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际真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
——以老舍作品翻译为例

2012-10-20李越

关键词:归化制约老舍

李越

(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王际真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
——以老舍作品翻译为例

李越

(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翻译策略选择是译者翻译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整合文化学派及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合理内核并借鉴“优选论”制约理念,通过综合分析,探讨老舍短篇小说主要译者,即海外著名翻译家王际真增译、改译、删译的归化翻译策略及粗言詈语的异化翻译策略,旨在归纳并分析其策略选择的真正制约因素。结果表明,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受到文本内及文本外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制约具有层级性和动态性特点,尤其是制约因素层级排列的差异性形成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

王际真;老舍作品译作;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选择与制约

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是每位译者翻译过程中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表面看,译者可以根据不同文本自由选取其认为适宜的翻译策略,但翻译实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各种因素折射于译者的翻译策略,制约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这些因素包括源语与目的语语言系统与文学系统、翻译法则、翻译规范、翻译惯例、翻译潜规则、译者个人经历、读者期待等文本与文本外因素。此类因素与翻译策略形成互动关系,译者不同,解读各异。对于文本的不同问题,译者优先考虑的因素并非一致。

本文试以海外著名翻译家王际真的老舍作品翻译实践为例,具体探讨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制约因素。

王际真,海外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及翻译家,中国古代与现代小说研究在美奠基人,曾长期供职于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中国语言文学教授多年[1]。其代表译作包括Dream of the Red Chamber(1929)节译本、Ah Q and Others;Selected Stories of Lusin(1941)、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1944)、Traditional Chinese Tales(1944)等。王际真的英译始于1929年《红楼梦》翻译。其《红楼梦》节译本在海外流传数十年,为中国经典作品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王际真曾翻译编辑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2](以下称《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译集》,1944)与Stories of China at War[3](下称《战时中国短篇小说译集》,1947),含老舍短篇小说译作8篇,6篇为王际真所译,是老舍短篇小说主要译者。

老舍及作品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已非常深入,但其译作研究尚未系统,其短篇小说译作研究目前仍是空白,因此,此方面研究意义深远。本文试通过分析此6篇老舍短篇小说译作增译、改译、略译及粗言詈语翻译策略,旨在探讨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阐述王际真独具特色的翻译策略,揭示翻译策略选择与文本及社会文化、源语、目的语文学系统等制约因素的关系。

一、翻译策略研究与相关理论

1.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此学派理论侧重文学翻译,致力于“描述翻译研究”,强调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作用,从目标语文化语境分析探讨翻译现象,研究译者在形成产品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互动关系。此理论的优势在于除翻译本体内语言对比研究,还涉及到本体以外的文化和社会因素研究,使分析更趋合理,更接近翻译本质与现实。当然此种理论并非尽善尽美。Pym[4]就曾质疑该流派的“翻译规范”和“多元系统”的实用性,缺乏对各国文化的异质性研究。因此,本论文结合该理论及Pym[4]xii的译者“交互文化”属性分析,以弥补其不足。所谓“交互文化”,意即“译者不单属于目标语文化或源语文化,更准确地说,他是属于这两种文化的重叠或交汇的部分的[4]xii”。

2.归化与异化策略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源于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谈到翻译途径时他曾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二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其所说的两种方法后被美国翻译理论家

Venuti命名为异化与归化方法[5]。本文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基于文化交流目的而提及与限定,并非等同于Venuti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为了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归化”与“异化”要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表现于译本中。王克非[6]曾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实例认为:“从翻译文化史角度看,译本的忠实程度与该译本在文化沟通上的作用之大小并无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另外,“归化”与“异化”策略针对语言的哪个层面也是翻译实践尤其注意的。

3.选择与制约策略

“制约”的层级顺序性理念借鉴于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OT)[7],此为“优选论”核心理念。优选论的评选模(Evaluation)由若干制约条件(constraints)组成。制约条件按重要性由高至低形成一个等级序列(constraint hierarchy)。评选模用制约条件和其等级序列对候选项进行筛选。借鉴到翻译策略,笔者认为“层级序列”是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制约力的大小及顺序。层级越高、排序越靠前的制约因子,对译者的约束力越大;反之,约束力最小。因此,约束力与层级高低、顺序先后成正比例关系。

另外,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规范的动态性[8],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策略制约因子也具备动态性,通过翻译实践可证明此观点。动态性从历时与共时角度均有表现。具体到不同时期、不同译者或同一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隐含的制约因素,以及同一时期不同译者或同一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背后隐含的制约因素具有动态效应,而非固定不变。制约因子涵盖文内与文外两类。文内制约因子包含语言、文学两类;语言层面制约因子由音、形、义层面组成,而文学制约因子主要涉及文学价值主题、题材、结构、风格等因子。文外制约因子范围广泛,包括源语、译语的社会、文化、经济、意识形态以及两种语言的势力对比、交互作用等。具体到译者本身,主要侧重考虑映射于策略选择实施的源语与译语文化与语言的表达方式、读者的可接受性、原文语义及形式传达的充分性等因素。这些文内与文外制约因素构成复杂的有机整体约束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在整个优选制约机制中,译者及出版商承担策略筛选者角色,评论家及读者享有了对译作评价的权利,而对评价的预期也对策略筛选者形成了无形的制约。

通过考察文本,对翻译策略所涉及的对象加以研究。注重描述性分析,深究翻译策略选择的成因、目的,源语与目的语主流文化及文学价值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而译者又是如何审视这些制约的。

二、王际真的老舍作品翻译策略选择与制约

限于篇幅,本节主要分析与文化元素有关的翻译策略。通过考察老舍作品译文的删译、增译、改译的处理及粗言詈语的翻译策略,探讨策略选择与制约。

1.增译、改译、删译策略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译文集》与《战时中国短篇小说译文集》所选6篇老舍小说分别是Black Li and White Li(《黒白李》)、The Glasses(《眼镜》)、Grandma Takes Charge(《报孙》)、The Philanthropist(《善人》)、Liu's Court(《柳家大院》)及The Letter from Home《一封家信》。除《黒白李》与《善人》外,其他4篇均存在不同程度删节,有的甚至达到原文的七分之一。《柳家大院》及《一封家信》存在改译与增译。这几篇小说涉及的增译、删译、改译并非语法层面的修补增删,而是涉及到话语结构的其他层面。译者此种处理的目的与动机何在?如何看待译者的这种翻译方式?

增译、删译、改译方式并非译者王际真独有的翻译方式。纵观各国译史,许多名家名篇翻译曾采用此种方法,有的甚至节译。《红楼梦》最初两个英译版本皆是节译本,严复、林纾的翻译皆有增评、删节、改译等[6-7]。同样的翻译策略是否意味着相同的翻译目的与制约?

从传统译论来分析此类策略,必然意味着对原作的背叛与不忠实,而译者这种“不忠”在不同的国度与时期命运不同。法国人Etienne Dolet(1509—1546)因背离《圣经》的严苛直译,强调译者不应字对字直译,需具备可读性、语言应通俗而遭受火刑[9];《骆驼祥子》译者Evan King改译老舍原著的最后三章,译本却在美国畅销并由此确立老舍在世界文学的地位;然而其行为却被当代评论家指责为“Egregious betrayal(极大的背叛)”[10];中国译史使用此策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从佛经的翻译到严复、林纾的翻译等,但对于中国文化,他们的这种“不忠”却并未因此使译者遭受个人不幸或受到责难。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翻译行为必然是译者交互文化的反映,也必然受两种文学、文化系统的制约。两个互为分离的文化体系因为翻译行为而逐渐接近并出现交叉、互融,增进了文化交流,体现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特点。佛经翻译融合了道教思想[11],使宗教本地化,推进了中国文化文明的融合发展;严复、林纾的翻译使得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更加现代化,客观上改造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语言的革命——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革。所以翻译的忠实与否并不与其重大影响形成正相关。如此看来,我们对翻译的“不忠实”便更加宽容与理解。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增译、删译、改译就是译者的绝对自由?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王际真的翻译实践也反映了其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

表面看,译者王际真所翻译文学作品均非忠实于原作者,从《红楼梦》到鲁迅作品翻译再到老舍作品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策略一大特点,译文经常出现若干段落的删译,改译,似乎充分享受译者的自由权利。其翻译的老舍小说《一封家书》、《眼镜》便有大篇幅删减改译现象,个别地方出现增译。这种现象是使读者接近原作者还是原作者靠近读者?

《一封家信》删译了大约七分之一内容。大部分删译内容为小说男主人公心理描写,即在国家危亡时刻国家与个人小家孰重孰轻的矛盾心理刻画。《眼镜》也删译了大约七分之一内容,基本是关于小店主儿子小赵的劣行及与众人力车夫赌钱押宝的行为描述。译者的这部分取舍意味着何种目的?受何种制约?

首先,此译者的翻译策略轨迹是可循的,也是受其个人及他人的翻译实践影响的,间接反映了社会规范对其束缚。王际真首部译作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节译本。其翻译受美国出版商操纵而只突出了爱情悲剧这一主线[12],因此其译本只覆盖原文内容一半左右。此节译本内容、策略与主人公名字(如林黛玉译成Black Jade,有“荡妇”之外延义)受出版商操控,客观反映了市场及读者需求,翻译受到好评。当时的天津《大公报》[1]1“文学副刊”第75期曾刊发署名余生的《王际真英译节本〈红楼梦〉述评》一文,文中高度评价了王译本的特色。

1958年,王际真又将节译本《红楼梦》增补后再版。王译本《红楼梦》尽管内容只是原著二分之一,但在全译本出版之前,王际真译本一直是英美最为流行的《红楼梦》版本,在西方颇受推崇。因此,红学研究者在评价《红楼梦》各译本时,高度评价王际真译本在推动《红楼梦》在西方英语读者中流传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1]1。可见经典的传播并非意味着忠实的翻译,正如Lefevere[13-14]所言:“一个作家的作品主要是通过‘误解和误释’而获得曝光而产生影响”,即通过“折射”在特定背景下获得理解。而此次《红楼梦》翻译的大获成功,使王际真对原著、作者、读者、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忠实等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因此逐渐形成其个人翻译风格,使得后期译作都多少带有改译及增删成分。当然,是否增删、改译,还要取决于原著、源语文化与译语系统等多种复杂因素。

其次,读者文学语篇艺术价值观的不同也决定了王际真的翻译策略选择。《一封家信》英译所删节的部分是主人公“国”与“家”二者取舍的矛盾冲突心理描述,展现主人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以及为家庭忍辱负重的责任感。但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于是矛盾便产生了。这种矛盾的刻画反映了老舍以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在译者看来是弱化了主人公的报国决心,不能突出故事结尾的悲剧感与战争的残酷——主人公正读家信时,一颗炸弹在身边爆炸而惨死。这种描写似乎使西方读者不适应,译者因此删译矛盾心理刻画,使故事情节节奏加快,突出结尾由惊喜而陡然升至悲剧化高潮的艺术效果,引发迂回路转、出人意料的结局,以此接近“欧亨利式“小说结尾,而此种小说结尾是欧美读者比较熟悉及欣赏的。因此,译者对原作的解读及对目标语读者文学欣赏期待的考虑等因素促成了译者采用比较归化的翻译策略,删译了原作部分内容。《眼镜》删译,译者走同样路线。删译了译者认为不能突出故事主线及使故事节奏减慢的部分情节——小赵的背景、劣迹等生动形象的描述,使故事始终围绕眼镜的丢失与寻找展开,突出主题,尽力增加作品跌宕起伏效果,强调结尾因一副小小的眼镜而使小赵丧命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欧亨利式”结尾。

总之,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学欣赏习惯,此时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仅反映了译者对原作的解读,也反映了译者对读者期待的考虑,译者表面上似乎是自由地采取其喜爱的翻译方式,但此过程无时不折射出语言、文学、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的束缚。这些制约对于译者来讲也并非同等层次,有的制约因子对译者约束力更强,而有的制约因子约束力较弱,因此制约因子具有层级性。对于王际真改译、删译、节译策略来讲,最有制约力的因素当属目的语读者及其文学价值观,因此,此策略属归化策略。

2.粗言詈语翻译策略选择与制约

对于文学作品出现的粗言詈语,译者不同,其翻译策略各有特色,而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种族、读者对象等因素也会影响策略的选择与使用。有的译者忠实原文,字面直译或意译,有的译者省略不译,另有译者另辟蹊径,弱化或雅化禁忌语尤其是性詈语与骂詈语。译者王际真采用字面直译及删译翻译方法,即体现了异化策略又不失归化的痕迹,使二者在文本层面形成统一与融合。笔者统计了王际真翻译的此6篇短篇小说(见表1)来阐述其翻译特征。

表1 老舍短篇小说詈语翻译(王际真译)

詈语是自然语言的流露,也是不同文化、民族、地域特色的鲜明呈现。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作品的人物来自不同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不可能所有人物均能使用文明语言,作品语言若不如实反映此种变化,作品即失去其描写的鲜活性及社会特征。因此,粗言詈语出现于文学作品不足为奇。

由表1可知,其中8例粗言詈语译者王际真采用字面直译,1例未译,一例解释性功能翻译。字面直译表现了异质色彩,突出了东方文化特色。骂詈语中的大量涉及性器官、性行为、性乱和生理排泄等语义内涵的语汇,英汉语此种詈语并不少见[15]。但不同种族、文化、地域又呈现不同特色,这与不同文化对世界的认知有关,因而英汉的此类詈语表证并不完全对等,汉语詈语如“放屁”英语并非脏话,译成英文便失去了詈语的作用与效果。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曾有一例如下[15]98。

原著:武行者心里要吃,哪里听它分说,一片声唱道:“放屁!放屁!”(《水浒》)

译文:Now Wu the Priest longed much in his heart to eat and so how could he be willing to listen to this explanation?He bellowed forth:“Pass your wind!Pass your wind!

此例作为赛珍珠不懂中国文化的错译而成为笑谈,但本文作者观点不同。译者恰恰利用英汉语的詈语表达不对等而有意为之。王际真的翻译也如出一辙,并非译者不懂这些詈语,也并非不知如何表达。译者之所以字面直译,有其特殊目的隐含其中。

国骂“他妈的”及其变体已长久使用,且比较普遍,尤其社会底层大众使用更频繁。其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长者的态度。尊敬长者,对父母孝顺,所谓“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内化于心。对长者或母亲的侮辱乃为之最大不敬,所以才会出现类似国骂或“三孙子”之类的京骂,前者通过性羞辱,后者通过贬低辈分以达到诅咒的目的。西方文化对于长者的态度不尽相同,即使与对方长者发生性关系也不构成诅咒詈语,只是个人隐私而已。因此,英语并不存在类似表达。当然,英语有关性行为的詈语也常用,“fuck,shit”等也不绝于耳,也有将人贬为动物的詈语如“bitch”等。因此,同一原文,翻译方法与策略大为不同。采用归化策略与功能翻译方法,表中例1译文即转换成“Aren't you a polite son of bitch!”[16]。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王际真的译文便是很好例证。

译者王际真采用字面翻译乍看疑为错译,其实不然。其目的之一是形式上忠实原文,而意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观——透过辱骂,观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观念,即对长者的“尊”与“孝”。另外一个目的便是淡化詈语的刺耳与不雅。教授兼译者的王际真对于这些粗言,其实不太能接受,因此其译作很少出现英语的“四字母詈语”“four-letter swear words”。同时,这也契合读者的需要。鉴于译文集并非英美文学体系的主流产品,其读者群也非粗言在口的社会底层人士。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译文集大部分读者来自文学系学生、知识分子、研究中国文化语言的人士等。此类读者群并不期待粗言秽语常常出现于作品。而字面翻译恰好满足了这些目的与条件,即使读者隐约感觉到詈语的存在,也使读者了解了骂詈语蕴含的中国文化与社会观念。这种翻译何尝不是一种巧妙的翻译策略。

除了国骂,诸如上表的例6“二毛子”以及常听到的“鬼子”、“鬼佬”、“倭寇”、“小日本”这样带有种族歧视与蔑视的词语也常出现于自然语言及文学作品当中。王际真带有异质色彩的翻译“the foreign-devilsonce-removed”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的轻蔑态度,又使读者不至太反感、太敏感于种族歧视,影响作品的传播。当然英语也存在很多类似的表达,如“chink,nigger,negro,Eskimo”等。当中国人被蔑视为“chinks”时,作为中国人自然心中引发不快。而字面直译使表达陌生化,易于读者接受。

表中例8“猫尿”并不属于骂詈语,而是粗言,白酒既有雅称,也有俗名,此俗语古时便为农人所用,一直流传至今。王际真并没有把“猫尿”转译成“白酒”,而仍然是字面直译,仍然使其陌生化。读者初读会觉得莫名其妙,不解其意,但根据上下文仔细想来,不难猜出这可能是一种饮料或酒。实际“猫尿”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猫尿”本身就是喻体,而“cat-water”的此种比喻意义读者也可体会到,因为花钱并非真为了买cat-water,一定是一种液体,一种饮品。如果意译成“alcohol”,老舍形象化的语言便会平淡无奇。作为译者,尤其是有经验、对两种文化均十分了解的译者,会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同时又能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并能使目标语读者接受,译者会从多个翻译策略选择中比较衡量,选取最优策略。当然,不同的译者,选择也不尽相同,正如把同样食料交给面包师,焙制出来的味道、色泽也各有特色,食客不同,评价也不同。因此,译者作为翻译策略筛选者,在斟酌翻译策略时,会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制约因素序列中优先制约译者的因素也随译者的不同而出现差异,这便是翻译策略选择实施后的文本表现。此种表现可以是归化也可以是异化策略选择后的结果。翻译并非只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置换。源于文本的显性制约与文外的隐性制约时时掌控着译者,使译者的最后决定显现在译本之中。

针对粗言詈语翻译,译者王际真采用的另一种策略便是忽略不译,或使用其他词语暗示,如表例9与例10所示。这也是詈语常用的一种翻译策略。“野娘们”表现了语言的文化倾向。野,乃粗野之意,“娘们”显示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及女性地位的卑微,类似词语汉语存在许多,当然,随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类似称呼的使用率在逐渐降低,表明社会在进步与变化中。译者王际真之所以用其他话语替代翻译此粗言,只因前文已提及张二媳妇(即所谓“野娘们”)的行为,读者已完全可以了解她为人如何。从语篇衔接角度讲,使用词汇衔接手段替代“野娘们”这个粗俗的蔑称,并没有降低表达效果,语气仍是对其贬斥,从翻译功能上是等效的。但此种翻译从语篇文本角度看减少了詈语数量。这也是译者王际真的翻译策略特点之一。

“二妞捂着眼吓成孙子了”是非常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表达,形象、夸张,符合人物身份。老舍作品方言翻译对译者具有挑战性,源语承载的方言俗语在目标语很难找到对等物。有译者选择与其功能对等的方言如巴黎当地方言、伦敦东区Cockney方言或是纽约方言,有译者将方言升格为标准语,总之,翻译策略各有千秋。方言粗语使翻译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很难找到非常精当的带有俚语特色的对应表达。王际真采用了比较归化并强调功能性的翻译策略。保留了源语的生动夸张成分,以牺牲方言特色作为代价。此处例10字面直译行不通,因“孙子”一词很可能引起误解。除此之外,可能的策略还有异化字面直译加注来解释此词语的含义。

从粗言詈语策略看,译者王际真选择了比较异化的方略,原文与源语文化价值观制约在策略选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制约力最强,是制约机制层级中最至上的因素。同时,译者在同一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可见,针对不同问题,其制约因子层级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翻译策略,由此产生制约的动态效应。

四、结语

译者王际真针对老舍短篇小说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其中既有异化策略也出现归化策略。受制于源语与目的语文学价值差异,译者采用删译、改译、增译策略。针对粗言詈语,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所处阶层、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字面直译是译者王际真的首选策略。但异化策略仅限于词汇层面,对于语法及句子结构,译者使用完全归化翻译策略以适应目的语读者可读性需求,体现了王际真的宏观归化、微观异化整体方略。此策略的采用既反映了文本及文本外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的制约,也反映了译者对原作、著者、译本、目标语读者等因素的态度,使制约具有了层级性与动态效果。层级排列的差异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不同。

[1]陈汝洁.王际真.英译《红楼梦》第一人[EB/OL].http://www.huantai.gov.cn/culture/200985155755.html,2010-10-05.

[2]Wang Chi-chen(王际真).Contemporary Chinese Stori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4.

[3]Wang Chi-chen.Stories of China at Wa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7.

[4]Pym A.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 Ltd.,1998.

[5]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5.

[6]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7]Prince A,Smolensky P.Optimality Theory: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Cambridge:MIT Press,1993.

[8]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5.

[9]Jin Di.Literary Translation:Quest for Artistic Integrity[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3.

[10]Goldblatt H.Richshaw Boy[M].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New Delhi,Aukland:Harper Collin Publishers,2010.

[11]Lefevere A.Chinese and Western Tinking onTanslation[C]//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8:12-24.

[12]白先勇.把林黛玉翻译成“荡妇”事出有因[EB/OL].都市女报,http://epaper.xplus.com/papers/dsnb/20081128/n191.shtml,2008-11-28.

[13]Lefevere A.Mother Courage's Cucumbers:Text,System and Refraction in Theory of Literature[M]//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233-248.

[14]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5]贺显斌.民族文化个性与英汉骂詈语差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4):97-101.

[16]Lao She.Crescent Moon and Other stories[M].Beijing:Chinese Literature Press,1985.

A Study on the Constraints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Selection Made by Chi-Chen Wang

LI Yue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eg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The adop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a necessity to any translator.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Chen Wang with respect to Lao She's stories in light of Translation Studies,Deconstructionists as well as the core notion of Optimality Theory.Specifically,the domesticating strategies are displayed through additions,rewriting and bowdlerization as opposed to the foreignzing strategies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swear words.It is to aim at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ual and extra textual constraining factors which give rise to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strategie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is constraint mechanism features hierarchy and dynamics.It is the distinction of the ranking of constraints that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i-Chen Wang;translated works of Lao She;translation strategy;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selection and constraints

HO

A

1008-4339(2012)02-0179-06

2011-03-08.

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11JBG08).

李越(1966—),女,博士研究生,讲师.

李越,liyueinchina@yahoo.com.cn.

猜你喜欢

归化制约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老舍的求婚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