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五融”模式研究

2012-10-27马倩云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才职业

马倩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五融”模式研究

马倩云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对英语人才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的英语人才是英语专业建设的核心。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的“五融”专业建设模式,有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英语人才。

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五融”模式

确立综合性与专门化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与世界的交往不仅在经济贸易文化方面越来越频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交往的领域也越来深广。除传统的外贸等行业外,近几年又有一些新型职业出现,如会计行业中出现了外贸会计岗位,国内的金融保险业开始对外国客户开展业务,房地产行业也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在华居住的外籍人士,开拓外籍人员的房屋租赁与买卖业务等等。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看,就业行业的宽泛性决定了英语专业培养人才的宽口径、综合性,英语专业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英语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并能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从事相关涉外行业一线工作岗位。

构建专业与职业融合的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分析行业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于一体,将国家职业技能考证融入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满足学生择业就业的需要。我院根据应用英语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分层次设置,每一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表

第一阶段:专业技能与素质平台。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能以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从事涉外行业工作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未来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能灵活运用英语,具备英语学习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专业基础,才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职层面的学生存在着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等情况。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专业的重要任务。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应通过课内教学、课外活动、英语考级、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夯实英语基础,提高英语综合技能,丰富综合性知识。同时,通过职业导入认知,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领域与未来职业的关系,通过参观企业、调研、讲座等,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思考。

第二阶段: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职业方向课是在学生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达到从事具体工作的一般要求后,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等自主选择今后的就业方向。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融专业技能于职业训练中。在第一阶段实施专业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在第三、第四学期,根据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规格要求,开设职业能力系列课程。通过课程综合实践、工学结合、项目导入等,针对职业方向进行科学与人文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质。本专业在多年办学经验基础上,经市场调研分析,确立具体人才方向为国际商务、涉外旅游、幼小英语教育、涉外行政管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自己从业的方向。这样,既能发挥专业优势,适应社会多变的需求,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第三阶段:综合能力与专门化能力。第五、第六学期进入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可安排学生到各实践教学基地和企业从事实际工作,逐步具备相关工作岗位技能,促进学生综合性与专门化能力的形成。

采取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提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能力本位教学。在第一阶段的基础课中,理论教学占有一定的比例。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兴趣、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应采用多媒体课件、现场演示、案例研讨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求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第二、第三阶段的实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入”等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强化理论基础与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内培与外引相融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高职人才职业技能的目标,决定因素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素质和作用的发挥。高职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熟悉教学方法与规律,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还要能承担技术应用、服务、推广的任务。我院建立了长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提供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每学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下企业进行业务实践,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等实践活动,使教师始终能够接触到行业的先进技术,了解行业的发展动向。

在目前“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可以从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一线管理技术人员等参与到课程建设与日常教学中,把行业最实际、最需要的内容带进课堂。他们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工作实践,能够把新内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弥补专职教师缺乏先进技术和经验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另外,通过聘请兼职教师,还可以与企业和社会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扩大与企业合作的范围。

采取产与学相融合的培养途径

现代社会的发展明确要求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结合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综合实践是我院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成果,在第一至第四学期的课程设置中,专门留出2~3周进行课程的综合实践,即对前期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与融通。在课程综合实践与毕业综合实践中,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在企业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校内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拓展了学生知识技能转化服务社会的能力。

专业实体化与模拟公司也是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的另一有效途径。专业可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单位,成立翻译公司、模拟外贸公司等,为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场地和环境,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业务工作,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生产、工程实践与服务中去。在公司实际运作中,要注意收集人才培养规格、能力等信息,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与专业建设的参考依据,阶段成果案例可作为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高职人才的培养应基于社会需求,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体实施的载体,专业建设所涉及的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建设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强和提升,以培养适应企业快速发展所需的人才。

[1]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将更加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4).

[3]冯渊,吴建生.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2).

[4]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G712

A

1672-5727(2012)05-0031-02

马倩云(1964—),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与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人才职业
人才云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