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英文编译质量的调查和思考

2012-11-02

关键词:科学报参考文献学报

韩 静

(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重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英文编译质量的调查和思考

韩 静

(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12)

重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英文编译;质量

随机挑选出了国内九所重点高校的人文社科学报开展英文编译质量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报在英文编译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术期刊的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学术期刊的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除排在第一位的稿件的学术水平外,学术期刊的编辑、校对、排版、装帧、设计都是很重要的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大多只涉及中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为了让国外学术界也能大致了解国内学术研究的现状,国内各中文学术期刊纷纷在刊物中加入了稿件的英文标题、英文摘要等内容,同时稿件参考文献部分英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长。这意味着,国内中文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不再仅仅局限于中文,同时也会涉及到英文甚至其他语言。作为刊物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这些英文内容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编译质量关乎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术期刊的综合水平。有鉴于此,本文在已获国家立项建设的116所“211工程”高校中随机挑选出了九所高校,从拼写、标点、语法、修辞等方面调查、分析这九所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英文编译质量,在此基础上,结合中文学术期刊发展的现状和全球化的趋势,讨论中文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的英文编译问题。

一、调查和结果

(一)抽样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先根据约定俗成将全国分成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三个地区,然后从东部十一个省级行政区中随机抽取三个省(市),从中部八个省级行政区中随机抽取三个省,从西部十二个省级行政区中随机抽取三个省(自治区),接着再分别从抽出的九个省(市、自治区)的“211工程”高校中每个省(市、自治区)随机抽取一所高校(如某省级行政区只有一所“211工程”高校,则该高校自动入选),共得到如下九所高校:

东部地区: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中部地区: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大学

西部地区: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重点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当下英文编译的质量,因此调查样本应为近期出版的高校学报。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最后决定从上述九所高校人文社科学报2010年第3期中随机选择第五篇文章作为研究样本,共得到九篇文章,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样本

(二)调查结果

从抽样出来的九篇文章来看,涉及英文编译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章名、作者信息、英文摘要、关键词、文内注释、参考文献六个方面,因此对调查结果的汇报也主要从这六个方面展开。

1.文章名

九所高校学报中,除《宁夏大学学报》刊登的文章没有提供英文题名外,其他八篇文章均提供了文章的英文题名。八条英文题名都不存在语法错误,但有这样或那样表达问题的英文题名有四条,如《浙江大学学报》的Timothy Richard’s Response to Mahayana Buddh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Critique of Orientalism最好改成Timothy Richard’s Response to Mahayana Buddhism:A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stcolonial Critique of Orientalism,《内蒙古大学学报》的An Overview of Low-Carbon Economy Research Situation最好改成An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Low-carbon Economy或Researches on Low-carbon Economy:An Overview。细究之,出现表达问题的原因在于过于直译,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将“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教育论”翻译成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Horiz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而“horizon”并没有汉语标题中“视域”的意思(原译可以改为: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作者信息

九所高校学报中,除《宁夏大学学报》外,都用拼音给出了文章作者的英文名,也都没有拼写错误,但拼法有所不同。《浙江大学学报》文章的作者赖品超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其姓名采用了粤音拼法,被拼成了“Lai Pan-chiu”。《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在拼写姓名“杨凡”时,除了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外,其余字母均采用了小写(“Yang Fan”),其他高校学报在拼写姓名时采取的方法是:姓全部用拼音大写字母,名除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外,其余字母一概小写,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的“GAO Hua”(“高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的“ZHANG Xiu-sheng”(“张秀生”)和“WANG Zhao-jia”(“王肇嘉”)

九所高校学报中,除《宁夏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外,还用英文给出了作者服务的单位名称,但:《新疆大学学报》将“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译成“Economic Research Office,CPC Urumqi School”有误(可以译成:“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Economics,Party School of Urumqi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安徽大学学报》在介绍“王建军”时没有注意到大小写问题,用了“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应该拼成:“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3.英文摘要

九所高校学报中,除《宁夏大学学报》外,均提供了文章的英文摘要,但英文摘要的编译质量高低不一。相比较而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的英文摘要编译质量最高,前者在拼写、标点、语法和修辞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后者除时态使用上欠缺统一外(同样描述过去的事,摘要前半段使用一般现在时如“aims at”,后半段却使用过去时如“regarded”、“emphasized”),在其他方面也没有任何问题。《新疆大学学报》的英文摘要没有任何语法问题,但表达不够地道。

其余五所高校学报的英文摘要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兹简单举例分析如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With the ecological method to integrate the existing protection laws can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nec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various components.(“With…”介词短语只能作状语,”can take into account…”没有主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iorities of the eastern reg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ry’s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including an active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 active undertaking”跟在“including”后面作宾语就不能再带宾语”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了)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Environment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have an idea combined with thruth,goodness and beauty.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true,the good environmental justic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experiencing the beauty,will make the main people have real conscious,self-disciplined,and free class consciousness,so that… (“truth”误拼作”thruth”;“主体人”误译为了“the main people”;“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被译成”conscious,self-disciplined,and free class consciousness”,“conscious”修饰”consciousness”让人莫名其妙,如坠云里;”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true,the good environmental justic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experiencing the beauty”说不通)

《安徽大学学报》:Though Kant’s theory of freedom concerns with different subjects of freedom,what he really cares for is still the freedom of reason.(“concern”是及物动词,如果后面跟介词”with”,必须用”concern oneself with”形式;”care for”用在这里也不恰当)

《内蒙古大学学报》:Climate change which has been brought b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has caused the world economy huge losses,so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is becoming an international concerning issue.(“brought”应为”brought about”;“international concerning issue”应为”international concern”)

4.关键词

八所提供了英文摘要的高校学报都在英文摘要后给出了英文关键词,关键词的翻译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摘要中“Orientalism”(东方主义)第一个字母大写(”O”),但在关键词中“东方主义”却被拼成了”orientalism”第一个字母小写(”o”),前后明显不一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在翻译“产业转移”时没有使用定冠词(”industrial transfer”),但在翻译“产业发展”的时候却使用了定冠词(”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完全没有必要;《安徽大学学报》给出的第三个汉语关键词是“主体”,与之对应的英语关键词却是”the Subjects of Freedom”(“自由主体”),另外该学报在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小写与否上没有保持一致,第二、四个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用的是小写,但在”the Subjects of Freedom”中”S”和”F”都是大写;《新疆大学学报》的第二个关键词”The Change of Economic Growth Mode”中定冠词”The”完全可以省略。

5.文内注释

九所高校学报中,《浙江大学学报》、《安徽大学学报》在文中提到的外国人名后用括号附上了相应的英文名,部分术语分别给出了英文和德文表达方式,均无任何错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和《内蒙古大学学报》给极少部分术语提供了英文表达方式。其他学报文章中均没有任何英文。需要指出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出现了很多外国人名,但均没有附上这些人名的英文名;《安徽大学学报》用脚注代替了文章后的参考文献,其中有一条是英文,没有任何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有一条尾注是英文,倒没什么错误,但实义词首字母大小写不统一。

6.参考文献

九所高校学报中,《中国海洋大学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和《新疆大学学报》被随机挑选出来的文章碰巧都没有任何英文参考文献,所以无从判断这些学报在“参考文献”部分的英文编译质量。

《浙江大学学报》文章后列了九条英文参考文献,都没有任何问题。英文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采用了先名后姓的著录形式。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浙江大学学报》将每条中文参考文献都翻译成了英文,且翻译得很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文章后列了六条英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全部用了大写,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由于姓和名之间没有使用逗号,不熟悉这些作者的人可能会误将姓当作名而将名当作姓。此外,参考文献没有在字体上将文章和著作区分开来。

二、分析和思考

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作为学术期刊的一种,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在传播先进思想,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知识流动也正在加快,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并正在对全人类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里,学术研究已不再是一个人甚至一群人“闭关自守”的事,学术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对于学者个人的成长和学术的繁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势,国内高校人文社科学报要想继续在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坚决地走出去,以英语这个事实上的世界语发出自己的声音。鉴于出版纯英文版的学报需要资源太多,在中文学报内加上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和作者信息等内容,以方便不懂中文的国外学者检索,不失为一条简便的路。从本次调查来看,九所高校学报中有八所都选择了这种做法,客观上印证了这种做法的深入人心。但遗憾的是,这些学报中的大部分英文编译质量都不是很高(相对而言,《浙江大学学报》的英文编译质量最高,但也存在个别问题),不仅影响了国外学者的检索,也影响了这些学报的国际形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当然有文章作者自身英文水平的因素(《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文章的作者出身于英语专业,所以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翻译没有任何问题,但可能不熟悉英文编辑体例,所以在英文参考文献部分出现了一点问题),更与学报编辑把关不严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能力把关有关,毕竟学报编辑是学报英文编译质量的最后负责人。从本次调查来看,英文编辑体例上的问题相对较少,英文表达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些学报的编辑还是比较负责任的,但他们的英文能力可能难以胜任这些英文内容的编辑工作。

事实上,由于绝大多数高校人文社科学报都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涉及学科众多,做好这些学报的英文编译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和熟悉英文编辑体例外,还必须对一干众多的学科有至少是简单的了解,毕竟,英文编译不仅需要英语语言能力,还需要相应学科的知识。当前有一些高校学报认识到了英文编译工作的重要性,聘请了英语专业的老师对学报的英文内容在语言上进行把关,但这些老师或者不熟悉英文编辑体例,或者更其可能的是,不了解学报文章所涉及到的学科,不知道特定学科术语的英文表达,因而也常常犯错。在笔者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途径可能有二:一是熟悉编辑体例的编辑和英语水平较高的语言专家同深入了解学科的文章作者紧密合作,共同探讨;二是在有条件的高校专门设立“英文编辑”本科或硕士甚至博士专业,招收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为包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在内的众多学术期刊培养专门的英文编辑人才。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了几个技术性的问题,值得讨论:

(1)人名的拼写:学术期刊中中文人名的英文拼写一直是一个问题。如调查所示,除《浙江大学学报》外(该学报文章的作者来自香港,因此选择按照粤语的发音拼写自己的姓名),上述学报都能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文章作者的姓名,但在姓名字母的大小写上存在不统一现象:《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只将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而其他学报则将姓的全部字母和名的首字母大写,《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还在拼写三个字人名时在名的两个字拼音之间加了一连字符。字母的大小写虽然不是大事,但却反映了国内学术期刊在姓名拼写上的混乱。其实,中文人名的拼写是有规矩可循的,官方的“新华社”和China Daily采用的做法可资借鉴,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之间空一格,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字母一律小写,名如有两个字,连写即可,不用连字符”,如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写作“Hu Jintao”,而不写作“HU Jintao”或“Hu Jin-tao”。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也表示将在近期出台相关规定,规范中文人名的拼写[1],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学术期刊上中文人名的拼写将不再混乱。

(2)文内注释:如前所述,九所高校学报中,《浙江大学学报》和《安徽大学学报》能在文中提到的外国人名后用括号附上相应的英文名,这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原因在于,相对于中国人名的英译,外国人名的汉译(知名的外国人名除外,如“亚里士多德”、“康德”等)更显混乱,如“2002年10月,匈牙利一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我国媒体中,他的译名有‘伊姆雷·凯尔泰斯’(《中国文化报》、《南方都市报》等)、‘伊米鲁·凯尔蒂斯’(《中 华读书报》)、‘凯尔泰斯·伊姆雷’(新华社)等译法”[2],在提到的外国人名后附上相应的英文人名,不致引起读者的混淆。

至于学术期刊中提到的术语,是否都应附上相应的英文表达,则应视情况而定。考虑到中文学术期刊所载文章的读者都懂汉语且都了解文章涉及到的学科,除非某一术语来自英文且在中文中有不同的译法,否则似乎没有必要附上相应的英文表达。况且,一篇文章可能包含很多术语,如果都附上英文表达,势必占用版面,如果只给部分术语附上英文表达,则哪些该附哪些可以不附,则难以取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的“汉语中‘惯用色名类’指色词的认知语义研究”一文在这方面的做法就值得商榷,文章给一些不很重要的术语如“基体(base)”、“背景(ground/background)”附上了相应的英文表达,但一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术语如“语素”、“意象”后却没有附上相应的英文表达。

(3)英文参考文献:由于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加深,中文学术文章后面附带有英文参考文献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多见了。按照惯例,英文参考文献应以作者或编者姓名开始,这倒都能够得到遵守,但在英文姓名的著录方面却存在问题。《浙江大学学报》对英文姓名采用了先名后姓的著录形式(也就是英美人惯常使用的拼法),且名使用了首字母加点号的缩写方式,如“[7]T.Richard,An Epistle to All Buddhists,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6.”(这里的 T.Richard 就是 Timothy Richard,“Timothy”是名,“Richard”是姓。著作名用斜体系原文如此),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则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姓名全部用大写字母,名也同样使用了首字母缩写的方式,如“[3]WIERZBICKA A.The Meaning of Color Terms:Semantics,Culture and Cogni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1):99—150.”(这里的 WIERZBICKA A.原名叫 Anna Wierzbicka,即 A.是名,Wierzbicka是姓)。姓名是否应采用大写字母也许可以不论,但到底应该是名在前还是姓在前却值得探讨。众所周知,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便于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检索、查找相关文献,而在各种数据库上检索、查找相关文献主要依靠姓,因此姓在名前更方便读者。

200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个人著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欧美著者的名可以用缩写字母,缩写名后省略缩写点”并给了示例“EINSTEIN A(原题 Albert Einstein)”[3],但这种著录形式却容易引起误解,由于姓名之间没有任何标点,看起来就像普通的英美人名,不了解情况的读者很可能会误将姓当作名而将名误作姓。在这方面,MLA制订的著录格式规则值得借鉴。MLA规定,著录参考文献时,如果只有一个作者,采用先姓后名的方式,在姓和名之间加一逗号,以示区别,如“Cressy,David.Birth,Marriage,and Death:Ritual,Religion,and the Life Cycle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New York:Oxford UP,1997.”[4];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第一个作者的名字采用先姓后名的形式,姓和名之间加一逗号,其余作者的姓名采用正常拼法,如:“Gilman,Sander,Helen King,RoyPorter,GeorgeRousseau,and Elaine Showalter.Hysteria beyond Freud.Berkeley:U of California P,1993.”[4](这里的第一作者是 Sander Gilman,第二作者是 Helen King,后面分别是第三、四、五作者)。如此处理,不仅便于读者检索、查找文献,也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

涉及到参考文献著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文章和著作的区分。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学报》采用的办法是将著作名用斜体著录,文章名用正体,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则没有作任何区分,有点欠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著作名后用“[M]”,期刊杂志文章名后用“[J]”,论文集析出文献用“[C]”[3],以示区分,不过从本次调查来看,九家学报中,仍有三家没有执行该规定。

高校学报的英文编译是个大问题,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多个方面。教育部1998年4月1日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应履行办刊宗旨,……认真做好文稿的技术加工和语言文字加工工作,全面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保证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5],而要做到这一点,似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 郭少峰.人名拼音拼写规则:姓在前,名在后[N].新京报,2010-10-18.

[2] 文有仁.浅谈新闻报道中外国专名翻译存在的几个问题[EB/OL].[2011-08-08].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337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7,3-4.

[4] Gibaldi,Joseph.MLA style manual and guide to scholarly publis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7,16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EB/OL].[2011-08-08].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45/info1145.htm.

Qua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s of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Survey and Reflections

HAN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Wuhan Donghu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212,China)

ke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English editing;quality

Nine journal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rom nine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 were randomly selected.The surve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in these journals showed that they have many problems of varied nature.To resolve the problems,the author has presented her own views.

H315.9

A

2095-2708(2012)01-0134-04

2011-07-10

猜你喜欢

科学报参考文献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