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滁州文化休闲品牌的发展思考

2012-11-06杜裕民胡继艳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滁州都市南京

杜裕民,胡继艳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经济学研究

关于滁州文化休闲品牌的发展思考

杜裕民1,胡继艳2

(1.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安徽 滁州 239000;2.滁州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提高,加之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文化休闲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文化休闲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滁州地处长三角经济辐射区,是南京都市圈的伙伴城市,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发展文化休闲应该是撬动滁州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文化休闲;旅游业;滁州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旅游业发展有很大促进。可以说旅游受制于文化,文化孕育了旅游,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基础,文化是我国旅游业前进的基石[1]。作为旅游发展高级阶段的文化休闲,它不仅需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为内涵。滁州地区文化底蕴浓厚,而且自然环境优美,是发展文化休闲的理想之处。

一 文化休闲研究的理论成果

国外对文化休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99年,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在他的 《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最早提及了 “休闲”概念。杰弗瑞·戈比从生存和价值的角度定义了休闲,他认为休闲是个体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等外来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自身内在价值的体现,它使个体能按照自己内心的价值和喜爱驱动下行为,为信仰提供基础[2]。吉斯特和弗法则从生活和时间的角度给休闲下了定义,他们认为休闲是人们从繁重的劳动或其他义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放松,可以促进个体发展的可利用的时间[3]。20世纪后期,随着以知识为主导的服务业的发展,“体验经济”应运而生。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默于1999年,在其发表的 《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了 “体验经济”的概念[4]。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休闲旅游”成为体验经济的重要形式。“休闲”和 “旅游”能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也是一种休闲[5]。休闲和旅游关联性在于旅游可以被看做是个体离开家较远的一种休闲形式[6]。在国内学者中,马慧娣认为 “休闲”是个体在完成个人和社会任务后存在的空间,其本质是个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个体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她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事业,旅游经历是文化传播、文化体验、文化欣赏的过程[7]。但休闲旅游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更加注重旅游个体的精神享受。休闲旅游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它是传统观光旅游内涵和外延的升华[8]。此外,邹宏霞、冉斌、娄世娣、王兴斌等学者对我国假日休闲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研究。苏勤教授就乡村休闲旅游的概念、本质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做了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他认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乡村旅游和农业经济的关系以及乡村旅游和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会损害乡村旅游的本原属性,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9]。总之,对文化休闲研究的学者众多,成果颇丰。

二 滁州文化休闲存在的问题

文化休闲在滁州发展较晚,相对落后。目前滁州旅游的主要形式还是观光旅游,旅游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门票收入,文化休闲在旅游业中的比重较低,在南京都市圈8个城市中旅游业相对落后。

表一 2009年南京都市圈旅游经济发展统计表 (亿元) [10]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2009年滁州全年旅游收入为32.4亿元,在南京都市圈中居第6位,同比2008年增长9.8%,增幅居第8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滁州在南京都市圈8个城市中旅游收入较低,发展最慢。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文化休闲发展不足,产业链缺失

旅游产业是依靠 “吃、住、 行、 游、 购、娱”六大要素综合发展的,它是一条综合性的产业链,每个环节互相联系,共同促进。 “吃”方面,滁州没有特色菜肴,没有小吃街。 “住”方面,滁州没有五星级的酒店,四星级的酒店也不多,县乡一级的住宿条件就更差。 “行”方面,虽然滁州景点比较多,但相对分散,班车相对不足,且出行道路有待改善。 “游”方面,滁州旅游主要还限于观光,体验式休闲旅游较少,缺乏新意,乡村体验游发展不足。 “购”方面,虽然滁州有几所相对较大的购物场所,但没有特色,基本上是面向本市的消费者,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滁州距离南京比较近,对一些高档商品,本地许多消费甚至到南京消费。 “娱”方面,滁州缺乏具有特色的大型文艺娱乐项目,虽然滁州大剧院能容纳1200多人,但每月放电影的次数并不多,一些高品位的戏曲、戏剧等演出更无从谈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作政府开会。作为皖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滁州缺乏综合性的娱乐场所,没有儿童游乐园等。

表二 长三角来滁游客人均花费构成情况 (单位: %) [11]

从表二可以看出,2007年对比2006年,游客在住宿和娱乐方面的消费降幅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滁州娱乐项目匮乏,夜生活单调,过夜游客有所下降。

(二)休闲旅游起步晚,发展慢,客源稀

在南京都市圈中滁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09年,滁州地区生产总值为595亿元占南京都市圈8个城市的5.14%,位居第7,其中旅游收入为32.4亿元,约占2%[12]。这些远低于南京都市圈的其他几个城市,且新科技含量不高。作为旅游业发展高层次的文化休闲,滁州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主要依靠观光旅游。滁州特有的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好,文化品牌没有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由于景观雷同性较多,独特的文化品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游客不旺。

(三)旅游产品生产粗放,旅游资源结构不合理,旅游形象设计不明确

滁州与南京较近,直线只有50公里,而且在传统观光旅游资源上滁州与南京相比具有很强的雷同性。南京市是六朝古都,经济实力雄厚,交通便捷,在负的近邻效应作用下,滁州传统观光旅游资源就相形见拙。由于目前滁州的旅游产品仍然是以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为主,游客参与性不强,难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因此,要想振兴旅游业,滁州必须重新设计旅游形象,发展以 “文化·休闲”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充分利用已有的“明文化”、 “儒林文化”和以小岗村为核心的 “红色文化”品牌,借助农歌会的舞台,按照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活动的最高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优美环境的欣赏,更在于好好熟悉异地的人民,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因此,成功的旅游经历绝不仅凭借良好的交通和住宿条件所能实现,还应当保持传统生活方式,提供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赋予旅游以独特的民族风情[13]。

三 滁州文化休闲业发展对策

(一)打造文化休闲品牌

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以及节假日的增多,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选。滁州地处长三角经济辐射区腹地,是南京都市圈的伙伴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区域文化,滁州完全可以成为以上海、南京为首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地。2011年 “十一”黄金周七日内,滁州各旅游景区 (点)、乡村旅游点、各类旅游住宿设施等共接待游客60.17万人次 (其中一日游游客27.6万人次,过夜旅游者32.57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4.52亿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了26.46%和26.54%。其中,纳入统计的全市23处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旅游者28万人次,旅游门票总收入432.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7.53%和37.7%;全市各类旅游住宿设施累计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6.44%,共接待过夜旅游者32.57万人次,接待收入3459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12%和26.57%[14]。这充分说明滁州的旅游业是很有潜力的,但要让滁州旅游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快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文化休闲。充分利用滁州现有的文化品牌,以文化促进滁州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已经成为国内文化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而且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15]。打造文化休闲品牌可以说是当务之急,是发展滁州旅游业的必由之路①笔者在《滁州城市文化品牌定位思考》一文中详细论证了滁州文化休闲品牌定位问题。。

(二)联手合作,实现共赢

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全面地了解伙伴。在南京都市圈以及长三角经济辐射带中滁州离南京最近,只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是南京的伙伴城市,南京都市圈的一员。滁州游客大部分来自长三角周边的几个城市,江苏最多。2007年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占滁州接待全部国内游客的36.0%,占省外国内游客的67.4%,比2006年提高4.8个百分点。在长三角来滁游客中,来自江苏的游客占 68.7%,比2006年提高 2.4个百分点[16]。在旅游资源方面,滁州和南京有很多雷同,也存在许多互补之处。2009年,南京旅游收入为822.16亿元,在南京都市圈 8个城市中居首位[17]。南京经济实力雄厚,旅游资源丰富,客流量大,滁州需要与之合作,实现共赢。首先,滁州和南京以及其他伙伴城市之间要实现交通综合一体化。为此,滁州在提升枢纽、强化通道以及推进交通服务同城化等方面要积极主动,加强同南京以及其他城市相关部门沟通以尽早实现交通综合一体化。其次,实现旅游一体化。在“资源共享、品牌共塑、市场共推、客源互送、交通互联、营销互动”的原则下,8市共同努力打造南京都市圈整体旅游品牌,把南京都市圈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最后,实现旅游商贸巡展。南京都市圈的8个城市分别拿出自己特色产品,巡回展览,同时制定共同的旅游路线图,消费价格表,在共扩内需的同时,对外也树立了整体旅游品牌。

(三)注重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经济价值

文化资源以其 “稀有性”和 “不可再生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培育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18]。滁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不乏品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此地,长于此地,这里是中国“明文化”的发祥地。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使得“醉翁文化”家喻户晓。清代吴敬梓以其 《儒林外史》而被推为中国讽刺文学鼻祖,中国的 “儒林文化”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升华。 “小岗村”不仅是滁州红色文化的核心,更是全国8亿农民敢干、敢闯、敢为天下先精神的集中体现。以沈浩事迹为原型的 《永远的忠诚》曾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热播,这进一步使全国人民了解了滁州。这些文化遗产已成为滁州特有的文化品牌,它们是滁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快滁州人民走向富裕的有力助推器。如何利用这些文化品牌,提升滁州旅游的文化内涵,如何把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以此吸引游客,应该是发展滁州文化休闲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四)制定合理的制度,规范文化休闲市场秩序

首先,制定文化休闲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严厉打击不规范的行业行为,树立文化休闲品牌行业形象。其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思,以提升文化休闲形象。最后,加强市容市貌建设,规范摊点小吃,及时清扫城市垃圾,规范出租车,对出租车司机加强精神文明教育。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精神面貌,从而有利于树立文化休闲品牌。

文化休闲是旅游业发展的高层次阶段,它对带动具有特定地域的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皖东地区地域广阔,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区位优势明显。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区位优势,发展以文化为内涵的休闲旅游不仅可以提升滁州城市整体形象,还可以有效地带动皖东地区的经济腾飞。

[1]邱德玉.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13.

[2][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3]Noel P Gist,Feva S F.Ubran Society:5thed[M].New York:ThomasY CrowelCompany,1964.411.

[4]梁 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08.70.

[5]刘晨晔,姜秋爽.近十年来国内休闲旅游研究评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6.

[6][澳大利亚]Veal A J.Leisure and Tourism Policy and Planning[M].Oxon:CABI Publishing,2002.3.

[7]马慧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02.

[8]马慧娣.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景瞭望[J].齐鲁学刊,2002,(2):19-20.

[9]苏 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3):395-400.

[10][12][17]滁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滁州年鉴(2010)[Z].黄山:安徽省地质印刷厂,2010.73.

[11][16]滁州旅游网.http://www.ahczlyj.gov.cn/view.asp? id=524amp;cid=262[EB/0L]

[13][美]査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旅游学[M].李天元,徐虹,黄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4-245.

[14]滁州政府网.http://www.chuzhou.gov.cn/art/2011/10/ 8/art_283_44351.html[EB/0L].

[15]刘文俭.打造齐鲁文化品牌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8):159.

[18]顾玉才.中国文化遗产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A].李发平,傅才武.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3.

F592.754

A

1674-3652(2012)05-0043-04

2012-04-15

安徽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皖东区域文化品牌研究”(2011SQRW211)。

杜裕民,男,安徽来安人,主要从事区域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胡继艳,女,安徽来安人,主要从事平面设计和民间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黄江华]

猜你喜欢

滁州都市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滁州西涧》(草书)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穿越水上都市
南京·九间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