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北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近迁移现象及其分析

2012-10-23逄玉媚

外语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辅音母语外语

逄玉媚 周 滨

(哈尔滨学院,哈尔滨 150086;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中国东北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近迁移现象及其分析

逄玉媚 周 滨

(哈尔滨学院,哈尔滨 150086;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外语学习有一种常见的语音学习现象:虽然经过长期纠错,但是学习者仍然发出近似母语的外语音。这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分析和解释,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实际上是母语干扰外语学习的语音近迁移现象。因此,仅仅考虑语音的正、负迁移,并不能充分认识语音学习中母语干扰的程度问题。本文旨在以调查东北籍学生的近迁移现象为基础,运用标记和迁移理论分析和解释该现象,说明:语音近迁移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母语方言干扰的结果。虽然本研究揭示的是外语语音学习中外语语音与母语方言发音之间的个案关系,但是如果能够推而广之,则相应研究成果具有普遍应用意义。

语音近迁移;母语方言干扰;标记和迁移理论;分析与解释

在实践教学中,外语教师常常发现一个令人困扰的现象:学生的语音总是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外国腔”,但语音却不纯正、地道;学生的反复模仿、教师的一再纠错都成效甚微。本文尝试解析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调查外语专业学习者的语音实况,然后分析采集到的具体数据,最后运用标记性差异理论对其进行有效解释。文章力求在理论上说明标记差异与语音迁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成因,从根源上挖掘妨碍外语语音学习的原因。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东北籍英语专业学生。具体讲,调查对象是哈尔滨学院教科院小教专业2007、2008、2009届学生。他们的入学英语成绩大约在100至110分,总成绩在400至500分。被调查的学生总数约400名。本调查采用跟踪式,即从学生入学一年级开始,每年采用一次不计入学习成绩的朗读考察。本研究不设计调查蓝本,调差仅采用记录形式。本文采用穷举方式调查,目的在于尽量避免抽样可能带来的样本不充分的弊端。另外,研究结果在哈尔滨市其他高校的东北籍英语专业学生中也得到近乎无差异验证。此外,录音格式为MP3,分析软件为praat,分析方法为量化分析和定性分析。

1 标记与迁移理论

1.1 标记

标记(markedness)最早由布拉格学派的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N. S. Trubetzkoy)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经雅柯布逊(K. O. Jacobson)、乔姆斯基(N. Chomsky)、莱昂斯(Lyons)、格林伯格(Greenberg)、艾克曼(Eckman)、基冯(Givon)、克罗夫特(Croft)等语言学家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不断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标记现象几乎涵盖语言学的各个领域。

标记理论的基本含义是:语言中“带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这种区别性特征可以把这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区别开”(哈特曼等 1981:208)。换句话说,语言中有标记与无标记形成一种二元对立:无标记成分比有标记成分更为基本、更为自然、更为常用;而有标记成分则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在使用中显得更加突出。例如,在英语音素中,清、浊特征作为标记成分,可以用来区分下列音素:p/b,t/d,k/g. 在这些对立对中,是否具有浊音成为判定标记的关键。换句话说,在一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对立对中,如t/d,t与d都具有辅音、接触、唇齿特征,而仅仅d具有浊音特征,因此d便是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因素,被视为标记。

1.2 迁移理论

人们在进行多语言对比时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有标记差异,标记差异在外语学习中会发生转移。因此,人们将标记转移确认为“在某一特定场合下标记在语言使用中发生朝相反方向变化的现象,不过通常的情况是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转移”(陈平文 2007:74)。在二语习得中,转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由于母语的介入而产生的语言间标记转移现象。1989年,Long和Richards在为Odlin的《语言迁移》(LanguageTransfer)一书写的序言中指出了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迁移的许多情况(Odlin 2001)。书中包含的内容已经得到后来很多研究者的认同。

2 语言迁移的定义与类型

2.1 语言迁移的定义

语言迁移(transfer)指语言的转移现象(Coder 1981)。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一个语言心理过程,即学习者可能会利用母语进行交际,因此产生偏移对象语言的现象,并且可能形成某种个性化的惯用方式(Faerch & Kasper 1987)。Schachter从认知角度审视语言迁移现象,将其看成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作用:学习者将先前获得的母语知识应用在外语使用中,因此产生制约(Schachter 1974)。Odlin(2001)则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际影响(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体现为学习者因为习得时没有完全感知到对象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偏移。

2.2 语言迁移的类型

由于语言所属语系不同,语言迁移区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2.21正迁移

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认识对象语言与母语之间的异同,根据具有标记性质的特殊语法规则和自己的正确认知来确定恰当使用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例如,汉语双唇辅音[m]与英语双唇辅音[m]没有差异,所以东北籍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发相应音时不会形成特殊的“汉语味”。

2.22 负迁移

负迁移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语言没有明确认知,因此采用母语介入方式进行外语操作,从而形成不同语言之间的标记转移现象。比如,由于汉语有类似但却不同的英语某些元音,所以东北籍学生就会用汉语音来发英语音。典型例证是:汉语[a]与英语[ɑ]比较类似,东北籍学生用汉语[a]替代英语词汇father中的[ɑ],形成英语母语者耳中的“外国腔”。

负迁移有时称为“干扰”(interference)。从干扰角度看,母语介入必然会导致目标语言使用的偏离现象。所以,由于母语介入产生的偏移比较难克服。

3 标记性因素与语言迁移

标记与迁移之间联系密切。不同研究可能具有不同观察视角,也可能得出不尽相同的结论。经验主义观认为,体验可以获得记忆上的强化。认知学派同意体验,但却否定单纯刺激-反应学说。例如,兰盖克(R. Langacker)认为,标记现象是人类用于区分外界事物构筑心理模型时采用的一般认知机制(Langacker 1999)。沈家煊在承认语言类型的同时认为,人类知觉特点之一是:人们对事物越熟悉,就越有可能进行更加细微的差异性辨识;对事物越不熟悉,就越有可能具有比较模糊的认识(沈家煊1999)。因此,人类对事物的熟悉程度与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和多样性成正比。这正是语言标记在认识论上的反映,并且表现出标记现象的普遍性。塞尔认为,心灵状态的功能表现在能够使人类表述和处理他们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心智能使人类获取有关世界的信息(Searle 1983)。

上文的论述说明标记与迁移关系在外语学习中密切相关。事实上,外语学习既是认知过程,也是经验强化过程。外语学习者往往会无意识地“套用”母语习得过程中固定下来的语言现象和模式,将其应用到二语学习中,形成标记转化和语音迁移。

Ellis发现,有些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学习困难,而另一些差异则不会(Ellis 2000)。Ellis的研究表明,如果母语呈现有标记现象,二语习得就不会产生母语向目标语迁移的现象;当母语呈现出无标记现象,而目标语呈现出有标记现象,学习者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语言迁移倾向;如果母语和目标语同时呈现出无标记现象,学习者的语言迁移现象不会发生。

艾克曼标记差异度理论从类型角度看待标记与迁移之间的关系(艾克曼 1980)。他认为,“类型标记性”决定语际是否发生迁移,即:如果一种语言A包含着B的存在,但B的存在不包含A已经存在,那么语言现象A在某些语言中比B更有标记性。比如,清、浊塞音在词的不同位置上的对立表明,不同类型的语言具有不同分布。对此可资佐证的是英语[t]和[d]在词首、词中、词尾都可以形成对立(dip和 tip,betting和 bedding,lend和lent)。但是,在德语等其他语言中,清、浊塞音的对立只出现在词首和词中,在词尾只有清辅音塞音,没有浊辅音塞音。这种情况表明,语际差异具有程度特点,并且因此形成不同的标记现象。抓住这一现象,就可以预测二语学习者的困难。

艾克曼的研究说明,如果目标语比母语的标记性更强,那么上述方面就是学习者的困难所在;目标语在这些方面的困难程度和标记性程度有关;目标语的某些方面虽然和母语不同,但只要它不比母语标记性强,这些方面就不会出现学习困难。

4 语音近迁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沿着艾克曼的研究思路,我们发现,在不同语言类型中,目标语比较明显的标记可以提醒学习者:须要认真对待。但是有意识并不一定能够彻底克服迁移。例如,英国人学德语和德国人学英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他们须要克服母语干扰。英语与德语属于同一语系,但英语与法语属于不同语系。在这种情况下,区分度不是问题,而问题仅仅是语言习惯的影响。至于汉语,它因语系不同而具有独特的发音方式,因而会产生更加复杂的迁移现象(寮菲1998)。

东北籍英语学习者发生的迁移现象不仅说明差异度标记理论有效,而且说明东北籍学生的学习具有自己的特点。寮菲的研究表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两种语言的词汇、语序、否定句和特殊疑问句结构上都有不同的迁移特点;当母语有标记而目标语无标记时,不会发生迁移。这些结论证明,以汉语为母语的东北籍学生学习英语时的确存在迁移问题,但是相关学者没有细致区分母语标记体现的具体内容,其研究成果也不能帮助我们仔细区分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现象。本文调查表明,在母语有标记时,有时也会出现迁移现象。

5 东北籍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近迁移现象

对东北籍学生的语音调查,我们将英语元音、辅音系统、短语和篇章都纳入调查内容。调查和分析发现,对于我国学习者来说,英语的辅音[]具有标记性质,但是由于汉语没有类似或相近的辅音,所以学生会将此音转移成“者”。然而,很多具有人类语言共性的辅音,如[m],[n],[d]等,虽然没有在学生头脑中构成标记,但没有出错。英语元音几乎在学生中都呈现出有标记现象,而在短语和篇章对比中却发生标记与迁移。经过统计,我们将调查结果归纳成表1、表2、表3和表4。

表1 元音迁移情况

表2 辅音迁移情况

表3 短语迁移情况

表4 语篇迁移情况

按照从大到小排列,总体迁移趋势是:语篇> 短语>元音>辅音。

综观学界,正、负迁移都得到广泛认同。但是,我们在实证调查结果中发现,调查对象经常表现出另外一种学术界研究较少的迁移现象:虽然有些音在学生头脑中处于标记状态,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打算通过有效的纠错方式予以改正。所以,学生就出现发出比较接近母语的语音,从而造成“外国腔”。对此,我们定义为“语音近迁移现象”。

语音近迁移指二语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影响而采用替代方式对目标语发音所产生的语音变异。虽然在近迁移过程中,中介语言、母语干扰、目标语语法、语音、词汇以及目标语所挟带的文化习俗等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语音方面,近迁移现象表现出学生对标记、迁移虽然有所意识却由于母语干扰、难以克服而形成固化的语音形式。

英语[z]是一个含混的摩擦音,不等于汉语“子”音的首音[z]。然而,东北籍学生却发出清晰的汉语[z],以替代英语[z]。

英语[b],[d]均为爆破浊音,而汉语仅有不送气的[p]和[t]。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阶段都会因此而感到困难。他们不知道英语的爆破浊音该如何发,只能用汉语的不送气音进行近似替代。

英语半元音[j]也是调查对象难以辨认的音素。它具有摩擦,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而学生则将其视为汉语元音[i],将其简单地发成“衣”,发生在具体词汇中的迁移更加显著,如英语you和uni-中的相关情况。

在短语和语篇(朗读)方面,东北籍学生的语音迁移大大超过单个语音的迁移,主要体现在:(1)不会处理长句子之间的语调升降,例如,汉语表达往往采用较短的句子,而声调在朗读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而英语往往通过流畅的语调起伏表达感情,听起来更加具有波浪感。这对于东北籍学生来说,是一种难以辨认和模仿的标记,所以他们套用汉语标记来朗读。(2)不会处理短语间的语调与表达意义。(3)不会有效地将连读、弱化、省略等方式融入朗读。(4)尽可能将每个音、每个词都发得清楚,认为这样才能让人听懂,然而这样朗读的结果往往出现增音现象。例如,at被发成[ta]或者[特],而汉语[特]由元音结尾。

6 结论

分析发现,我国东北籍学生发生语音迁移的原因主要有:(1)辅音系统具有更普遍的特征,而元音系统则在不同语言类型中存有较大差异。(2)由于元音依赖舌位、唇形、松紧、开口度,辅音依靠接触部位、清浊、发音方式,所以辅音的所有特征都更加 “直观”、容易模仿,元音由于其“非直观性”难以模仿。(3)学生的语音迁移习惯与汉语声调也有关系。这种现象说明人类认知具有普遍性,即人类总是通过一切可能方式体现、模仿目标语。(4)语音简化性是人类的本能表现(尹铁超 2010),然而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化性并非能够通过自然习得并建立标记才能产生。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标记不清,自然会产生语音迁移,而近迁移是外语学习者的最主要表现。(5)研究结果发现,东北籍学生几乎在所有英语元音读音中都有迁移,而在辅音读音中正确的比例要大于元音读音。无论在元音、辅音还是音段部分,东北籍学生更多呈现出的是语音近迁移现象。这个结论或许对二元对立的标记理论有着一定的挑战性。

陈平文. 重视标记理论, 提高外语教学水平[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7(7).

哈特曼 R. R. K等.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寮 菲.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桂林: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尹铁超 包丽坤. 普通人类语言学视角下的语音简化性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Coder, S.ErrorAnalysisandInter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Eckman, F.Markedness[M]. NY:Plenum Press, 1980.

Ellis, 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Faerch, C. & G. Kasper. Introsp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J].MultilingualMatters, 1987(2).

Langacker,R.The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TheoreticalPrerequisites(Volume I)[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Odlin, T.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LanguageLearn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

Schachter, J. 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J].LanguageLearning, 1974 (24).

Searle, J. R.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责任编辑郑 丹】

Markedness,PhonologicalTransfer:AnAnalysisofPhonologicalNearTransferofNortheasternEnglishMajors

Pang Yu-mei Zhou Bin

(Harbin College, Harbin 150086, China;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lways produce sounds which are similar or near the native language sounds, although this occurs after a long time of error correction. This is actual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is phenomenon is neither clearly analyzed nor explained in a proper way, especially that it is not noticed that this is a phenomenon of mother tongue interference,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as near interference or near transfer. Thus a mere consideration of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transfer does not see the degree of language phonological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nduct research into the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fieldwork and offer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n students who speak Northeastern Chinese dialects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near transfer is common in the process of phonological production due to the interference from the dialect. Though this is a case study, it is applicable in interpreting other dialects.

phonological near transfer; mother tongue dialect interference; markedness and transfer theory;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H314.3

A

1000-0100(2012)05-0069-5

2011-03-21

猜你喜欢

辅音母语外语
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
母语
BR Sounds
英语的辅音连缀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第二讲 元音和辅音(下)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