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电影中民族性格的塑造

2012-11-22王爱萍

电影评介 2012年5期
关键词:哈尔科夫性格俄罗斯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作为俄罗斯电影的领军人物,他被称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从1974年的《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到使他引起国际影坛注意的《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从第一部跨国合拍片《黑眼睛》到为他赢得奥斯卡小金人的《烈日灼人》;从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纪录片《安娜成长篇》到史诗巨作《西伯利亚理发师》再到2007年的具有浓厚俄罗斯气息的《十二怒汉》,30余年间他一直活跃在国际影坛,用他的影像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对世界的看法、对于民族的塑造、对于个人的深刻关注。他的影片题材广泛,手法新颖,风格鲜明。在多元化的创作实践中,却一以贯之地关注大俄罗斯主题,弘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始终关注民族性格的探究。本文在给予俄罗斯民族性格一个界定的基础上,试探究米哈尔科夫电影中的民族性格塑造的演变以及多元母题映照下的民族性格阐发。

一、民族性格的界定以及俄罗斯民族性格表述

所谓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1]一个人有性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具有性格。一个民族的性格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传统是一个民族最保守的惰性力量,它一旦形成就融化在民族机体的血液之中,任何个人都没法轻易抛掉它。[2]笔者认为所谓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一以贯之的一种精神气质,它表现为一个民族对于自身,对于别的民族的看法与态度。

俄罗斯是一个地理位置特殊的国家,它地跨欧亚两大洲。它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1/3的陆地。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俄罗斯所处的地理位置极易使其受到来自东西方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俄罗斯民族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作用。“在俄罗斯历史上,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两种因素一直在相互角力,俄罗斯则在这两股世界历史潮流的角力中不断选择着,摇摆着。在这种选择和动摇中,二者有时和谐、融会,有时又尖锐对立,反映着俄罗斯精神兼容东西方文明的实质和存在于其中的两种文明的悖论性、矛盾性。”[3]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两面性。一方面俄罗斯由于地跨欧亚两大洲,气候寒冷具有既奔放又忧郁,既懒散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广大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但是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却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此外,肥沃的土地也养成了俄罗斯人懒散的习性。他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无需勤劳节俭去创造财富。然而恶劣的气候又使俄罗斯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曾经的苏联联邦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民族性格中具有坚毅刚强隐忍豪迈的一面,同时一个昔日好为人师的超级大国性格中又有残酷冷漠懒散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俄罗斯的民族性格。

二、多元主题映照下的民族性格书写

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题材多样,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对民族对个人的孜孜不倦的书写。他的电影新颖独到,虽题材各异,样式纷繁,但人性主题却一以贯之的深潜其中。他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本性、利益和需求。在家、国、民族等不同范畴内思考历史对人性的影响。米哈尔科夫善于在多元母题下对俄罗斯民族性格进行塑造。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㈠国内战争背景下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冲突下的人性刻画—《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爱情的奴隶》。

在米哈尔科夫早期的创作中善于将个人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两者的矛盾冲突来彰显个人精神。《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描述的是国内战争时期苏联肃反人员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押送黄金的遭遇。影片一反传统经典红色电影模式,而是大胆借鉴了好莱坞侦探片与西部片模式,融入了惊险、悬疑、侦探等因素,同时对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做了深入挖掘。全片的关键点是黄金,在对保护与争夺黄金的红军,白军与土匪中的关键人物刻画时,影片着重表现了个人的欲望信念,对俄罗斯民族中的坚定、勇敢、信念进行了深入刻画。而《爱情的奴隶》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描述了国内战争背景下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敌后战区工作的故事,通过奥力卡和比克多鲁的爱情故事,刻画了俄罗斯文艺工作者在面对正义、理想时的精神境界。通过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凸显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人性闪光点。“当战争将美丽的爱情无情摧毁时,其反人性本质便更加彰明昭著。”[4]

㈡改编经典基础下的浪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下的民族劣根性书写—《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奥勃罗莫夫一生中的几天》

《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根据契科夫年轻时代创作的一部没有上演的四幕话剧《普拉东诺夫》为基础并结合契科夫其他一些小说作品改编而成。米哈尔科夫用讽刺手法描述了外省庄园的衰落,并刻画了以普拉东诺夫为代表的一群无所事事,在郁闷和烦恼中打发日子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而《奥勃罗莫夫一生中的几天》则一改传统著作中奥勃罗莫夫好吃懒做的形象,而是着重渲染了其性格中敦厚善良,恬静平和的一面,渲染了他童年时代的天真无邪以及童年环境的田园诗意,将其懒散不思进取归结为对社会的失望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以上两部作品在对个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下渲染了俄罗斯民族中贵族形象的一些劣根性。

㈢历史记录影像下的希望与非希望冲突下的民族性格阐发—《安娜成长篇》、《回忆契科夫》。

《安娜成长篇》、《回忆契科夫》这两部纪录片拍摄阶段正值苏联这个昔日的社会主义大厦崩塌阶段,俄罗斯人陷入了精神危机中,关于前者,米哈尔科夫原是为心爱的女儿拍摄一些生活记录以记录女儿的成长。但米哈尔科夫所记录的过程,正反映了苏联社会巨变的历史过程。通过这些镜头可以透视俄罗斯人在年代动荡中的思想巨变。

六岁时的安娜最怕的是巫婆,而到了7岁时面对父亲的镜头她最怕的是战争了。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未成年孩子的视野。而到了十七岁时,战争的恐惧依旧在困扰着安娜。安娜经历过亲人的离别,目睹了俄罗斯人民偶像的倒塌,她祈求和平,憎恶战争,可是依旧有鲜活的生命从世界上离去,在希望与非希望的冲突下,安娜的成长记录了俄罗斯普通百姓的生活剧变。17岁的安娜在即将远行时,面对父亲的镜头,面对这个她即将离开的伟大的祖国,留下了两行热泪,祖国,是她永远的心灵归宿。

㈣史诗著作中的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中的民族性格展示—《黑眼睛》、《蒙古精神》、《西伯利亚理发师》。

《蒙古精神》将视角投向了中国的蒙古大草原,通过生活在蒙古大草原上的贡巴与在中国生活的俄罗斯人塞尔格之间的交流碰撞,展示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碰撞。影片更多展示了蒙古草原上传统的生存方式以及现代文明带给草原人民的撞击,但是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仍然不忘对俄罗斯民族性格进行了展示。俄罗斯人塞尔格是个退伍军人,他的背上刻着俄罗斯传统民歌,他厌烦了城市中喧嚣的一面,他渴望平静。当他在歌厅中醉酒唱歌时回忆起他祖父的英勇事迹而热泪纵横。影片没有过多渲染他以前的事情,但是通过他的回忆,他的行为我们依旧能感到他对昔日那个超级大国的怀念,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热爱与向往。只是,时光已逝,他在日夜的忙碌中却依旧保存着俄罗斯民族的那一份纯真。

如果说《蒙古精神》只是轻描淡写的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那么到了《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则将俄罗斯民族性格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书写。

《西伯利亚理发师》以一场跨国之恋为主线,描述了美国女子珍妮与俄罗斯士官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之间的一场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托尔斯泰是一个典型的俄国青年,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大公,他性格中具有坚毅坚持一面,同时又有鲁莽冲动一面,而正是他的鲁莽与冲动葬送了他的爱情与理想,被发配西伯利亚。影片同时穿插了另一条线索,即二十年后珍妮与托尔斯泰的儿子在美国夏令营用自己身体里的俄罗斯血液中特有的坚持与刚毅战胜了傲慢的美国军官,使他心甘情愿的承认“Mozart is a great composer”。这部影片是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次极致书写,片头片尾呼应出现的俄罗斯白桦林,屡次出现的东正教堂,气势恢弘大气磅礴的沙皇检阅场面均是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最好印证。米哈尔科夫在电影中“试图重新塑造起一个关于俄罗斯的神话,那是所有俄罗斯传统美德的叠加,诸如忠诚、善良、忍耐,对妇女的尊重、对爱情的忠贞、对专制和伪善的鞭挞等等,这也是昔日的俄罗斯所具有的。”[5]米哈尔科夫说过拍这部电影在于恢复俄罗斯人正在日渐消失的骄傲。

㈤悲怆反思特质下的人文主义关怀气息—《烈日灼人》、《十二怒汉》。

在近年的电影创作中,米哈尔科夫将人文反思渗透其中。《烈日灼人》以大清闲运动为背景,描写了红军英雄科托夫遭受诬陷迫害的事件,以悲怆的笔调展示了人与时代变迁中所显示的坚强与脆弱,影片尖锐而客观的审视了那段历史,提醒整个民族不再遭受那样的苦难,整部影片具有洋溢着深沉的反思气息。这部影片被俄国评论界评为“近年来最好的一部国产电影”。[6]

《十二怒汉》翻拍自好莱坞经典同名电影,但米哈尔科夫只是借用了故事的框架讲述的却是自己的故事。影片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气息,12个陪审员将对一个车臣男孩握有有罪或无罪的权利,男孩被控杀害自己的俄罗斯军官继父。12个人,来自不同行业、来自不同城市,在他们的讨论中,每个人渐渐地都敞开心扉,最后促使他们改变初衷的不是对证据的确认,而是每个人心中的故事。他们用俄罗斯民族的人文关怀气息来面对这个车臣男孩。就是影片开头字幕所说的那样“不要去寻找生活的真相,试着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吧”,再如片尾字幕所说的“法律是高于一切的,但是当人的心境高于法律时会怎样呢?”影片结尾米哈尔科夫扮演的陪审员主持人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决定收养他,更是将俄罗斯民族的人文关怀气息发挥到极致。

米哈尔科夫在他的电影中通过多元母体的书写,塑造了其民族性格中坚忍不拔、隐忍、坚强的一面,同时对其民族劣根性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书写。通过其民族性格书写,透视出米哈尔科夫对民族,对历史,同时对个人的深刻关注。反映了其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民族形象与民族性格的深刻烙印。

[1]引自百度.何谓性格.http://baike.baidu.com/view/50208.htm?fr=ala0_1_1

[2]胡孚深.道家与民族性格评述.中国哲学史[J].1997(2).p123

[3]宋瑞芝.俄罗斯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19-20.

[4]潘源.尼基塔•米哈尔科夫[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21.

[5]徐彦捷.重塑俄罗斯丰碑—评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电影文学[J].2008,(5):84.

[6]王树福.尼•米哈尔科夫: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的表征.俄国学习[J].2005,(2):62.

猜你喜欢

哈尔科夫性格俄罗斯
猫的性格爪知道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性格描绘词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