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6例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2-10-17陈春枚朱金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家族史抗菌药品

陈春枚 朱金平 费 燕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药剂科,福建漳州 363000

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个科室,以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良反应(ADR)发生率的上升,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及抗菌治疗失败等。本文通过分析评价我院收集的106例药物ADR报告,以发挥ADR监测的预警作用,及时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信息,延缓细菌耐药的发展,同时也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目录的梳理提供数据,为淘汰ADR发生率高,特别是严重ADR发生频繁的药品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临床上报的273例ADR报告,其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报告106例,占38.83%。

1.2 方法

对106例ADR报告,按照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ADR家族史和既往史)、给药途径、涉及药品及排名情况、ADR发生时间、ADR类型及临床表现、联合用药、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情况进行全面的分类统计和回顾性分析评价。

1.3 判断标准[1]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第六十三条第三款定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③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本文收集的106例ADR报告中,已知严重ADR有27例,占25.47%。

2 结果

2.1 我院抗菌药物致ADR的基本情况

2.1.1 性别 106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男68例,占64.15%,女38例,占35.85%,男女比例为1.79∶1,提示ADR发生人群以男性居多。

2.1.2 年龄 106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 84岁,其中,0~10岁 8例,占 7.55%;11~20岁 6例,占5.66%;21~30岁 8例,占 7.55%;31~40岁 5例,占 4.72%;41~50岁 11例,占 10.38%;>50岁(中老年)68例,占 64.15%,该年龄段发生ADR例数最多。

2.1.3 家族史和既往史 106例抗菌药物ADR报告中,有ADR家族史0例;无ADR家族史13例,占12.26%;ADR家族史不详93例,占87.74%。有ADR既往史18例,占16.98%;无ADR既往史80例,占75.47%;ADR既往史不详8例,占7.55%。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106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87例,占82.08%;口服给药16例,占15.09%;肌内注射给药1例,占0.94%;外用给药2例,占1.89%。

2.3 ADR报告涉及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ADR报告涉及药品种类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药品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统计[2],共涉及14类,43个品种药物,其中,喹诺酮类ADR发生例数最多,其次是头孢菌素类。见表1。

2.4 ADR发生例数居前3位的药品品种及临床表现

统计发现,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地嗪钠3种药品涉及ADR共28例,占26.42%,排名居前3位,其中,左氧氟沙星发生ADR的例数最多(14例),占13.21%。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见表2。

2.5 ADR发生时间分布及临床表现

106例ADR发生的时间分布较为广泛,大多发生在用药初始阶段和用药当日,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及过敏性休克、寒战、高热等全身性损害为主,用药后程主要以肝、肾功能损害为主。见表3。

2.6 ADR涉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报告的类型和临床表现按照WHO药品不良反应名词表进行分类统计[3]。106例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首位,其次为全身性损害。见表4。

2.7 严重ADR涉及药品品种及临床表现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发生严重ADR 27例,占25.47%,涉及20种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发生严重ADR例数最多,涉及药品种数也最多。27例严重ADR报告中,治愈16例,好转11例。见表5。

2.8 联合用药情况

106例ADR报告中,联合用药9例,占8.49%,均为二联用药,其中,发生严重ADR 2例,说明合并用药较易诱发ADR。见表6。

2.9 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的ADR关联性判断标准进行评价[4],肯定7例,占6.60%;很可能95例,占89.63%;可能4例,占3.77%。106例ADR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治愈83例,占78.30%;好转23例,占21.70%;无死亡病例。

表1 ADR报告涉及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

表2 ADR发生例数居前3位的药品品种及临床表现

表3 ADR发生时间分布及临床表现

表4 ADR涉及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表5 引起严重ADR的药品及临床表现

表6 联合用药ADR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涉及药品

3 讨论

3.1 我院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家族史及过敏史分布

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ADR例数略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上看,ADR可发生于人群的各个年龄段,其中,中老年发生例数最多,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减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特别是肝、肾功能的衰退,直接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消除,也可能是基础疾病多,合并用药多,药物使用频率高,容易发生ADR。提示中老年人的ADR监测将成为ADR研究的重点领域,同时也提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特殊人群的综合因素,个体化给药,尽可能避免ADR的发生。从ADR患者家族史和既往史的分布上看,ADR家族史不详者93例,占87.74%,ADR既往史不详者8例,占7.55%,说明临床医护人员尚未十分重视ADR的防范,诊疗过程中未详细采集相关信息。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ADR家族史和既往史,对避免ADR的重复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给药途径

从给药途径分布上看,静脉给药的ADR发生例数最多,构成比最高为82.08%,其中,发生严重ADR患者的给药途径也都是静脉给药。可能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有关,也与静脉给药本身产生ADR的诱因较多有关[5]。建议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口服给药,在急救、口服困难或无效的情况下才采用静脉给药,对于严重感染患者,应采用序贯疗法,感染控制后,立即改为相应的口服药物治疗[6-7]。

3.3 抗感染药物的分布情况

106例ADR报告涉及药品种类多,品种范围广,其中,喹诺酮类发生ADR例数最多,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和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这3类药物引起的ADR占总ADR例数的63.21%。这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品种较多、临床使用量大有关。左氧氟沙星引发ADR的构成比最高为13.21%,其中包括3例严重ADR,临床表现分别为肝损害、急性肾损坏和全身性损害。加替沙星也引起1例全身性损害的严重ADR。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第35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专刊的形式对喹诺酮类药品的ADR进行通报,警示医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ADR。而第22期和第24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分别警示要重视左氧氟沙星注射剂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严重ADR。

3.4 ADR发生时间、系统损害及联合用药情况

106例ADR发生时间以给药初始阶段和当日发生为主,而肝、肾、血小板和出血、凝血障碍等损害则多发生于给药数天后。因此,ADR监测应贯穿始终,尤其应该严密监测给药初始阶段患者用药情况[7]。本研究106例ADR报告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皮疹、皮炎、皮肤瘙痒等,可能由于该类损害易于发现和诊治,不易与患者自身疾病相混淆所致,该类ADR反应较轻微,一般可治愈。ADR排名第2位的是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及过敏性休克等。某些系统的ADR损害较为隐匿,如肝、肾、血小板和出血、凝血等损害,不易观察和判断,从而容易导致严重ADR,也容易造成漏报。因此,对该类ADR的监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从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尽管因病情需要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发挥协同作用来增强疗效,然而随着用药品种数的增多,引发ADR的风险也随之升高。因此,临床用药应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在没有充足证据证明用药安全的情况下,尤其应避免中、西药注射剂的联合应用。

3.5 预防ADR的建议

①医护人员应提高药物警戒意识,详细了解患者的ADR家族史和既往史,了解患者的自用药情况,选用安全性高的品种,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②充分了解各类药物,特别是新药的特性、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③建立重点药物监测制度,对于新药、多发ADR及严重ADR的药品重点观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④建立重点人群监测制度,加强用药指导,以便及时发现,及早干预。

总之,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树立ADR防范意识,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用抗菌药物,关注用药安全的诸多细节,严密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1]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122.

[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S].2005.

[5]彭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4):174-175.

[5]沈芊,闫素英,王育琴.331例抗感染药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2011,20(6):291-294.

[6]史志华,肖智朋,谭力铭,等.我院612例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38):3615-3617.

猜你喜欢

家族史抗菌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
中心突出,边缘失语:温州家族史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