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

2012-11-27王月云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6期
关键词:内能外界热量

● 王月云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

● 王月云

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学习物理的首要环节就是提出问题。因此,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一、教师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质疑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如何引导?南宋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物理教学要善于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围绕教学目标,按照设疑、激疑、质疑、解疑这一线索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到达未知的彼岸。例如,在讲授《热力学第一定律》时,我们可以不按教材的顺序授课,而是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按照“情景激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景激疑

请举例说明,一个物体,如果它跟外界不发生热交换,那么外界对它做功与物体对外做功,会引起物体内能怎样的变化?一个物体,如果外界与物体之间没有做功,那么物体吸热与放热会引起物体内能怎样的变化?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U的变化应如何确定?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一:一个系统,如果外界既没有对系统做功,系统也没有对外界做功,那么:

①如果系统吸收热量85J,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②如果系统放出热量85J,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问题二:一个系统,它既没有吸收热量也没有放出热量,那么:

①如果外界对系统做的功为135J,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②如果系统对外界做的功为135J,则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问题三:一个系统,如果外界对它做的功是135J,

①如果系统同时放出热量85J,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②如果系统同时吸收热量85J,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二)提出问题

根据问题三,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试着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学生很兴奋,思维很活跃,都在尝试着提出并解答属于自己的问题。

问题l:一个系统,如果它对外界做功是135J,同时放出热量85J,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问题2:一个系统,如果它对外界做功是135J,同时吸收热量85J,它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三)解决问题

分析上述三个问题以及你提出的问题及解答,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情绪高涨,自行设计了以下表格(表格1),对上述三个问题以及自己提出的问题及解答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我”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如果系统在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U与热量Q及做的功W之间的关系是△U=Q+W,进一步思考发现了△U、Q、W几个量取正、负的意义(见表格2),在此基础上,把“我”的热力学第一定律与课本上的语言表述进行对比,修正完善形成了“课本上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完成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表格1 内能的变化△U与热量Q及做的功W之间的关系

二、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注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理论上说,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任何目标和它的实现方式都是不可分离的。很难设想单纯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学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激发起探索、创新的欲望,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探究式教学包括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中,教师除了要预设好教学流程外,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时间,给学生思考时间,给学生发问时间,给学生批判时间。总之,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学生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例如,在讲授《电阻定律》时,笔者就是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交流结果——总结规律”这一教学流程设计探究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适度而巧妙的启发和调控,整个课堂充满着生命活力,闪烁着智慧之光,用自己的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一)提出问题

师: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如果用实验来探究电阻与这几个因素的定量关系,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生: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具体的说明控制变量的思路,然后总结得出,实验需要测R、L、S这三个量。

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测R、L、S这三个量?

生:伏安法测电阻R,缠绕法测直径D(算出横截面积S),用刻度尺测长度L。

(二)设计方案

师:以上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并不是最简单的方法,能否不测这些量,而是利用变量的倍数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得出,通过长度和横截面积的两倍变化来看电压的比值,从而确定电路。

师:请你分别独立设计“探究电阻R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探究电阻R与横截面积S间的关系”、“探究电阻R与材料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借助以下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完成上述三个实验方案的设计,然后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进行智慧碰撞。

①应选择哪几根电阻丝进行实验?

A.L=0.5m 铁线 B.L=0.5m 铁铬线

C.L=0.5m 镍铬线 D.L=Im 镍铬线

E.S=0.16mm2锰铜线 F.S=0.08mm2锰铜线

②应如何连接电路?

③应记录哪些数据?请设计自己的数据记录表。

④分析数据可得:电阻R与长度L、电阻R与横截面积S、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

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结果交流

各组将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展示,并讨论由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五)总结规律

总结实验,得出结论——在误差范围内,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电阻与材料有关系。

师:这一实验结论是否经得起理论的推敲呢?能否从理论上对这一结果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深入理论探究,交流展示,教师点评,同时出示两根长度相同的导体,先将两根首尾顺次连接,引导学生得出长度与电阻都变成了两倍;然后,将两根电阻丝两端对齐,并在一起,学生就得出了横截面积变成了两倍,而电阻成了二分之一的结论。

最后,总结得出,上述实验结论是可靠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顺势引入电阻率概念,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建立电阻定律。

当然,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并把好四个度:一是“设境要设得新”。所谓“新”,就是有新意,有吸引力。即要求教师在深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使呈现出的问题情境和矛盾事件能真正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启发要启得巧”。所谓“巧”,就是要求教师能运用恰当的言语和态势,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既要启而有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又要开而弗达,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导拨要有法”。所谓“法”,就是要求教师把握时机。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什么学生该用什么导法等等,都要精心设计。四是“调控要控得稳”。所谓“稳”,一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方向;二是调控好学生的探索进程。既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又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王月云/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刘 明)

猜你喜欢

内能外界热量
“内能”“内能的利用”综合测试题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对比学习温度、内能和热量
用皮肤热量发电
剧烈运动的热量
热量计算知多少
“内能”“内能的利用”综合测试题
“内能和内能的利用”易错点剖析
“内能”“内能的利用”综合测试题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