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10年来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2-12-08黄芙蓉高蓓虞家欣

关键词:历史文化研究

黄芙蓉 高蓓 虞家欣

近10年来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进展与展望

黄芙蓉 高蓓 虞家欣

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成为文物、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旅游乃至园林等多个学科关注的话题。基于中国知网(CNKI)2000-2011年227篇相关文献的分析,分别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等方面回顾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但仍存在理论研究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建议今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推进研究深度等。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进展;研究展望;国内

当前,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空前重视,越来越多的名城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与城市名片,也是彰显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地,就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亮点和重要的规划对象,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为系统、全面回顾和总结近年来国内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文献的“模糊”检索(检索时间限定在2000-2011年间,检索日期截止到2011年6月30日;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街区”),除剔除一些介绍性及重复性文章外,共得到相关研究文献227篇,其中期刊文献149篇,学位论文78篇,并以此作为本文分析研究的对象。

一 研究内容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①但直到2001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1]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2]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3]至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则有可能出现在“历史城区”之外(图1)。[1]

图1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范畴关系

国务院1986年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4]甘翔云(2009)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是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古旧街道、地段,并明确历史地段的概念范畴大于历史文化街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3]根据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街区”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如阮仪三、孙萌(2001)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缺乏互动,仅将历史文化街区看作是旅游资源,而将保护看作为开发旅游的手段,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活网络,使得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生活真实性”和原有的历史韵味。[4]李谷兰(2005)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实践探索,将历史文化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处理方式简单,破坏了街区原有的特色;整体环境质量严重恶化;街区内基础设施缺乏;功能分区不明晰。[5]李勤(2007)则指出: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矛盾、保护与发展问题之间的矛盾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刘春凯(2009)认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认识上的局限;也有功利主义、商业利益的驱使,还有地域文化、传统社会网络、公众参与制度的缺失,以及调查研究的不足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7];此外,张志斌等(2010)还结合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案例,就其开发中的空间功能重置问题进行了分析。[8]

(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机制与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历史城市保护中的重要层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延续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则需要树立正确的保护原则和采取科学的保护机制、模式和措施。对此,很多学者均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上,学者们主要提出了整体保护、[9]真实共存、[10]分级保护、[11]可持续发展、[12]有机更新、[9][13]小规模渐进式、[14]公众参与、[15]原真性、[10]风貌完整性、[12]现实需求的适应性、[10][12]生活延续性[10]等原则。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机制上,佘龙(2006)提出,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二要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管理机制,三要建立历史环境的建设管理机制。[16]李和平、陈科(2006)通过对重庆市金刚碑历史街区的保护实例研究,从开发策略、保护观念、保护方式、保护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控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手段和方法。[17]贺丽霞、谢治英、孙金坤(2010)以四川会理古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会理古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与更新发展问题,对会理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了适宜性的保护规划策略及保障机制。[18]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模式上,李谷兰(2005)分析了几个较为成功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模式,它们是“存表去里”的上海“新天地”模式、“分类保护、分片控制开发”的上海多伦路街区模式以及巴黎玛海区模式等。[5]冯青(2006)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模式概括为:北京“菊儿胡同”模式、苏州“桐芳巷”模式、上海“新天地”模式、福州“三坊七巷”模式、北京“南池子”模式、北京“什刹海烟袋斜街”模式。[19]朱忠翠(2006)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模式归纳为:保存、保护、整饬、更新和延续。[20]孙丽(2007)根据街区的价值高低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分为六种类型:“保持历史风貌,内部功能置换”模式、“保持历史风貌,使用方式回归”模式、“延续历史风貌,完善居住功能”模式、“街区风貌延续,社区结构保持”模式、“街区风貌重塑,社区结构重组”模式、“街区风貌重塑,使用功能更新”模式。[21]袁泉、张炯(2009)通过对苏州五片历史街区内新建筑的分析,探讨了历史环境中新建筑的特点,新旧建筑的并置关系,新旧建筑的连续和对比问题,提出了新旧建筑并存的六种模式:比邻式、新包旧式、旧包新式、引入式、借景式、对景式。[22]另外,袁泉(2009)还对平江、山塘、拙政园三个历史街区的更新模式进行了分类阐述,分别归纳为分级渐进式更新模式、动态式分段三期更新模式与“核”优先更新模式。[23]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孙丽(2007)认为健全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历史街区改造的经费来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手段。[21]李勤、杨豪中(2010)通过分析研究德国和中国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面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在学习德国先进的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街区保护的方法,即保护历史街区,必须保护其整体的风貌环境、文化内涵、传统习俗以及现有的社会生活结构,并逐步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24]刘春凯(2009)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三种方式,即房地产开发商主导、政府主导及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公司介入。[7]夏健、王勇(2010)从常见的“全盘重置”、“功能重置”、“居民重置”入手,提出在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中,风貌保护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基础,功能保全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载体,居民保有是生活真实性延续的主体,只有减少重置现象,街区才能真正获得重生。[25]张志斌等(2010)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最终的实施方案应该会是各方利益综合权衡的结果,在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延续与活力再生的方式的基础上,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秩序,实现人们对街区传统文化的解读,通过适应现代生活的后续利用,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8]张倩、李志民、冯青(2009)提出为保证历史文化街区摆脱现代贫民窟的不良现状,应该在维护街区传统风貌得以延续的前提之下,通过科学地分析和规划,建立街区建筑档案系统、拆除违章建设、加固保留建筑、疏通街区道路、开辟街区广场,加强街区的整体环境建设,同时引导街区在发展中留住老居民、老街坊、老手艺,在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造既具有时代激情又富于传统韵味新的生活方式,保证历史街区循着良性发展模式延续下去。[26]林林、阮仪三(2006)以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实践为例,阐述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历史街区保护在编制和实施中的新思路和方法,认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护街区风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维持社会结构。[27]

3.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的基础,必须从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两方面入手,必须从城市整体出发,针对具体的历史街区,制定总体保护规划方案和特定的保护规划与更新模式。刘娴(2011)提出的小规模规划分区、渐进式实施模式和多元化产业功能的保护性更新规划策略,均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意义。[28]范小鸥(2010)通过对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以不同时期建筑体态特征的分析,论证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其新建项目规划设计时,重视整体观念对城市特色建设的重要意义。[29]王晓熊(2001)通过泉州市中山路保护整治的实践,提出了传统街区保护与整治的设计方案。[30]阮仪三(2000)提出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和规划的关键,是提高对历史街区的认识,认真学习、研究保护规划的原理和方法。[31]项秉仁、祁涛(2009)认为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应该强调历史文化的整合、保护、延续,在激活传统历史街区城市活力的同时,形成有城市文化内涵、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城市空间。[32]边兰春、井忠杰(2005)通过烟袋斜街地区的保护规划研究,在规划设计、政策设计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整体与局部、风貌与生活、社会与人口几点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思考。[33]

4.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应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开发不仅不会影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相反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当前,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开发,二是商业开发。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方面,杨钊等(2004)以安徽屯溪老街为例,对屯溪老街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现状分析进行分析,同时针对老街旅游产品基本特征提出了老街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34]梅青等(2007)对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条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保护性旅游开发思路,并提出保护性旅游开发方案;[35]朱丹丹(2008)以镇江市西津古街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街区开发与保护的角度,运用SWOT方法对旅游发展进行定性评价,提出西津古渡应基于资源独特性推出津渡文化的主导产品,针对景区特色探讨具体的开发策略;[36]顾小光(2010)以南通寺街为例,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法对寺街的旅游开发进行初步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与措施,以期促进旅游经济与街区保护的协调发展。[37]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方面,刘伟(2006)根据长沙五一路中心商业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将太平街、坡子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结合开发的初步设想。[38]田湘攸、钟振远(2008)以上海新天地街区改造为案例,通过介绍商业开发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作用、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为历史街区的改造工作提出建议。[39]周向频、唐静云(2009)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神形兼备”的锦里,还是“有形无神”的文殊坊,抑或“神形俱失”的宽窄巷子,操作方法都过于强调商业效益和土地价值,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持续保存缺乏有效途径。[40]

5.其他研究。

王堂民(2008)基于计算机图形学方法,结合潮州历史文化街区实例,探讨和剖析了历史文化街区系统要素,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管理系统。[41]温晓蕾(2008)根据软件工程思想,结合数据库管理技术、组件技术等,在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信息资源管理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具有GIS功能的、适合历史文化街区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42]董晓萍、赵娜(2009)从民俗学的角度对北京历史街区的用水单元进行调查研究。[43]张倩(2009)以西安碑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实例,在对现状调研基础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和总结了在5·12震害中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保障未来街区的居住安全、整体保护与良性发展的基础。[26]惠英(2009)以上海市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分析了历史街区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在明确历史街区交通发展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街区交通规划编制框架。[44]罗曦,黄耀志和毕婧(2011)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视觉景观环境为目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不同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了一种以“景观图片”为评价基础,以最佳观赏廊道、次级观赏廊道、最佳观赏面、次级观赏面、一般观赏面为5个不同等级的区域划分方式,通过对不同等级区域内的“景观图片”评价综合得出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景观污染指数的评价方式。[45]

二 评述与展望

1.研究成果。

(1)在研究内容上,近10年来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方面,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机制与模式、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策与措施等。近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对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历史文化街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的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近10年来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实证调查研究方法被逐渐引入,如林林、阮仪三(2006)对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的研究、[27]潘敏文(2007)对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保护改造的研究、[46]周阳、赵健彬(2009)对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改造及整体环境营造的研究[47]等,均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从而保证了研究结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3)在研究视角上,近10年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学科日益广泛,不仅涉及建筑学、文物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化学、管理学及旅游学等多学科知识,甚至涉及生态学、信息学、图形学等领域。如王堂民(2008)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图形学应用进行了适用性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分层概念并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分层模型;[48]杨逸璇(2010)通过文化生态学这个崭新的视角对历史街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的有效方法与对策。[49]从而大大拓宽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视野,凸显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

2.不足与展望。

目前,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尽管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和拓展、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但总体来看,仍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一是多数研究仍局限于一般的描述性、概念性等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多见。事实上,在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中,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很好的定量化研究尝试(如CVM法的应用等),但仍显不足。因此,今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要更加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加强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进一步突出研究的有效性。

二是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研究深度不足。已有研究多偏重于传统的城市规划、文物学、建筑学的视角,而对相关研究仍有待加强。如旅游开发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利用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此外,已有研究对历史文化街区具体保护方案、机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设计等均较缺乏。今后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和方向,推进研究深度。

三是理论研究有所进展,但仍为薄弱环节,一个科学、合理的历史文化街区利用保护与开发的理论框架还未完全形成。因此,今后除继续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研究的同时,应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从而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管理等实践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注 释

①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明确提出要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

[1]李晨.“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生成、解读与辨析[J].规划师,2011,27(4):100-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EB/OL].http://www.gov.cn/flfg/2007-12/29/content_847433.htm.

[3]甘翔云.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09(6):79-82.

[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5]李谷兰.武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6]李勤.中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比较分析与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7]刘春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探析[D].西安:长安大学,2009.

[8]张志斌.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维护与重塑[J].现代城市研究,2010(8):34-40.

[9]杨佳.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及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35(5):28-29.

[10]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34(7):70-75.

[11]李和平,张睿,严爱琼,等.重庆历史街区分级保护策略[J].城市规划,2010,34(1):80-85.

[12]阮宇翔,彭旭.传统历史街区的环境更新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5(5):67-69.

[13]武联,沈丹.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14(2):111-114.

[14]吴丽佳.历史街区小规模渐进式更新[D].重庆:重庆大学,2005.

[15]郑利军,杨昌鸣.历史街区动态保护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5,29(7):63-65.

[16]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4):196-203.

[17]李和平,陈科.市场导向的历史街区保护机制的探索[J].重庆建筑,2006(10):31-35.

[18]贺丽霞,谢治英,孙金坤.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机制[J].工业建筑,2010(S1):114-118.

[19]冯青.居住性历史街区及其典型院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0]朱忠翠.历史街区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21]孙丽.近代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22]袁泉,张炯.历史环境中更新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111-118.

[23]袁泉.苏州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24]李勤,杨豪中.德国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借鉴意义[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34-37.

[25]夏健,王勇.从重置到重生: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2):134-139.

[26]张倩,李志民,冯青.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密集居住现状中的防灾避害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4):537-542.

[27]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3(3):45-51.

[28]刘娴.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规划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9]范小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分析及保护[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2):51-53.

[30]王晓熊.保护历史街区传统建筑风貌的理性探索[J].城乡建设,2001(11):10-11.

[31]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0(2):46-50.

[32]项秉仁,祁涛.杭州市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学刊,2009(2):89-95.

[33]边兰春,井忠杰.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探索和思考[J].城市规划,2005,29(9):44-48.

[34]杨钊,陆林,王莉.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5).

[35]梅青,白彩云,孙淑荣,等.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67-169.

[36]朱丹丹.镇江西津古渡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64-6465.

[37]顾小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析——以南通寺街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36):93-94.

[38]刘伟.城市商业区中的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与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39]田湘攸,钟振远.浅论商业开发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影响[J].时代贸易,2008,6(7):91-93.

[40]周向频,唐静云.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模式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子巷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107-113.

[41]王堂民.基于图形学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系统分析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2]温晓蕾.基于ArcGIS Engine的历史街区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3]董晓萍,赵娜.北京历史街区的市民水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94-105.

[44]惠英.历史街区的交通规划设计编制框架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5):101-106.

[45]罗曦,黄耀志,毕婧.历史文化街区视觉景观评价方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393-5395.

[46]潘敏文.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保护改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7]周阳,赵建彬.关于太原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9,40(6):625-628.

[48]王堂民.基于图形学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系统分析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49]杨逸璇.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J].长沙:湖南大学,2010.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the Study on Domestic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Huang Furong Gao Bei Yu Jiaxin

Since the 1980s,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of cultural relic,constructions,history,tourism,urban planning,gardens and other disciplines.Based on the 227 papers of CNKI over the past 10 years(2000-2011),the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studies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10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protection and renewal,planning and design,development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is enriched and expanded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ified gradually.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improved.The paper proposes that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on those aspects in future resear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Research Progress;research development;domestic

F590.8

A

1672-6758(2012)05-0053-4

黄芙蓉,本科,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江苏·南京。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邮政编码:210095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SS1023)

Class No.:F590.8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