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语义结构中的“相”
——序列与语类之间较大语义单位的识别

2012-12-03高彦梅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语类复合体语篇

高彦梅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1976年,Halliday和Hasan出版了他们的重要著作《英语的衔接》。这本书为语篇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新领域,后来成为Martin和悉尼学派发展语篇语义学理论的基础。1994年胡壮麟先生的著作《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出版。这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探索英汉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著作,它标志着中国语篇研究和语篇语义研究的全面展开。仅以此文向我的导师、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语言学多个学科领域的开拓者胡壮麟先生表达最诚挚的敬意。

1. 引言

悉尼学派的语篇语义体系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从小句出发,探讨语篇中各种不同语篇语义体系的构建。在这样的语篇语义体系中,语义单位,尤其是大于小句的语义单位,一直是敏感而模糊的。敏感是因为系统功能语法尽量避免使用传统语法中的句子、段落等概念,因此在小句以上是小句复合体;而小句复合体以上,如段落等如何称谓和界定,则较少涉及。模糊是因为系统功能语法在小句复合体之上没有再区分语义单位,因此目前常见的较大单位主要是序列。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8a:169)用“图形”①概念来指由经验体系中三个典型成分构成的意义整体。在小句复合体中,由一个以上图形构成的语义结构称为序列。

在语篇语义系统的另一端是该理论体系中最大的分析单位—语类。语类是一个分阶段完成的有目的取向的社会过程(Martin 1992:504-507)。从这个定义我们了解到:一个语类是一个社会交流过程,它有特定目标,由若干阶段(stage)实现。在同一个文化社团中,一个语类的构成阶段是固定的:如Labov和Waletzky(1967)将叙事体语类阶段确定为楔子(orientation)、纠纷(complication)、评价(evaluation)、解决(solution)、结尾(coda);Toolan(1998)也把叙事结构分为楔子、起始事件(initiating event)、事件进展(complicating event)、高潮(highpoint)和结尾;Martin和Rose(2003)将例析性(exemplum)语类的阶段分为楔子、事件、解释、结尾等等。因此,阶段是构成语类的最大单位。

于是,在较大的语类阶段与较小的图形和序列之间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中间单位。Rose(2006)将这样的单位统称为相(phase)。而相与序列和阶段之间如何明确区分,如何确定相的边界,目前尚没有清晰的标准。本文在语篇语义理论体系中探讨相这一中间单位,尝试在不同语义系统中确定其边界,为语篇较大单位的语义分析探索思路。

2. 相的位置

参照语域理论中的语场(field)和语旨(tenor),Rose(2006:187)将相限定在信息体系中,指承载语场和语旨脉冲的信息波。这样,相作为中间单位存在于“阶段”与“信息”(message)之间。从语类角度看,阶段是每一个语类中高度可预见的片段;从语法角度看,信息则界定为非依赖性非投射小句,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依赖性小句和投射小句。每一个语类阶段包含一个或多个相,每一个相又包含一个或多个信息。Rose(2006:187)将这些单位放到了语篇语义层面,排列为由大到小的不同等级:

表1 语篇语义等级

按照这样的等级,相被用来指示阶段与小句之间大小不等的语义单位。这些单位在不同语篇语义体系中有不同的名称:在概念体系中被称作活动序列和相序列;在信息体系中为语篇相/信息相和语篇相型(larger scale patterning of phases of discourse);在协商体系中为交换复合体(exchange complexes)等等。而在这些较大单位之上,还可以有相复合体(phase complexes)或宏观相(macrophases)。这里笔者依照语篇语义学的不同体系来探讨相的体现方式。

3. 语篇语义系统中的相

3.1 概念体系中的相

在概念体系中,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8b:48-49)确认了构成经验现象的三个层次资源:基本层次(一个简单成分)、构造性层次(若干成分的结构—即图形)和复合体(图形复合体—即序列)。其中,图形由成分构成,序列由图形构成。成分由小句结构成分如词组/短语来实现;图形由小句构成;序列由小句复合体构成。成分、图形和序列属于语义层,小句结构构成成分、小句和小句复合体属于词汇语法层。在这里我们只关注属于较大语义单位的序列。

3.1.1 活动序列

概念体系中的活动序列由一个或多个图形构成。例如:

(1) He gestures for his bill, and pays.

这一小句包含两个过程成分,属于两个图形,是一个由前后两个行为构成的简单行为序列。图形包括:

He gestures for his bill

pays

成分包括:

He, gestures, for the bill, pays

两个图形之间是平等关系,由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and将前后两个图形扩展成一个时间前后延续的平等行为序列。再如:

(2) He said himself when people asked him—a few had once—that he, too, imagined

Anthony was dead.

这是一个由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构成的小句复合体,是一个由五个图形构成的活动序列。由时态、时间关系连接词、投射言辞共同构建起过程之间的紧密逻辑语义关联。其中五个图形分别是:

He said himself

when people asked him—

a few had once—

that he, too, imagined

Anthony was dead

图形之间分别由表同时关系的时间状语从句连接词when、破折号和投射小句连接词that将言语过程扩展为言语—心理—关系序列。

3.1.2 序列以上

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8b:122-123)将序列看作是构成语篇的一个原则。他们认为,语篇和序列处于同一个抽象层面:两者都是语义现象。因此,他们似乎默认序列就是构成语篇的最大单位。序列之间通过详述、延伸和投射等逻辑语义关系得以发展。但是Martin和Rose(2003:67-68)在序列层面或序列以上层面又提出了相概念。认为相是每一个语类阶段内部语篇展开的意义结构。在语类阶段中不仅可以有相,还可以有相序列(sequence of phases)和相复合体或称宏观相(Rose 2006:197)。例如,按照故事不同部分对读者期待的影响,Rose(2006:189)在故事语篇中区分了如下“相”:

表2 相类型吸引功能

3.1.3 概念体系中相转换的标志

Gregory和Malcolm(1981)将相宽泛地界定为“至少部分体现语域一致性的”语篇片段。也就是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任何一个维度体现出一致性。Rose的上述分析中使用了一个较为概括的概念“吸引功能”来区分不同的相。在概念体系中,及物系统中任何成分的不延续都可能引起功能的变化,从而引发相的转换,如过程参与者的转换、范围的变化,包括时空转移等。以爱尔兰作家William Trevor的短篇小说Folie a Deux中的第1部分为例,其相边界标记分别为:

表3 Folie a Deux第1部分的相边界标记

从这一部分可以观察到:参与者转换、时空描述、及物过程转换、语式变化是功能转换的主要标记。同时,同一语类的不同语篇中相序列的前后顺序没有一致性限制,但会受到语类阶段的制约,如叙事语篇中的“问题”相一般不会出现在“解决”和“结尾”部分。

3.2 协商体系中的相

协商系统主要探讨话语参与者在会话过程中如何构建社会关系、协商地位。协商体系通过语气和语态等语法体系为对话参与者提供资源使其能够承担各种言语角色—做出陈述、提出问题、提供服务、寻求物品等等。在协商体系中,这四种言语角色对应四种言语功能:提供信息、要求信息、提供物品和服务、寻求物品和服务。这四种言语功能又可以具体体现为13个基本的言语行为,如提供信息的陈述、寻求信息的提问、表达自己情绪的感叹、接待他人时发出的问候、回应问候、发话呼唤他人、回应呼唤等(Martin & Rose 2007:222)。

在对话和即时交流语篇中,很多话语存在常见的套路和模式,例如演讲开头的开场白、演讲正文、结语,对话开始时的寒暄、结束时的告别等。这些在所有同类话语中重复出现的步骤称为语类阶段。在每个语类阶段内部还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话语模式,帮助说话人展开话语。这些就是协商体系中的相。在协商体系中,相体现为交流复合体(exchange complexes)或称语步复合体(move complexes)。在Martin和Rose(2007)中他们将所选用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堂话语分为五个相互依存的相:准备、聚焦、确认、强调(highlight)、延伸(extend)。其中每一个相都有自己的功能:确认为核心IRF(起始-回应-反馈)、准备为预期阐述、聚焦为理解课文、突出为修改形象、延伸为回溯阐述。

在他们的精细阅读环节中,相的判定标准有两个:功能和顺序。功能体现为对话的目标:

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聚焦和确认:引导学生注意关键信息

强调:指导学生标注关键信息

延伸:反思阐述,启发学生将课文讨论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

协商体系中的交流结构通常是动态变化的。日常生活中任何言语交流都可以以常见的预期结构完成,也可能中途结束。因此,协商体系中有些相可以与阶段重叠,如Ventola(1987)所研究的服务交流和Sinclair和Coulthard(1975)讨论的课堂话语等。本文以2011年10月20日《北京晚报》刊登的“郑渊洁和阎维文对话录”为例,尝试探讨名人访谈录中的交流结构和相边界。

该访谈的题目为“好后生是怎样炼成的”。两个人的对话模式基本是访谈体:采访者为郑渊洁(Z);被采访人为阎维文(Y)。两个人的谈话共有17个话轮,其中前16个是一问一答模式,后两个是郑渊洁自己的总结。整个谈话录结构如下表4:

表4 谈话结构分析

(接上表)

这个访谈总共分为五个语步:回忆年少时相识和少年时的梦想、郑父母对阎的帮助、阎的个唱、阎作姥爷的新消息、两个人三十年人生奋斗的总结。在这五个语步中,前四个都可以细分为更具体的相,其中两个人的每一个话轮交替都可以确定为一个相,或称为交流复合体,因此整个对话录总共可以分为9个相。在前8个相中,相的边界标记包括:语气(问题、回答、陈述)、话题、称谓(我、你、我父亲、令尊、令堂、亚旗、咱们俩)、功能、话轮。最后一个相与语步重叠。

3.3 信息系统中的相

在信息系统中,相为预期脉冲(pulse of expectancy)。相与相之间的转换通常会有明显的信息主位变化标记。具体体现方式可以是主位转换、标记主位的出现(环境中的时间、空间、方式等)或清晰的连接(因为很多时候连接关系不明确表达)。这些主位变化标志着一个相通过语场和语旨因素的转化向下一个相的过渡。

Martin和Rose(2003)在信息体系中没有再刻意确定新的相标准,他们基本上沿用了概念体系中对事件结构的划分。对于没有出现在概念体系中的实例,其相边界基本等同于段落边界。如P178页的事件1和事件2。与概念体系分析不同的是,在信息体系中,除了具体事件内部的相之外,他们还讨论了更高语篇层次上的相,即由超主位和超新信息构成的语篇相型(discourse phase)或信息相(information phase)以及由宏观主位和宏观新信息构成的宏观相(macro-phase)。这里我们以一篇科普短文为例探讨信息体系中语篇相的结构和相边界。文章选自TheDinosauristheBiggestAnimalthateverLivedandOtherWrongIdeasyouThoughtWereTrue,题目是“Lemmings March into the Sea to Commit Suicide”②。

在这篇短文中,段落成为相的边界。短文共有4个相,各个相的段落主位都与前后段落主位有明显不同,四个段落的超主位分别如下:

Every four years, the legend tells us, lemmings gather in the millions.

The only trouble with this legend is that it is not true.

In the hills of Norway where they live, lemmings are usually scarce.

很多普通人一听他的外号,都会想当然的认为他所练的应该是醉拳,但他“醉鬼”的外号实在和醉拳没有半点关系。传说张三爷身量不高,骨架结实,但骨瘦如柴,常身着长衫,脚踏步履,腰间挂一酒壶,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两眼似睁非闭,蒙蒙胧胧。张三爷常年以“醉态”示人,所以被人称为“醉鬼”。

Millions of the lemmings begin to move down the hills in their search for food and less crowded places.

同时依据故事相的吸引功能来区分,四个相的吸引功能也各自不同: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传说、问题、说明、事实。第一段的标记主位为传说,新信息为they plunge into the water and commit suicide by drowning。同时,第一个相又作为超主位,成为后面质疑的目标、说明的起因和解决的焦点。文章题目与文章最后一句话之间构成文章的宏观信息结构:

宏观主位:Lemmings March into the Sea to Commit Suicide

宏观新信息:They die in an attempt to survive.

在这个短文中,段落和标记主位是相转换的主要标志。

3.4 确认系统中的相

在确认体系中,Martin和Rose(2003)默认概念体系中的相。确认体系中对相的确认有帮助的线索是:相内部参与者指称链的延续。仍以上面的旅鼠传说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各段落主要围绕旅鼠展开,在四个相内部没有明显的指称干扰,因此,各个相内部的指称链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这一点也与文章的读者目标设定有关—这是一本针对小学生的科普读物,交流目标是纠正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念,因此指称体系比较简单。在整个语篇中,各个相内部的指称链主要由两类资源构成:参与者引入资源和追踪资源。参与者引入资源主要是名词和名词短语,追踪资源包括代词照应、比较照应和词汇衔接手段。例如:

代词照应:they, they

比较照应:Just like any other animal,

词汇衔接:上下义重述lemmings, the small Norwegian rodents

仅从确认体系资源判断,参与者的转换和指称链的结束可以作为相转换的标记。

3.5 评价系统中的相

与确认体系一样,评价系统默认概念体系和信息体系中的相,关注评价资源在相内部的分布和韵律规律。评价资源本身与及物系统中的属性、特征描述和确认体系中对同一参与者的评价相互交织。

评价体系本身不关注相的划分。但同一个相中的评价资源之间也可以形成相应的韵律波。这里我们选取美国2008年大选期间(2008年10月19日)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前国务卿柯林·鲍威尔(Colin Powel)的一次电视讲话的片段,来展示相内部评价资源的一致性。在这次讲话中鲍威尔逐级加强地表达了他对自己党内做法的消极情感和对奥巴马的积极鉴赏。以讲话的最后一段为例:

相内部的评价资源构成了一个加强型积极判断韵律。

加强型积极态度韵律:

his ability to inspire, the inclusive nature, his rhetorical abilities, he has both style and substance,

he is a transformational figure, He is a new generationcoming into the world

因此,评价体系中相的边界标记为:相内部态度类型(情感、判断、鉴赏)的基本一致。随着相的转换,内部的态度类型和韵律也会重新构建。

4. 相的识别

迄今为止,文献中接触到的相和近似单位的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类:Gregory(2001)的三功能标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Rose(2006)的吸引功能;Cloran(1999)的概念标准(ideational criteria);Martinec(1995)的口语节奏片段等级,包括时间长度和停顿;van Dijk(1981)的片段/情节判定的语法标记,包括口语中的停顿、段落、时间变化、地点变化、角色转换、引入或转换谓语(tell, believe, dream)和视角转换。

通过对各系统内部相的边界标记的分析,本文将语篇语义系统内部的相判定标准归纳如表5。

从不同语篇语义体系中相的边界标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体系不同,相内部的系统特征却是高度一致的:如概念和确认体系中参与者的保持、信息体系中的主位的一致、协商体系中话题和功能的维持、评价体系中态度类型的一致等。

相边界标记的等级。正式语类中信息结构中的主位标记优先于其他标记;段落为相的自然边界。叙事语篇中,参与者转换、时空转换、时态变化优先于段落标准;段落或为相边界。对话语篇中,语气、话轮、功能优先于参与者、信息等标记;话轮不是相的自然边界。

表5 语篇语义系统内部相的判定标准

5. 结语

在悉尼学派的语篇语义理论中,相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结构。厘清这一结构及其判定标准,把握其随系统不同而构成不同的动态本质,对于准确解读该理论至关重要。相的判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小句以上语义体系的结构。相作为语篇阶段以下序列以上的中间语义单位,其确认标准和构成成分随语义体系的不同而相应变化。在概念体系中,过程参与者的变更、事件过程的终结、时态的变化、环境(时间、地点)的转换都标志着相的边界。在协商体系中,相的判定标准包括语气、话题、称谓和语步功能。在信息体系中,相的判定标准是超主位的更迭,任何一个标记性主位的出现都可能标志着新相的出现。信息相的构成成分通常是传统的段落。在确认系统中,相的延续体现为参与者(人物、事物)和时间、地点的保持。在评价体系中,相的判定标准体现为单一评价模式的保持。

相的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探索意义(人类经验、现实)如何在每一个相中展开。这些相可以帮助读者认识每一个语类中语场和语旨的发展模式,以便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出同类的模式(Rose 2006)。

值得注意的是,相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语义单位。相的划分存在一个精密度问题:相可以依据分析目的的需要细分为具体的小相,也可以概括为比较宏观的相。因此,语篇分析中到底需要将相划分到哪一个层次,要参照分析需要而定。

在本文的讨论中,相的汉语表达本身给研究带来了很多困扰。汉语中很少用物理学术语来描述语篇语义或形式结构。在语篇分析中,我们经常见到的较大语篇单位是部分和段落。在程序性报告中,我们接受阶段和步骤等概念。因此,这里我建议对目前使用范围有限的几个语篇语义学关键术语的翻译做一个审视,以便找到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法。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建议将Stage翻译成“步骤”。《现代汉语词典》(2002:173)对“步骤”一词的界定是“事情进行的程序”,暗示事物按照一定前后顺序发展。Phase建议译为“阶段”。《现代汉语词典》(2002:984)对阶段的界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划分的段落,代表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进程。”

附注:

① 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8:169)所使用的术语是“figure”,在汉语中可以译为“图形”、“图表”、“数字”、“人物”等等。笔者依据杨信彰的翻译,译为“图形”。

② 限于篇幅,原文请向作者索取。

Cloran, C. 1999. Contexts for learning [A]. In F. Christie (ed.).PedagogyandtheShapingofConsciousness:LinguisticandSocialProcesses[C]. London: Cassell. 31-65.

Gregory, Michael J. & K. Malcolm. 1981.GenericSituationandDiscoursePhase[M]. Mimeo. Toronto: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Working Group.

Gregory, M. 2001. Phasal analysis within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s: Two contrastive discourses [A]. In P. Fries, M. Cummings, D. Lockwood & W. Sprueill (eds.).RelationsandFunctionswithinandaroundLanguage[C]. London: Continuum. 316-345.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8a.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rded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8b.ConstruingExperiencethroughMeaning—ALanguage-basedApproachto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abov, W. & J. Waletzky. 1967.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A]. In J. Helm (ed.).EssaysontheVerbalandVisualArts(Proceedingsofthe1966springmeetingoftheAmericanEthnologicalSociety) [C].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2-44.

Martin, J. R. 1992.EnglishText[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Martin, J. R. & D. Rose. 2003.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Martin, J. R. & D. Rose. 2007.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2ndedition) [M]. London: Continuum.

Martinec, R. 1995.HierarchyofRhythminEnglishSpeech[D]. Sydney: University of Sydney.

Rose, D. 2006. Reading genre: A new wave of analysis [J].LinguisticsandtheHumanSciences2(2): 185-204.

Sinclair, J. & R. M. Coulthard. 1975.TowardanAnalysisofDiscourse:TheEnglishUsedbyTeachersandPupil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olan, M. J. 1998.Narrative:ACriticalLinguistic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Van Dijk. T. A. 1981. Episode as unit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 In Deborah Tannen (ed.).AnalyzingDiscourse:TextandTalk[C]. Georgetow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77-195.

Ventola, E. 1987.TheStructureofSocialInteraction:ASystemicApproachtotheSemioticsofServiceEncounters[M]. London: Pinter.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附:

从师感言

求学期间以及后来多年与先生共事,我从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先生在学术探索中有两方面优势一直令后学羡慕向往: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另一个是敏锐的洞察力。先生宽阔的学术视野一方面体现在他在多个学科领域的探索:从功能语言学(1983年)、语用学(1980年)、符号学(1994年)、文体学(1996年)、澳大利亚研究(1979年)到语言教学(1977年)和语言政策研究(1993年),在很多方面,先生既是开拓者又是领跑者;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先生从不限制学生的研究兴趣,鼓励自己的博士生去开辟不同的领域。先生培养的博士生许多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如语言学史、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语类研究等等。多年来先生精心培育的是一个百花园。先生敏锐的洞察力与他的学术视野密切相关。多年来先生密切关注国内外语言学发展动态,即时将观察到的语言现象展现在学术平台,其中的许多思想火花几年后成为国内外的学术热点,例如可证性理论(1994年)、how-to类语篇、语法隐喻(1996年)、语篇语言学(2002年)、多模态话语等等。

“西学东渐”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研究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体现在从《马氏文通》、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岑麒祥先生《语言学史概要》到今天中国学者对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等诸多领域的探索中。在这个历程中,胡壮麟先生对功能语言学以及多个语言学学科理论的引介和发展,功绩和贡献是巨大的。

高彦梅与恩师胡壮麟合影

猜你喜欢

语类复合体语篇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RAB37直接与ATG5相互作用并通过调控ATG5-12-16复合体装配促进自噬体形成
Martin语类理论视角下英语体育新闻的语类分析——以里约奥运会赛事报道为例
语类翻译探究
CoFe2O4/空心微球复合体的制备与吸波性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日本西南部四国增生复合体中的锰矿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