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

2012-12-14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31000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泪膜泪液干眼症

沈 莉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杭州 310003

干眼症(dryeye)又称结膜角膜干燥症,是由于泪腺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多或泪液质量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1]。干眼症主要表现有眼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视物模糊、视力波动等。该病目前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干眼症5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干眼症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男25例,女30例,年龄25~55岁,平均36.5岁;病程10天~1年,平均8个月。对照组55例,男20例,女35例,年龄25~55岁,平均38.1岁;病程10天~1年,平均8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眼科学》干燥性角膜炎诊断标准[2]:①主观症状:如眼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和畏光等;②泪液分泌试验低于10mm/5min;③泪膜破裂时间<10s;④睑裂处或(和)角膜下方细点状荧光素钠染色(+);⑤可伴随口鼻干燥和皮肤干燥现象。

1.3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5~55岁;③自愿接受中药治疗。排除标准:全身免疫性疾病者;眼睑畸形,有眼部外伤手术史,或眼部长期用药史者;伴有心、脑、肝、肾、肺等重要器官病变;妊娠、先天性无泪症者、无泪腺者,以及进行过干眼症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0.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局部点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共分为四型:①肺阴不足型给予养阴清肺汤(生地15g,麦冬12g,玄参9g,浙贝母、丹皮、炒白芍各6g,薄荷、生甘草3g);②肝肾阴虚型给予六味地黄汤(熟地黄30g,山萸肉、山药各15g,牡丹皮、泽泻、茯苓各9g);③虚火浮越型给予金匮肾气丸(炮附子6g,白茯苓、泽泻、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熟地黄、川牛膝各6g,官桂3g);④脾虚气弱型给予归脾汤(黄芪9g,人参6g,炒白术、茯苓各15g,炒当归12g,龙眼肉、炒酸枣仁各10g,制远志、木香各6g,肉桂、炙甘草3g),1天1剂,水煎,分2次服,共治疗1个月。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征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自觉症状消失,Schirmer试验>10mm/5min或BUT>10s,角膜荧光素染色(-);有效:自觉症状减轻,Schirmer试验5~10mm/5min或BUT5~10s,角膜荧光素染色减少;无效:自觉症状无变化,Schirmer试验、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无变化。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55例中,显效31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7.3%;对照组55例中,显效18例,有效2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6.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3 两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泪液分泌试验明显增加,泪膜破裂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讨论

干眼症是由于遗传、感染、内分泌紊乱、自体免疫等全身和局部疾病引起泪膜的质和量或泪液动力学异常,使角膜和结膜得不到正常的湿润而出现的一系列眼部症状[4],随着视频终端的广泛使用及居住、办公环境空调设备的普及,干眼症患者明显增多。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能形成角膜结膜瘢痕和血管翳,角膜混浊而影响视力。西医治疗以局部用药,增加角膜表面水液存留,提高角膜湿性,刺激泪液分泌等,人工泪液替代疗法是目前广为使用的治疗干眼症的方法,但对潜在病因未予治疗。

表1 两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对照组55 治疗前治疗后55 治疗前治疗后3.10±0.58 10.45±1.76*△3.03±0.80 8.90±1.66*3.11±0.87 10.11±1.90*△2.98±0.90 8.06±1.73*

中医对干眼症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诸病源候论·目涩候》云:“其液竭者,则目涩”,《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中医认为,泪为肝液,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津液亏损,或郁热化火,上攻于目,灼津耗液,从而致泪液减少。一般认为,干眼症的病机关键是肝肾不足,津液亏损。治疗多以滋补肝肾、养阴生津为法。本组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能显著改善干眼症患者的泪液分泌,抑制泪液蒸发,稳定泪膜。

[1]庞国祥,王良乐,董怡,等.眼干燥综合征50例[J].中华眼科杂志,1994,30(5):391.

[2]赵家良.干燥综合征的眼部表现和诊断[J].中华眼科杂志,1985,21(4):222.

[3]许艳红,王育良.干眼症中医治疗近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1):4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1-103.

猜你喜欢

泪膜泪液干眼症
泪液成分异常与不同泪膜破裂方式的研究进展
长期玩手机小心得干眼症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观察老年干眼患者最早泪膜破裂位置
基于泪膜破裂方式的干眼诊断新思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150例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溴芬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眼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