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竹笼织机再研究

2012-10-14李建强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竹笼经纱织机

李 强,李 斌,李建强



广西壮族竹笼织机再研究

李 强1,李 斌2,李建强1

(1 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2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广西壮族竹笼织机是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论述却不是很详细。笔者基于博物馆考察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对竹笼织机的结构、织造特点、工艺操作进行系统的再研究,以期弥补相关文献对竹笼织机论述中缺失的逻辑链条。

广西;壮族;竹笼织机;织造

竹笼织机是专门用于壮锦提花织造,它自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首先在广西兴城和靖西出现,然后扩散到广西各地。竹笼织机既有在汉代已普及的织机综蹑机构,又保留了史前时代原始腰机上的综杆提花特征之遗迹,同时又蕴藏着束综提花之初始面貌。可以这样说,竹笼织机是近代壮族织工“穿越纺织技术史时空”,发明出来的一件奇器。前贤对竹笼织机的研究早有涉猎,对其机构、操作、织物特征等各有侧重,特别在花综环绕问题上众说不一,而且在织机开口表达方面语焉不详[1-7],造成对竹笼织机的种种不解(笔者在阅读时深有感触)。基于2011年6月实地考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和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试图对竹笼织机的结构、织造特点、工艺操作特别是花综的开口操作进行系统的再阐述,以期弥补对竹笼织机论述中缺失的逻辑链条。

1 竹笼织机的结构

竹笼织机是竹木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它的开口提花机构形似用竹编成的猪笼,故又称为猪笼机。

竹笼织机底座机架呈梯形,顶边长48厘米,底边长76厘米。全机长158厘米,联机立柱高142厘米。有吊装竹笼起落和提升偶数根经纱层升降的V形摇臂架各一个,而重锤位于吊装竹笼起落的V形摇臂架的后端,利用其自身的重力通过V形摇臂架的杠杆作用固定竹笼的位置。花蹑和地蹑通过绳索分别与吊装竹笼起落和提升偶数根经纱层升降的V形摇臂架相连结,采用杠杆原理可分别吊起竹笼(其作用是绷直综绳和经纱,便于编竹杆操作)和提升偶数根经纱层的综片。竹笼直径为28厘米,长度为102厘米。

图1 竹笼织机结构

①底座机架;②提竹笼的V形摇臂架;③提升偶数根经纱层的V形摇臂架;④竹笼;⑤编花杆;⑥经轴;⑦分经筒;⑧奇数根经纱层;⑨筘;⑩织物;⑪卷布轴;⑫腰带;⑬提升偶数根经纱层的综片;⑭地蹑;⑮花蹑; ⑯重锤;⑰竹筒涨口器;⑱联体机柱

花综开口装置(即显花操作装置)由每根综绳通过一个线圈只吊一根经纱,呈环状绕在竹笼上,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竹笼前的综绳称为前综绳,竹笼后的综绳称为后综绳(见图2)。竹笼织机的筘是竹制梳状,宽45厘米,高14厘米,筘齿高5.5厘米。竹笼上环绕的编花杆一般约70-120根之间(按花纹循环数多少来定)。编花杆的长度稍长于环绕在竹笼上的综绳层的宽度,这样才能把经纱开口信息编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纹样,编花杆被编排在围绕在竹笼上的综绳中。编花杆编在某根综绳上(指编花杆与这根综绳接触的部分没有直接与竹笼接触,竹笼与这段编花杆被这根综绳分隔开),说明在编花杆操作后与这根综绳连接的经纱将不被提升;编花杆编在某根综绳下(指编花杆与这根综绳接触的部分直接与竹笼接触,竹笼与这根综绳被这段编花杆分隔开),说明在编花杆操作后与这根综绳连接的经纱将被提升。这样,一根编花杆上带有一通纬经纱的开口信息。

图2竹笼织机花综开口的综绳安装

经轴是一根150厘米的方木。分经筒为栅状,长65厘米,外径16.5厘米,按奇偶纱经数作上下分隔,形成一个自然梭口。提升偶数根经纱层的综片是长66厘米的木棍上绕有吊综绳,综绳长8.5厘米。分经筒和提升偶数要经纱的综片为地综开口装置。卷布轴用于拉在布的头端,其两头带叉,在织布时将腰带的两头各捆挂于叉口上。腰带挂在卷布轴两端,中间绑在织工腰上,作用是通过织工的腰力将经线拉直,便于织锦操作。该腰带中间宽约4厘米,长约织工腰围的1/2,两头缝上坚实的绳线,挂捆于卷布轴的叉口上。竹筒涨口器长约60厘米,筒径约5厘米,头端呈斜坡状,主要用于地综、花综开口操作(具体操作见后文)。

2 竹笼织机织造特点

竹笼织机织造有三大特点:织物正反面显花、通经断纬、花头异色。

竹笼织机织造最显著的特征是织物正反面显花。这一特征是通过三梭织法完成的。所谓三梭织法是指第一梭织表面花纬,第二梭织底面花纬,第三梭织平纹地纬,并且表面花纬和底面花纬的经纱开口正好相反。所以,从竹笼织机所织织物的反面来看,底面花纬所反映的纹样正好和正面看的表面花纬所反映的纹样一模一样。反之亦然,从竹笼织机所织织物反面来看,表面花纬所反映的纹样正好和正面看的底面花纬所反映的纹样一模一样。因而,竹笼织机织造的织物正反面显示“一样”的纹样,但这种“一样”并不是指纹样完全一样,而是指这种织物正面经浮点(纬浮点)所反映的纹样与织物反面纬浮点(经浮点)反映的纹样一样(见图3、图4)。

图3竹笼织机织物正面意匠图

图4竹笼织机织物反面意匠图

竹笼织机织造的高级织物特点是通经断纬织物。通经断纬亦称通经回纬,通经断纬是通经回纬的表象,通经断纬的实质是通经回纬。如果每一梭真是断纬,那么很多织物就不是“千年不坏之织品”,甚至织物在织造过程中就会纬线散落一地。说到底,通经断纬织法或通经回纬织法是一种特殊的非通梭投纬织法。它指在织物两个相邻的色块中,不同色的纬线在各自色块中运行,但运行到边缘必须回头,也就是回梭,只有回梭才能把别的色块的位置空下来,让相邻的色块中的纬线作同样的填充,这样色块与色块之间产生了间隙,形成了如同雕刻一般的效果。

竹笼织机织造的“花头异色”是指竹笼织机能做到织物的纬向同一幅宽、同一梭口、并列的单一纹样不同色;还可以做到同一幅宽内并列的纹样在下一个纬向纹样“花头”循环,与上一循环的同一纹样各不同色。这一点是现代织机不能做到的,因为现代织机只能做到同一幅宽、同一梭口、并列的单一纹样同色;而另外上下循环内同一“花头”纹样,也很难做到不同色。

3 竹笼织机的工艺操作

竹笼织机的上机准备如图1所示:纱线整经后上机,分经筒将经纱分为奇、偶上下两层经纱层;综片控制偶数根经纱层,综片被地蹑控制,踏下地蹑后偶数根经纱层被综片提升,奇、偶经纱层完成换层;编花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纹样编排在竹笼上的综绳里,并且吊起所有经纱的综绳如图2那样环绕在竹笼上;筘位于竹笼后的经面上下。织工绑上腰带,坐在底座机架的横木上,就可以开始织造了。

竹笼织机上织平纹的操作有三步:①图1中分经筒将经面分为奇、偶上下两层经面,形成自然开口(图5),在筘前将纬线投入开口并且通纬,然后用筘打紧纬线。②织工右脚踏下地蹑,通过V形摇臂架提升综片,将偶数根经纱层和奇数根经纱层互换,在综片和竹笼之间开口中插入竹筒涨口器,这样经面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交叉开口(图6),将纬线投入筘前开口并通纬,然后用筘打紧纬线。随后,织工用手抽出竹筒涨口器,右脚松开地蹑,经面恢复到自然开口状态。③重复上述两步即可在竹笼织机上完成平纹织物的织造。

图5 竹笼织机织平纹织物时的自然开口

图6 竹笼织机织平纹织物时的交叉开口

图7 竹笼织机花综开口示意

竹笼织机的显花操作有五步:

(1)织表面花纬:织工左脚踏下花蹑,吊起竹笼,使竹笼上的综绳和经纱绷直,便于编花杆进行经纱的开口操作。同时,织工从竹笼后的后综绳里拉下一根编花杆,在水平方向前后推、拉这根编花杆左右的后综绳,这样在织机经面、竹笼、综绳之间形成五个主要开口(开口Ⅰ、开口Ⅱ、开口Ⅲ、开口Ⅳ、开口Ⅴ,见图7),从开口Ⅰ中抽出这根编花杆,然后插入开口Ⅲ,向上推入竹笼上,固定编花杆,从而这根编花杆在后综绳里的开口信息被完全复制到前综绳里了,完成了循环利用开口信息的操作。然后用竹筒涨口器按压竹笼下方的经纱面,以便这五个开口特别是开口Ⅳ更加清晰,然后从筘前的开口Ⅳ部分,手工分段引入各种颜色的纬纱,用筘打紧。

(2)恢复上机准备时的状态(见图1、2):取出竹筒涨口器,放入开口Ⅱ中,通过竹筒涨口器在水平方向前后推、拉前、后综绳,松开花蹑,即恢复到上机准备时的状态。

(3)织底面花纬:具体操作与步骤(1)相同,所不同的是这次操作的编花杆所承载的开口信息与步骤(1)中操作的编花杆开口信息正好相反。

(4)恢复上机准备时的状态:重复第(3)步操作即可。

(5)织平纹地纬。

显花操作后面按上面五步循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织平纹地纬时,自然开口织平纹和交叉开口织平纹在前后循环操作中要交替使用。

竹笼织机的工艺操作中最为巧妙的是显花操作中五个开口的形成,以及编花杆承载信息的循环利用。竹笼织机是如何做到的呢?主要由于其环状综绳和竹笼决定的。在推、拉编花杆作用下的综绳、线圈可以在经纱上前后运动,这样就形成了五个主要开口。开口Ⅰ、开口Ⅲ所反映开口信息是一样的,所以从开口Ⅰ中抽出的编花杆放入到开口Ⅲ就可以复制这根编花杆所承载的开口信息了,这样就可以完成循环利用开口信息了。此外,环状综绳和竹笼结构决定了开口Ⅳ和开口Ⅴ提升纱线的相反,即开口Ⅳ中提升的经纱在开口Ⅴ没有被提升,而开口Ⅳ中没有被提升的经纱却在开口Ⅴ中被提升。

4 结语

结构决定功能在竹笼织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竹笼织机的竹笼、环状综绳、编花杆等机构决定了竹笼织机循环利用花综开口信息的特点,成为研究束综提花织机起源的一个近代民俗学版本。竹笼织机上织平纹的三步法和显花操作中的五步法,大大简化了原始腰机上的提花操作,不愧为广西壮族纺织技术史乃至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史上的伟大发明。

[1] 赵承泽. 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96-401.

[2] 陈维稷.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227-228.

[3] 钱小萍.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M].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126-128.

[4] 覃尚文,陈国清. 壮族科学技术史[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0-142.

[5] 赵丰. 中国丝绸艺术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3.

[6] 何堂坤,赵丰. 纺织与矿冶志[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86-88.

[7] 刘红晓,谭立平. 传统壮锦织机结构研究——以宾阳竹笼机为例[J]. 安徽农业科技,2011,(8):4875-4877.

Further Study on Zhuang Brocade Loom in GuangXi Province

LI Qiang1, LI Bin2, LI Jian-qiang1

(1 School of Textiles,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0, China; 2 School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Zhuang brocade loom is a great invention in history of textile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of national minorities in China, but the expositions in foreign and domestic relative literatures are not detailed.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on Zhuang brocade loom in the National Museum in Guangxi and our reading about relative literatures, the structure, weaving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onal process was introduced in order to fill the losing parts of the chain logistic link.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Zhuang Brocade Loom; Weaving

TS959.2

A

1009-5160(2012)03-0001-04

李强(1980-),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纺织工程.

201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资助项目(中纺协函[2011]74号).

猜你喜欢

竹笼经纱织机
宽幅家纺面料中缝疵点的解决措施
神机妙算 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基于激光三角法测量经纱管振程的研究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趣味小乐园
提高小样整经机效率的一项改造
由甲纺机:两款织机高速高效稳定节能
古织机与丝绸文化
用心编织的爱
玻纤织机光电感应经停装置的研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