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语“给力”的功能转换机制及其他

2012-11-26许慧洁

关键词:流行语形容词用法

王 薇,许慧洁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给力”自2010年成为热词后,又受到不符合语言规范、令人审美疲劳等批评。在这个背景下,为什么“给力”会继续快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给力”这个词语的词源用法和它成为流行语以后的使用情况,来解读它的特点、机制和发展变化。

一、流行语“给力”的词源及用法

(一)词源:借词与传承

“给力”在古代汉语就存在,逐渐留存于南北方言,作名词和动词使用。2010年成为流行语,却源自借用日语汉字“给力”,常作形容词使用。

古汉语“给力”,由两个单音字构成动宾短语,表示“给予力役”,到后来逐渐用作双音节词,作名词,指“力役”(一种广义的俸禄[1]),后引申为动词[2]:

(明·罗伦《吴孝子传》)(给……当佣人,当短工)

(明·胡直《送大守范君之任淮安序》)(特别卖劲)

(清·邓显鹤《宝庆府志》)(做身为佣人应做的具体工作)

至现代,该词仅残存于方言:在漳州方言指“使力;憋气而使尽力气”。在北方方言,像河南信阳话、东北方言、北京土话等,指“带劲、起作用、给面子”。

2010年,借词“给力”出现于日本动漫《搞笑漫画日和》其中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的中文配音后受到网络关注,例如:

(2)吉林省几所名校高校毕业生大都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很“”,……。

(人民网,2010-10-17)

(二)用法

陈昌来等[3]统计了水木BBS和人民网的“给力”语料,分析其在网络语体和新闻语体中的使用情况,指出:从论坛用法看,该词有行业使用频率差异。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体育健身区,其次是游戏和电脑技术社区,而在文化人文版、社会信息版和学术科学版的使用度偏低。从新闻语体看,从2003年到2010年,该词有57.5%出现于标题,以动词用法为主,另有形容词用法。

衡量流行语的标准之一是它被新闻媒体接受的程度。人民网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它能反应“给力”在新闻语体中的使用情况,具有权威、多样、大众、及时的特点。因此,我们统计分析了“给力”在人民网在2011年的词频、分布和用法(见表1);同时也统计了“给力”在同时期于新浪网出现的词频分布(见表2),以对比“给力”在不同新闻语体的情况,了解它在2011年的新特点。统计显示,仅6月到7月一个月时间,“给力”在人民网上出现907次,约为该词于2003-2010年在同网站出现次数总和的1倍(405次)[3],由此它在2011年使用的火爆情况可见一斑。

表1 人民网“给力”词频统计(2011.6.26-7.28)

表2 新浪网“给力”词频统计(2011.6.26-7.10)

由表1和表2可见,在人民网,“给力”于政治、经济、休闲(如游戏数码、影视汽车等)的出现频率占总量的近90%,其他有文教卫、体育等方面,与之前相比有明显变化。可见该词已经在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新浪网,“给力”在体育版块的出现频率大大高于人民网,占总量的26.9%;经济、休闲类占68.9%,这反映出新浪网与人民网相比更注重娱乐休闲功能,偏向网络媒体的特点。“给力”在人民网标题上出现225次(24.8%),较之前比例下降了一半;在新浪网作为标题出现频率更低,仅11.8%,这些表明该词正在深入人民生活,由突显新意逐渐趋重日常交往。

从用法上看,“给力”主要作动词、形容词,偶尔用作名词、感叹词和话语标记使用(见表3)。

其中,“给力”作为流行语以形容词用法为主(72.9%),动词用法为辅(24.3%),名词(1.9%)、感叹词(0.7%)和话语标记用法(0.3%)。作感叹词与作话语标记的区别是:前者以独词出现,相当于“好,酷,牛”,表达赞叹、惊奇、兴奋等。后者表示“瞧,看”,用来提醒注意。作后者使用时不能还原到动词前面,否则会改变句子原义。[4]

表3 人民网“给力”词性用法统计(2011.6.26-7.28)

所以,2011年“给力”的分布和用法都较之前出现新特点。并且,作为流行语,它以形容词用法为主,压制了作为汉语传统的动词用法,而且呈现功能增值,不仅用作实词,还出现虚词用法。

二、“给力”功能转换的机制

Langacker[5]指出,参照点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反映了为与某个概念建立思维联系而调用另一个概念的这种基本人类能力。转喻是参照点现象之一,转喻源域为理解或表达目标域概念提供参照点。转喻的实质是在一个认知框架中出现的各个认知事件之间的相邻关系,让人能够利用大脑中认知突显度最高、最简单的表达来自然激活比较难以表达或不十分有趣的内容。

在会话中,词所表征的框架轮廓(profile)并非每次都被激活,和话语紧密关联的往往只有其中的某个部分,即活跃区(active zone)。这种“部分—整体”关系体现了转喻模式的作用:凸显部分语义内容,压制其他词义特征。不同语境下,“给力”的词义特征被部分激活,受话人围绕凸显了的语义内容搭建具体的概念框架,获取说话人意图表达的话语信息。“给力”执行不同的句法功能时,转喻机制也有不同表现。下面从名词动词化、名词形容词化和虚词用法三方面分别说明。

(一)名词动词化

如前所述,“给力”的动词用法从名词用法引申而来。名词作动词用时,在“整体—部分”这个认知突显原则下,其所在话语表征的事件图式概念隐藏在动词化的“给力”内[6],动词作为转喻焦点,和整个句子的内容构成转喻关系。“给力”及其表征的概念框架作为转喻参照点被用在不同语境下来激活该框架内不同的目标内容。例如:

(8)河津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该市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打通“中梗阻”服务于转型跨越发展大局。(转指“举措内容和目标”,表示“为……服务,给……帮忙”)

当“给力”灵活出现于各种语境,执行不同功能、表示不同含义时,通常说话人会在该词后面加以具体说明,帮助听话人补全概念框架,理解话语含义。由于活跃区主要由说话人意图限定,所以转喻机制的运作帮助说话人有效地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凸显主观态度。当“给力”被放置在文章的大小标题上时,它向读者暗示这里有某个重要而值得关注的事件,但这时“给力”的具体语义还比较模糊,这既让标题新颖简洁有趣又能促使读者继续浏览全文,刚好符合新闻标题的要求。

(二)名词形容词化

“给力”作形容词时从“精彩超值的”,到“达到预期效果的”,到“发挥作用的”,在程度上呈现从高到低的区别。虽然也是转喻识解在发生作用,但是当名词作形容词使用时,相邻性在大脑中的意想体现为地标—射体关系(landmark-trojector)[7]:当一个语言表达式凸显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时,在关系中处于焦点地位的参与者是射体,另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参与者是地标。名词“给力”所对应的概念“给予力量(这一件事)”是射体,它作形容词时表达的种种性质属性是地标。在特定语境下,作为地标的形容词“给力”的一部分语义被强化,“给力”的名词概念和它被凸显出来的那部分形容词语义构成的地标—射体关系作为转喻焦点被凸显出来,和“给力”所在的整体句子背景构成转喻关系。例如:

从上下文看,这里“给力”指“(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的”。名词“给力”和它表达的性质属性有相邻性。本句中名词“给力”表征的概念内容是射体,它的性质属性中“发挥作用的”这个部分被凸显出来,作为地标中突出的部分与射体构成对应关系,在本句中作为转喻焦点凸显出来,与全句构成转喻关系。

(三)虚词用法的词义机制

当“给力”作感叹词、话语标记等虚词使用时,通过“给力”原本表征的语义框架而激活的概念区域有可能更小,或者离基本语义属性更远。例如:

(12)A:易建联将会和校球员们一起在“薪火阵型”慈善训练营进行两天的训练。

说话人A告知B易建联陪练这一事件;B用“给力”比喻对上句的整体事件框架内容的支持。转喻机制起了重要作用。于是,配合话语交际的背景变化,“给力”既有语义属性部分发生淡化。

概括而言,“给力”的词性用法转变主要受转喻机制的作用,不同词性变化时转喻作用的表现方式不同:名词动词化时,动词作为焦点转指特定语境下的整个事件框架;名词形容词化特定语境下由名词概念与具体性质属性之间的射体与地标的关系凸显,转指特定的事物状态;虚化用法时转喻机制主要作用于其宏观义,具体语义属性部分淡化,转指内容与原语义基本框架相去更远。

三、“给力”虚化用法的相关问题

“给力”由形容词用法出现若干形容词作状语的用法,如:

(14)听说这次的冠军,可以变成奥拉星里真正的亚比,送给小奥拉哦!投票吧!

在2011年之后出现了作为感叹词、话语标记等以语法功能为主的用法。如:

(16)网友对交警的及时回应赞誉有加,纷纷发表评论称……“!”

这些表明该词成为流行语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实词虚化。实词虚化又称为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后者是指词条在长期使用后逐渐变为语法的、形态—句法的形式,并用来编码或重新编码语义关联的动态单向历史过程[8]。问题是,“给力”作为流行语存在时间不长,它的虚词用法的出现能否被视为走向语法化。我们认为“给力”的实词虚化至少是共时语法化,下面从语法化的类别、“给力”的虚词用法出现的原因等来探讨这一问题。

语法化有共时变体和历时变化。上面语法化的定义主要反映了它的历时变化特征。从共时角度来看,语法化是在某个语法范畴下若干下义范畴有序排列的原则[9]。既然“给力”流行时间不长,虚词用法出现数量不多,没有成为固定用法和成分,它是否发生历时语法化还难以断言,需要搜集更多的语料来分析。不过,语义虚化是共时语法化的表现之一[10],共时层面上的微小变化也构成词汇历时演变的内容。Lehmann[9]认为使用者若以传统方式表达信息就会使用语法化程度最高的表达;若有意用最引人注目的方式来表达就会用语法化程度最低的表达方式。“给力”的用法发生较低程度的语法化:从形容词到形容词作状语,再到感叹用法和话语标记用法,语法化的程度逐渐增加。与其他用法相比,这些虚词用法由于新颖独特而容易引起注意,加深受话人印象。

虚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其间以词义部分共存为前提,语法功能逐渐加强[11]。根据搜集的语料来看,“给力”从形容词到形容词作状语,这两个相邻阶段的变化呈现细微差别:“给力”作形容词表示精彩超值的、给劲的;作状语时,由指具体可感知的属性喻指半具体半抽象的性质,例13中“给力”修饰“添彩”、例14中修饰“投票”,表示“有效果地、令人印象深刻地从事行动”。类似地,从名词、动词、形容词到话语标记和感叹词,“给力”原词义仍然为句子提供重要语义来源,但是若干细节义消失或被抑制,词的语法功能加强。例15“给力”新颖的句法位置快速引起读者注意,该词的褒义色彩也促使读者继续读下文;例16“给力”呈现说话人振奋、惊喜的情态特征。两种用法都起到加重语气、引起注意的作用,原词的宏观情态义成为话语理解的重要线索。

“给力”成为流行语后为什么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发生虚化用法?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包括词汇的高频使用;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图和说话人创造及使用语言符号的自由度。

首先,高频重复的使用是“给力”由实变虚的原因之一。“给力”作实词时,词义因语境变化而灵活多变(参见表2),语用功能也很丰富,有建议号召(“给力大运”)、要求(“请管理部门也给力”)、赞扬(“太给力了”)、评价(“不给力呀”),等等。随着使用频率的提升,它的语用功能逐渐单一化,在作话语标记和感叹词时,主要执行引人注意、表达赞叹惊奇等情态功能;由于用法多样、语境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地,“给力”与其语境信息共同构建的事件框架成为凸显内容,“给力”的细节语义反而不再是注意的焦点。Haiman[12]把由重复导致的演变概括为三个阶段:适应(habituation)、解放(emancipation)和自动化(automatization),统称“仪式化”(ritualization)。“适应”即刺激的高频重复使得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解放”即重复导致的形式弱化或意义虚化,实现自由地表达信递功能,并获得其它意义。“自动化”是重复导致的双层组构(double articulation),即一个最小的意义单位(词或语素)由若干更小的无意义单位组成,而无意义的单位是原来有意义的单位经过“语素>词缀>音位”这种连续演变之后留下的残迹。Bybee[13]认为对语法化过程而言,“适应”即语义泛化和虚化,“解放”即从词汇功能到语法功能的演变。

其次,说话人的命题态度和信念也是“给力”出现语法化特点的原因之一。说话人通过把“给力”固定于句首或独词构句突出词汇语法义,表达主观上赞扬支持、并希望众人围观的态度与立场,即主观性(subjectivity)。相对于词汇义的弱化,话语主观性内容更加凸显。这也是“给力”呈现个性、新颖、有趣的语用修辞特点的原因之一。

再次,实词虚化之所以会出现,还因为说话人有创造和运用语言符号的自由。就语言使用者创造和运用语言符号的自由度的结构性方面而言,有语言符号的自主性[9]。一方面,说话人有创造性,即享有在语言活动中创造和运用语言符号的自由;另一方面,说话人受到语言传统的限制,即他的语言活动必须符合语言规则。说话人的所有语言活动都受制于这两端的压力,同时,他通过支配若干语法手段来实现种种语言功能。语言符号的自主性在语法化开始时最强,完成语法化时最弱。交际者违反常规把“给力”用作虚词,凸显该词所在的语义框架而不是它的具体词义内容,这种创造性的符号使用能够有效地吸引对方注意。

了解“给力”虚化属于共时语法化以及它实词虚化的原因,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进一步理清“给力”功能转换的发展脉络;第二,有助于揭示流行语实词虚化的一般机制和规律;第三,“给力”以转喻机制作用为主,表明处于共时语法化各阶段的概念变化之间相邻关系突出、呈现从凸显特定语义特征逐渐过渡到凸显说话人态度的特点。

“给力”作为现代流行语,其用法发展在流行语中具有典型性。上面基于对“给力”的用法和词频分布的分析讨论了其功能增值的认知机制,认为在参照点规律的支配下,转喻是该词句法功能变化的主要机制,转喻机制下使用者的注意焦点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识解效果,语言上表征为词汇的句法位置的变化。“给力”因使用频率高、说话人有凸显话语主观性的交际意图并且能够自主地创造性使用语言符号等原因而发生共时语法化。对流行语共时语法化的普遍特征和规律问题、相关的共时语法化与历时语法化的交互作用及其表现问题等等还有待后续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45.

[2]郭凤军.旧词新用说“给力”[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7-68.

[3]陈昌来,雍茜.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3):82-88.

[4]王小穹.新闻标题中的热门词“给力”[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3):117-120.

[5]Langacker R.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251.

[6]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3.

[7]刘玉娟.名词形容词化与形容词动词化的认知机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8]Traugott E,B Heine.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1-14.

[9]Lehmann C.Grammaticalization:synchronic variation and diachronic change[J].Seminario 'Grammaticalizzazione’,Istituto di Glottologia,Università degli Studi,Pavia,1985,(3):25-29.

[10]张秀松.情景标记词“看”的语法化[J].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76-78.

[11]杨飞.论今文<尚书>形容词的虚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115-118.

[12]Haiman J.Iconicity[A].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C].Oxford:Pergamon Press,1994.1629-1633.

[13]Bybee J.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the role of frequency[A].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C].Oxford:Blackwell,2003.602-623.

猜你喜欢

流行语形容词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认识形容词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作”与“做”的用法
巧借 流行语
特殊用法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