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2012-11-10李维锋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13期
关键词:砾岩砂砾油藏

叶 颖, 李维锋

殷 红(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韩登林(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殷 红(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韩登林(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从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以砂质砾岩和砾质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不高;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孔和溶孔,溶蚀作用对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储层储集性能总体上是中低孔中低渗。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的白碱滩地区,区域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乌断阶带南白碱滩断裂下盘。该区北以南白碱滩断裂与七区为界,东西两侧分别与十区、五区相邻,油藏类型为断裂遮挡的单斜油藏[1]。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地层沉积较全,埋藏深度由西向东加深,平均埋深2040m左右,总沉积厚度约200m[2],从上到下共划分为S1、S2、S3、S4、S5共5个砂层组,每个砂层组分为2个砂层,每个砂层由若干单层组成[1]。物源来自西北缘的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其次为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其中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分布于S1砂层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于S2-S5砂层组[1]。下面,笔者从岩石学、孔隙特征及物性特征方面对八区克上组的储层进行了研究。

1 储层岩石学特征

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一套砂岩、砾岩夹泥岩的沉积[3]。其中砾岩、砂质砾岩的颜色主要呈灰绿色;砂岩以粒度较粗的砾质砂岩为主,有少量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一般为灰色,灰白-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颜色主要为灰、深灰和灰黑色。组成储集岩的岩屑成分复杂,沉积岩、变质岩及火山岩岩屑均有分布。通过对粗粒和细粒碎屑成分对比分析表明,粗粒碎屑成分中含有大量的火山岩岩屑,而细粒碎屑成分中则以沉积岩与火山岩岩屑为主。碎屑颗粒形态多为次圆-次棱角状,分选较差,在镜下可见部分碎屑颗粒挤压破碎;填隙物多为泥质、高岭石、云母质及少量方解石。

2 储层孔隙类型及特征

2.1孔隙类型

对取心井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分析表明,八区克上组砂砾岩储层中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缝(见图1)。原生粒间孔是研究区储集岩中主要的储集空间,约占总孔隙体积的50.1%,该类孔隙多为碎屑颗粒间填隙物所充填而保留下来的储集空间。通过镜下观察表明,研究区粒内孔多是由长石、岩屑等不稳定成岩矿物在成岩过程中被部分溶蚀后形成的,其约占总孔隙体积的29.4%。粒间溶孔具次生性质,发育程度与碎屑颗粒形态、成分,与周围颗粒及填隙物间接触关系密切;该类孔隙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高岭石晶间溶孔、方解石溶孔、基质溶孔等,其约占总孔隙体积的14.8%。由压实作用导致的碎屑颗粒内部的微裂缝也是研究区储层另一种重要的储集空间,其约占总孔隙体积的5.7%。

图1 镜下观察的孔隙特征

2.2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对克015井22块样品的毛细管压力分析资料研究表明,研究区克上组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参数变化较大,反映砂、砾岩孔喉分布不均。其中阀压最小为0.1MPa,最大为4.13MPa;最大孔喉半径0.18~7.24μm,中值压力2.09~15.73MPa,中值半径0.05~0.35μm。从克015井部分样品孔喉半径分布图(见图2)可以看出,研究区孔喉半径以呈单峰态分布为主,双峰态较少。

根据砾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分类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克上组的孔隙结构应以Ⅲ类孔隙结构为主,这类孔隙孔喉偏细,分选差,孔隙度渗透率低[4]。

图2 克015井储层孔喉半径分布直方图

3 储层物性特征

通过对取心井有效物性数据分析表明,研究区克上组S1+3孔隙度最小为9.47%,最大为22.95%,均值14.20%,分布于11%~20%之间的孔隙度数据点占总样品数的70%以上(见图3(a))。渗透率变化较大,分布在(0.01~494.23)×10-3μm2之间,小于1×10-3μm2的样品很少,在(1~494.23)×10-3μm2之间的在70%以上(见图3(b))。S4+5孔隙度最小为7.81%,最大为22.21%,均值13.52%,分布于8%~18%之间的孔隙度数据点占总样品数的70%以上,而孔隙度大于18%及小于8%的样品数较少(见图3(c))。渗透率变化较大,分布在(0.39~519.56)×10-3μm2之间,小于0.1×10-3μm2和大于100×10-3μm2的样品很少,在(0.1~100)×10-3μm2之间的在70%以上(见图3(d))。

综合岩心分析物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孔隙度分布范围在8.25%~14.27%,平均渗透率分布范围在(19.842~31.068)×10-3μm2。说明研究区克上组储层主要为一套中低孔、中低渗储层。而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分布图(见图4)来看,孔隙度和渗透率都有顺着物源方向减小的趋势,因此研究区储层物性主要由沉积相控制。

4 结 论

1)八区克上组油藏储层岩性主要为砾岩、砂质砾岩、砾质砂岩,含少量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

2)发育的主要储层孔隙类型为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缝;孔隙结构主要为Ⅲ类孔隙结构。

3)该砂砾岩油藏储层物性差,孔隙度平均为8.25%~14.27%,渗透率平均为(19.842~31.068)×10-3μm2,主要为中-低孔、中-低渗储层。

[1]吴少波,谭成仟,宋子齐,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沉积微相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4):303-305.

[2]李喜安,谭成仟,宋子齐.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测井描述[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33-37.

[3]李喜安,吴少波,卢全中,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2,10:248-254.

[4]赵哲,罗明高,欧阳可悦,等.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J].特种油气藏,2011,18(5):41-44.

[编辑] 洪云飞

P618.13

A

1673-1409(2012)05-N044-03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5.015

2012-02-27

叶颖(1987-),女,2009年大学毕业,硕士生,现主要从事沉积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砾岩砂砾油藏
一种基于胶结因子谱的砂砾岩胶结程度的判定方法
低渗油藏注采结构调整与挖潜技术
新疆油田砾岩油藏聚合物驱窜流特征及调剖对策
基于模糊数学的油藏干层识别研究
方形砾岩大小对地层电阻率的影响研究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
注CO2混相驱候选油藏筛选评价新方法
致密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数值模拟及应用
聚合物分子尺寸与砾岩油藏孔喉匹配关系
浅谈天然砂砾石路基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