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诚勿扰》扰乱了谁的心——论电视传播的魅力

2012-11-22陈岩

电影评介 2012年5期
关键词:孟非非诚勿扰婚恋

一、文化媒介的嬗变——旧瓶装新酒

电视相亲交友节目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一档名为《玫瑰之约》的栏目,掀起了各大卫视的“相亲大战”。十年后电视相亲节目卷土重来,继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之后,重庆卫视也推出大型相亲节目《凡人有喜》。而这其中,尤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风头最劲,又掀起了新一轮交友热潮。同以往的相亲节目相比,《非诚勿扰》的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目样式出新

首先在节目名称上《非诚勿扰》很好借用了同名电影的核心理念——“秦奋现象”,将品牌效应最大化,使节目一播出就能够迅速被记忆。

其次《非诚勿扰》被定位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每期节目都会有24 位女嘉宾前来相亲, 通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三关,来了解同一位男嘉宾。在此期间,女嘉宾亮灯表示对男嘉宾满意,愿意继续了解,灭灯则表示对男嘉宾不满意。若场上只有一位女嘉宾亮灯,主持人将询问男嘉宾的意见,如果他也中意亮灯的女嘉宾,则速配成功;若场上所有女嘉宾都灭灯,则男嘉宾必须离场。三关之后,如果仍有多位女嘉宾亮灯,则男嘉宾将获得选择权,挑选自己心仪的女嘉宾。这种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男女均等,一轮一轮配对,节奏过于拖沓缓慢。《非诚勿扰》打破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原有束缚,开启了一对二十四的全新婚恋交友类节目模式,节目中不仅仅是男女嘉宾简单的对话,而更多的是给嘉宾自由表达的空间。一男对多女的情况,有的男嘉宾我们觉得优秀,但是他会立刻被淘汰,有的不是很优秀却很受欢迎,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价值观就在里面,自主选择之余,也会引出更广泛的话题。比如房子、是否要孩子、是否愿意和父母同住、是否同意婚前财产公证等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的话题。《非诚勿扰》的深度不仅仅停留在相亲这个阶段上,而是进入了一个探讨当代年轻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思考。

2、主持、专家强强联手

《非诚勿扰》选择了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的著名主持人孟非加盟,原本就是选择了非娱乐性的节目定位,孟非的特点是与其节目的新闻性质相联系。一个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定具备对信息的敏锐的捕捉、筛选、判断和评判能力。而孟非本人的扎实、幽默、诚恳的风格特质,也必然会带到新的节目中。因此,选择孟非,就决定了这个节目不是简单的婚恋节目,主持人原本的符号特征和职业素质必然在新的节目中继续呈现。如果说主持人的选择让人惊喜,那么专家团的设置更让《非诚勿扰》润色不少。乐嘉性格色彩创始人,国内性格分析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作为专家团的性格分析师,常常会直接指出场上嘉宾的性格和心态,把嘉宾深藏心里的小秘密全部揭露在观众面前,彻底满足观众的偷窥欲。而另一位专家黄菡作为心理学的女博士,除了对嘉宾的心理进行专业的分析之外,还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温婉的语气,给男嘉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她与乐嘉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点评风格上都形成了互补, 他们组成的专家团不仅仅在嘉宾们的判断和选择上起到了关键指导性的作用,也在整个节目中加入了理性、科学的元素, 让节目的品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心动女生》这个环节,不仅在同类节目中从未出现过,而且还为节目奠定了话题,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悬念。而此时两位专家的点评,也是节目的一大亮点,由性格、心理来判断男女交往,既增加了嘉宾和观众的知识,同时专家对错误言论的点评和纠正也让现代年轻人更加认清自己的问题,有利于他们不断提高并修正自己的修养和态度,从而为找到幸福美满的爱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视听之美——节目配乐与现场音效

《非诚勿扰》的成功,场上音乐可谓增色不少。场上的配乐都是通过精心挑选的:男嘉宾出场时的《Can You Feel it》,女嘉宾出场时的《Girlfriend》,离场时的《可惜不是你》、《白天不懂夜的黑》,配对成功后的《梁山伯与朱丽叶》、《最重要的决定》、《避风港》,两位女嘉宾归位时的背景音乐《不爱, 请闪开》等都成了脍炙人口的歌曲。随着节目的火爆,这些歌曲的搜索和下载量也呈上升趋势。这些听觉符号已成为《非诚勿扰》这档节目的品牌记忆。

现场音效更多的在于即兴发挥,例如:一些短平快的小音效,类似配合场上气氛的“尖叫”、“大笑”等,很多时候都能充分调动场上观众的气氛。主持人孟非曾经在节目中讲述自己年轻时艰苦的日子,给配上了一段悲怆的《二泉映月》,引得全场爆笑,孟非自己也忍不住大笑,“你这音乐配得够凄凉的。”有一期男嘉宾李孟向女嘉宾李洋求婚成功时选择的配乐——来自JS组合的《我比想象中爱你》。当李洋和李孟在场上紧紧拥抱时,场上回响着“我才发现我比想象中爱你,只是一时不小心错过了你”的旋律,与男嘉宾李孟与女嘉宾李洋由于误解导致分手、错过后才发现对方重要的情况如出一辙。场上的配乐不但感动了所有观众,连感情内敛的孟非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乐嘉更是忍不住调侃音效师,“你这个配乐实在是太煽情了”。

二、非诚勿扰——另类的凡人明星秀

到底是什么,能让“婚恋”这个不再新鲜的题材一夜之间,劲爆荧屏,席卷大江南北,让老百姓津津乐道。抽丝剥茧,我们发现,节目抓住了两点:百姓、娱乐。

1、满足集体的窥视欲望

迈克﹒费瑟斯通说:在大众文化“影像中,以及在独特的、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大众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他们体现了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它暗示着;在自恋式地让自我而不是他人感到满足时,表现的是那份罗曼蒂克式的纯真和情感实现。当代消费文化,似乎就要扩大这样的行为被无疑的接受、得体地表现的语境与情境之范围。如今以消费为核心的大众文化,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欲望,在引导主流意识的表层下吸引着每一位受众的眼球。《非诚勿扰》就是一个速配交友的真人秀,真实地展现了当代青年人的情感诉求,为人们提供了一扇近距离观察“80 后”精神面貌的窗口。而这又正好满足了中国人的普遍心理——集体窥视。窥探别人的隐私,了解别人的一切,永远是人们乐此不疲的事情。面对台上24位来自各个行业又有着不同经历的女嘉宾,她们如何挑选自己心目中的男嘉宾,如何对男嘉宾的言行举止进行评论。反过来男嘉宾又是如何应对女嘉宾的提问和百般挑剔,尤其是面对女嘉宾大胆的提问“请问你有房和车吗? ”“结婚之后和父母一起住吗?”“婚后想不想要孩子?”“你跟前任女友分手的原因是什么?” 甚至提出“住豪宅”、“坐宝马”、“月薪二十万”等问题时,男嘉宾又该如何应对。最后谁和谁牵手成功,谁又失败退场,自然而然就成了现场以及电视机前所有观众集体窥视的焦点了。

2、观看过程中产生移情,寻找自我认同感

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观众在观看节目中会看到不同风格的嘉宾,每位嘉宾的性格、学历、生活环境、心理特质等都有很大差别,工作也涉及各个行业,比如在节目中有年轻美貌的“拜金女”马诺,有中性的谢佳,有学历最高的许贺,有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刘云超。正是这种落差才展示出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婚恋观,才让人产生一种被精心策划的感觉。然而在这些因素中又能引起观众关注的还是个人魅力,所以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很容易将自己和某一类型风格的嘉宾“对号入座”或进行心理比较,看看自己的人气指数、受欢迎程度,这就是社会认同感的体现。社会认同感指的是个体通过自己(或他人)在某群体的成员中把自己(或他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该群体内典型成员的特征冠于自己(或他人)身上,让自己(或他人)的特征等同于该群体内典型成员的特征。虽然这些嘉宾都是独立的个体,但都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一个社会类型。唯有这样,才能让不同类型的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很容易的把自己投射到不同类型的嘉宾身上,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并将自己与某位嘉宾归为一个群体,形成心理上的共鸣。此外这种共鸣还体现在提问环节,她们讨论的话题都是现在网络上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切合实际的话题,当观众看节目的时候,不仅仅看到节目中当事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在思考,验证自己和亲朋好友的价值观。他们一边看节目,一边讨论的不仅仅是节目中那些人的观点,同时也会交流自己和身边人的观点和态度,并从中领悟一些家庭的经营之道。观众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感情体验”, 将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人生价值观放进了对节目中不同的男男女女的认同、排斥和观察中。这样的互动会使观众很容易从感情上喜欢这个节目,在观看时分享自己的情感。

猜你喜欢

孟非非诚勿扰婚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
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孟非
垫高自己的智慧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