均为负增长,农村初中与都市发达区相比差额为778.98元.都市经济圈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幅度达到68.41%,其额度高于普通初中.

表2 :2007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数据来源:2007年重庆教育年鉴)

1.3 办学硬件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2007年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总数13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危房11.7万平方米,占总数的90%,农村小学占63.1%,初中占26.9%.三峡经济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危房占总数的69.2%.从各区县学校音体美器材配备和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比例、学生平均拥有图书册数、学生平均仪器设备价值等指标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占有教育资源较为匮乏.2007年,全市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和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比例为 66.06%,大渡口区达到 100%,九龙坡区为98.4%,万盛区仅为 9.7%,黔江区为 19.3%.2007年全市小学生生均图书拥有量为11.14册,而拥有量最多的永川区为 16.29册,最少的彭水县仅为 6.74册,相差2.42倍.2007年全市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值为345.59元,渝中区为1 679.24元,而潼南县仅为147.64元,相差11.4倍.[2]

1.4 教师资源:结构性失衡

西部农村教师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数量、年龄、学力、职称、学科结构性失衡.2008年,全市专任教师 23万人,其中县镇及以下地区专任教师20.16万人,84.82%的教师集中在农村地区,重庆市区域师生比差距明显.全市中学师生比为18.4﹕1,都市发达经济区为14.9﹕1,一小时经济区为16.7﹕1,渝东北翼为21.0﹕1,黔东南翼为21.2﹕1.全市小学师生比为20.0﹕1,都市发达区为16.8﹕1,一小时经济圈为18.3﹕1,渝东北翼为22.1﹕1,渝东南20﹕1.[3](473)全市农村教师年龄 30岁以下占 26.7%,31—40岁占43.6%,40岁以上占29.6%.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8.48%、98.0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达标率分别为97.63%、96.22%,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 37.26%,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32.09%.全市农村中小学语、数、外教师合计占69.6%,体艺教师占5.0%,心理健康教师占0.3%,外语、体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极为紧缺.

2 统筹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对策

2.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夯实教育资源均衡统筹配置能力

城乡教育差异有着交错复杂的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师资队伍与生源素质、育人环境等,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只有缩小城乡在经济、文化、环境及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差距,夯实区(县)教育资源配置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

2.2 统筹城乡教育投入,厘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

当前我国几乎把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都交给了县级政府,然后再由中央及省级政府设置各种专项转移支付渠道.这种财政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各级政府财政支付能力对教育资源配置最初来源的责任做出科学合理划分,从而造成县域财政能力与责任的不对称性,县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越拉越大.在城乡教育统筹政策的引导下,需要重新厘清教育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的责任主体.教师工资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中所占额度最大的一项经费支出,占到历年来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经费的 80%以上.[4]因此,在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主体中,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农村教师绩效工资统筹承担主要责任.中央财政、市级统筹也应按照区域财政现状划定类别,最贫困地区为一类地区,依次类推分为三大类地区,政策向农村倾斜就需要首先满足一类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有足额保障.

2.3 拓展农村教育投融资新思路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部农村教育投资不足的问题,仅靠政府财政是无法完全解决。鉴于西部农村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状况,应当在确保国家财政足额投入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来筹集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村教育,拓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如:教育彩票、社会资金、农村教育基金,NGO非政府组织教育资助项目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发行教育彩票是一条可行的、值得尝试的融资渠道.政府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捐资农村教育.从发达国家的NGO实际运行来看,他们成为整个教育体制中最具活力和富于变化的部分.[5]

2.4 统筹城乡师资建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取向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构建以县级教师进修校为主体继续教育支持网状系统,积极引进社会机构参与教师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基于校本的区域联动的教师支持系统,切实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6]在农村教师政策保障体系中注重师资补充政策和条件改善政策的良性互适,吸引优质师资,改善农村师资结构性失衡的现状.

[1]李晓多、刘钟钦.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18.

[2]舒巧.2007年重庆市儿童事业发展状况分析[EB/OL].http://www.cqtj.gov.cn/tjfx/cqtjfx/default_4.htm.

[3]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5]王名.非营利性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庄赟,戴平生.我国公共教育投资配置的合理性分析与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预算内经费支出经济圈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四川省地方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变化分析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新疆:中央预算内投资8.39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上海市对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辐射力的计量分析
资讯速递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改委下达5.52亿元水污染防治中央预算内投资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