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曙光油田二区沙三段中部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2012-11-10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13期
关键词:大凌河莲花油层

邹 瑜(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曹敬涛(辽河油田公司高升采油厂,辽宁 盘锦 124125)

徐从汤(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中心,新疆 哈密 839009)

曙光油田二区沙三段中部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邹 瑜(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曹敬涛(辽河油田公司高升采油厂,辽宁 盘锦 124125)

徐从汤(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中心,新疆 哈密 839009)

曙光油田二区在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曙光油田的南部。通过对曙光油田二区沙三段钻、测井资料的系统普查和分析,并结合沉积旋回、岩性纵向组合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开展地质地震综合划分与对比,确定了大凌河油层和莲花油层的沉积旋回、岩电组合及标志层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井→剖面→平面、油层→油组→砂组的研究思路,开展了研究区目标层段的层组划分和对比,以此来提高研究区内地层对比的精度,为该区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

曙光油田二区;沙三段(S23);地层;划分;对比

曙光油田地处辽宁盘锦市盘山县,地势低洼,地面海拔2.6m,常年温度17~36℃,属海洋性气候,盘欢公路穿越该区,交通便利。曙光油田二区(简称曙二区)在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曙光油田的南部,工区面积60km2, 曙二区开发目的层为沙三段大凌河油层、莲花油层和沙三四段杜家台油层;沙三段油层埋深1350~2400m,平均深度1875m,含油面积为5.6km2,地质储量1753×104t,可采地质储量578×104t[1]。下面,笔者根据曙光油田二区沙三段中部油藏研究,对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地层对比方法

根据沙三段沉积特征与地层组合特征,笔者采用“旋回控制、分级对比”方法,综合应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沉积旋回、岩性纵向组合特征和地震反射特征开展地质地震综合划分与对比。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从大到小,依次对比并划分出油层组、砂岩组和小层[2]。首先在单井剖面中识别较大规模的沉积旋回和相应标志层,划分地层界面并标定地震层位;其次通过地质-地震联合对比建立油组级别的地层框架;然后在油组规模的地层格架中,识别更高频次的重力流沉积旋回,划分小层并进行井间旋回对比;最终建立曙二区沙三段主要含油层系的油层层组系统[3]。

2 层组划分依据

2.1沉积旋回特征

沙三段沉积时期为西部凹陷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的深陷期,断层的拉张和下陷强度大,湖盆迅速扩张,水体变深,沉积了巨厚的湖相地层。由于不同地质时期构造背景、物源供给和沉积条件的差异,大凌河油层、莲花油层、以及下伏沙四段的杜家台油层在岩性组合、电性响应等特征上明显不同。

大凌河油层为大套砂砾岩层夹薄层泥岩,电性特征表现为微齿化箱型或宽齿型,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幅度很大的梳状高阻特征。莲花油层为中-薄层砂岩、砂砾岩与泥岩间互层,电性特征表现为齿化钟型,或上部钟型、下部漏斗型的复合形态,视电阻率曲线反映为中等幅度的高阻特征。沙三段油层由多期重力流形成的水下扇沉积叠置而成,其生成、发育到消亡的过程表现为岩性由细变粗再到细、砂砾岩含量少-多-少的完整旋回。这种完整旋回特征和明显的岩电差异为曙二区沙三段地层对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标志层特征

通过全区测井曲线的分析对比,结合油气水分布资料,曙二区沙三段自上而下发育了3个主要标志层和1个辅助标志层,电性特征明显且横向分布稳定。

1)大凌河油层(主要标志层) 该套泥岩分隔大凌河油层与上覆的兴隆台油层,自然电位(SP)呈平直型的高值分布,视电阻率(RT)曲线呈平直基线特征。以杜55井为例,下第三系东营组与上第三系馆陶组之间存在1个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之下的兴隆台油层与大凌河油层之间发育有一套很厚的泥岩层,部分井的泥岩段中还发育了一套砂体。其上的兴隆台油层表现为梳状+块状的电性特征,而大凌河油层则表现为宽齿型 + 微齿化箱型的曲线特征(见图1)。

图1 杜55井的电性标志层

图2 大凌河顶部泥岩标志层横向变化特征

图3 莲花顶部泥岩标志层特征

该套泥岩的厚度分布受沉积条件控制:水下扇物源入口处砂岩发育,泥岩以薄夹层形式出现,厚度较小,如S2-5-001井;远离水下扇的区域发育大套泥岩,如D24井;水下扇边部及前端则表现为厚度较大的泥岩间夹中-薄层砂体,如D55井、S2-7-407井。研究发现,即使在砂岩为主的物源入口处,薄层泥岩仍构成了有效隔层并控制了油水分布,其下为大凌河顶部的油层,其上则为兴隆台底部的水层,如S2-5-001井,表明该标志层顶部泥岩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可对比性(见图2)。

2)莲花油层顶部泥岩标志层(主要标志层) 该套泥岩分隔莲花油层与上部的大凌河油层,局部可见钙质页岩。自然电位呈平直型的高值分布,视电阻率曲线呈微齿化基线特征,全区基本上稳定分布(见图3)。

3)杜家台油层顶部标志层(主要标志层) 该标志层分隔杜家台油层与上部的莲花油层,为一套半深——深湖相泥岩夹油页岩、云质灰岩或灰质页岩。自然电位呈平直型的高值分布,视电阻率曲线呈微齿化基线特征,全区稳定分布(见图4)。

4)大凌河油层中部泥岩标志层(辅助标志层) 该套泥岩辅助标志层发育于大凌河油层的中部,自然电位曲线具平直的高值特征,视电阻率为平直基线,曲线组合形态呈倒“U”字型,全区分布较为稳定(见图5)。

研究资料表明,在研究区的大部分井中,各标志层是相当发育的,仅在曙2-6-217井、曙2-5-015井、曙2-09-8井区等有局部不发育,钻遇率达100 %,辅助标志层钻遇率达95.5%。

3 层组划分结果

依据标志层和岩电特征,采用地质地震综合对比原则和方法,共完成了201口井的小层划分和对比。研究表明,沙三段发育三期大的重力流水下扇沉积,对应于3套含油层系,岩电纵向组合关系很好地反映出重力流水道从发生-发展-消亡、沉积物由细-粗-细的(反旋回+正旋回)完整旋回,并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不同级次的旋回特点。其中,大凌河油层可进一步划分为3期、莲花油层可划分为2期次一级的完整沉积旋回。据此,确定了曙二区沙三段主力含油层系的层组划分方案(见表1)。

4 结 论

曙二区沙三段发育3期大的重力流水下扇沉积,其中大凌河油层可划分为3期完整的沉积旋回、莲花油层发育2期完整的沉积旋回,总体上大凌河油层形成3套砂体组合,莲花油层发育2套砂体。根据研究区201口井大凌河、莲花油层的岩电特征,对该区进行精细的划分和对比,可得出以下结论:

表1 曙二区沙三段主力含油层系地层系统表

1)根据研究区标志层和沉积旋回特征,大凌河油层组划分为3个油组6个砂组,莲花油层组划分为2个油组4个砂组。各砂组之间均有较稳定的泥岩隔层。

2)大凌河顶部,莲花油层顶、底各发育一套较厚的泥岩标志层,大凌河油层内部发育一套泥岩辅助标志层。

图4 杜家台顶部标志层特征(杜11井)

图5 大凌河油层中部泥岩标志层

[1]郭秀蓉,程守田,刘星. 油藏描述中的小层划分与对比——以垦西油田K71 断块东营组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2):55-58.

[2] 马玉龙.辽河油区勘探与开发(勘探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36.

[3] 鞠俊成,张凤莲,喻国凡,等.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南部沙三段储层沉积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1,3(1):63-70.

[编辑] 洪云飞

P618.13

A

1673-1409(2012)05-N064-03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5.021

2012-02-2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攻关项目(JS10525)。

邹瑜 (1978-),男,2001年大学毕业,硕士生,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大凌河莲花油层
云莲花灯
大凌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模式研究
大凌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莲花湖『变身』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秋辞(组诗)
三类油层压裂驱油技术设计及效果研究
大凌河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