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致伤患者对狂犬病预防知识的认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情况

2012-10-13郭凤芝施达宋燕敏李俊丽胡香萍

军事护理 2012年6期
关键词:狂犬狂犬病伤口

郭凤芝,施达,宋燕敏,李俊丽,胡香萍

(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防所,浙江 金华 321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越来越喜欢饲养宠物,被动物咬伤或抓伤的人数不断增加[1]。2011年1-6月在我中心门诊就诊的动物致伤患者人数达3501例,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1576例。我市1-6月死于狂犬病患者4例,从病例调查证实,均在动物致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且都发生在农村,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动物致伤后存在高危险的认识不足。2011年7月我们对就诊的240例动物致伤患者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其动物致伤后对狂犬病预防知识的认知及健康知识需求情况,以期为相关部门及医护人员开展有针对性地狂犬病的防治宣传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7月初次来浙江省金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240例动物致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0例,女120例;年龄14~72岁,平均(33.12±12.17)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悉本研究目的,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经本科室犬伤门诊专家审定,调查表由5部分组成:(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身份(患者还是家属)、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2)接受健康教育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有”或“无”,如有请填写信息来源;(3)动物致伤基本情况:本次受伤情况,主要包括致伤动物类型、动物有无接受过免疫、受伤时间、就诊时间、伤口部位、致伤分级(致伤分级由护士填写)、伤后有无进行伤口处理,如有,是如何进行处理的;(4)狂犬病知识知晓情况:包括狂犬病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被宠物轻微抓伤也需要接种疫苗、伤口及时用肥皂水和清水交替彻底冲洗15min、伤口冲洗后使用2%聚维酮碘和75%乙醇消毒、只要未伤及大血管伤口原则不缝合和包扎、狂犬疫苗接种程序、再次致伤后的处置等7个方面内容。被调查者根据内容逐项选择“了解”或“不了解”;(5)注射疫苗后的健康知识需求:包括狂犬疫苗对身体有无不良作用、注射狂犬疫苗期间饮食禁忌有哪些、超过24h接种疫苗是否有效果、检测抗体结果如果阴性该如何处理、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再次致伤该如何处理、备注等。此处被调查者可选择多项或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需要了解的内容。

1.2.2 调查方法 问卷由门诊护士在患者就诊后进行,先解释问卷中各项填写要求,让患者或家属理解后再逐一填写,13岁以下儿童及年老、文盲或视力不佳而又无家属陪同者由护士代为填写。填写完毕当场收回问卷调查表,致伤分级由门诊护士按卫生部下发的《狂犬病防治手册》执行。根据致伤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狂犬病致伤分为以下三度,Ⅰ度致伤为接触、喂养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Ⅱ度致伤为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Ⅲ度致伤为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破损的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动物体液污染[2]。根据被调查者问卷调查回答情况当时就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城乡动物致伤患者对狂犬致伤后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和动物致伤后对健康知识需求情况。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120例,占50.00%;女120例,占50.00%。年龄14~72岁,平均(33.12±12.17)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3例,占38.75%;中专及高中74例,占30.83%;初中56例,占23.33%;小学8例,占3.33%;文盲9例,占3.75%。城市居民156例,占65.00%;农村居民84例,占35.00%。

2.2 接受健康教育情况 被调查者在动物致伤前后获得过相关信息的有106例,占44.17%。他们分别是通过亲朋好友或同事那里、健康宣传手册、社区宣传栏或电视节目等获得相关信息,也有部分患者是在动物伤致伤后主动上网搜集或电话咨询获得相关信息。

2.3 动物致伤基本情况 被犬伤者183例,占76.25%;被猫伤者37例,占15.42%;被鼠伤者14例,占5.83%;被其他动物致伤者6例,占2.50%。致伤部位:上肢受伤142例,占59.17%;下肢受伤70例,占29.17%;头面部及躯干等部位受伤28例,占11.66%。致伤程度:Ⅰ度致伤2例,占0.83%;Ⅱ度致伤103例,占42.92%;Ⅲ度致伤135例,占56.25%。被动物致伤后进行了伤口处理并完全正确者26例,占10.83%(其中城市动物致伤患者21例,占80.77%;农村动物致伤患者5例,占19.23%);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伤口但未消毒者31例,占12.92%(其中城市动物致伤患者19例,占61.29%;农村动物致伤患者12例,占38.71%);伤口进行了消毒但未冲洗者38例,占15.83%(其中城市动物致伤患者25例,占65.79%;农村动物致伤患者13例,占34.21%);伤口用创口贴进行包扎者8例,占3.33%(其中城市动物致伤患者7例,占87.50%;农村动物致伤患者1例,占12.50%)。

2.4 城乡动物致伤患者狂犬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 240例被调查者中,知晓“狂犬病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者214例,占89.17%。对于“再次致伤后的处置”知晓者仅62例,占25.83%。具体情况见表1。

2.5 城乡动物致伤患者对狂犬病相关健康知识需求情况 城乡动物致伤患者对犬伤致伤后的健康知识需求有所不同,城市动物致伤患者较关注注射疫苗期间饮食禁忌有哪些者占82.05%,农村动物致伤患者更关注注射疫苗后对身体有无不良反应者占78.57%。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俗称恐水症、疯狗病,就目前而言是可防不可治的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WHO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数约5.5万人,主要在亚洲和 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大部分在农村(84%)[2]。

表1 城乡动物致伤患者狂犬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n(%)]

表2 城乡动物致伤患者对狂犬病相关知识需求情况

3.1 及时规范的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 通过对240例动物致伤患者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能认识到被狗、猫或鼠咬伤、抓伤出血可感染狂犬病毒,但对轻微的无出血抓痕预防意识不强,存在较大的侥幸心理。大多数人知道致伤后要冲洗伤口,但对具体的冲洗时间并不了解,尤其是动物致伤后伤口疼痛、冬天天气冷时,较难坚持冲洗15min,也有一部分Ⅲ度致伤患者担心长时间冲洗伤口会造成伤口感染。因此,相关部门及护理人员宣传时不仅要告知伤口至少需冲洗15min,而且应该充分说明冲洗15min以上的重要性。此外,要改善犬伤门诊的就医条件,如配备热水器(供冬天清洗伤口用)、添置空调等,使每位就诊的致伤患者能够做到规范地伤口处理,这是预防狂犬病非常关键的一步。“冲洗后用2%聚维酮碘和75%乙醇消毒伤口”的知晓率为67.50%,相对偏低。在门诊诊治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现患者在就诊前处理伤口方面存在不少的误区,如有的农村患者会用甲紫溶液或汞溴红溶液涂擦伤口,这可能和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家里一般不会配备消毒物品有关;有的在伤后会用白酒冲洗伤口、草药敷伤口等土方法;有的家属在情急之下会用嘴巴吸患者的伤口,这种行为是绝对禁止的,如果家属口腔或嘴唇有破损,也就有感染狂犬病毒的危险。“只要未伤及大血管伤口原则不缝合和包扎”的知晓率仅为49.17%,这可能与传统观念有关,绝大多数人认为有伤口就应该包扎或缝合,伤口裸露在外面易引起感染。城市居民家里一般有备用药,所以就诊时用创口贴包扎伤口的患者相对较多。对于患者的顾虑,医护人员应该理解,我们应该向患者或家属耐心讲解不包扎、不缝合或延期缝合的理由,如不包扎、不缝合是为了便于残留的污血自行引流顺畅,伤口缝合有可能将病毒引入伤口深部,导致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风险增大。如果伤口必须包扎缝合(如侵入大血管)则应保证伤口彻底清洗消毒,并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使用足量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浸润注射2h后进行。“狂犬疫苗接种程序”的知晓率为59.17%,这可能与城市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信息来源相对较广有关。很多患者来就诊时以为注射1针狂犬疫苗就可以预防狂犬病了,就诊后发现要注射5针狂犬疫苗,且每针间隔的时间不同(第0、3、7、14、28天各1针疫苗),有的患者就会有消极情绪,认为太麻烦,特别是农村路途较远的患者。因此,在每个乡镇卫生院应该配备规范的犬伤门诊,这样便于当地患者就诊,节约了患者就医成本,提高狂犬疫苗接种率,也就是降低了狂犬病发生的风险。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启用4针注射法(即2-1-1方案,0、7、21d,首剂加倍),这种注射方法可减少患者2次就诊,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可提高患者按时接种疫苗的依从性,这种注射方法值得推广。对于“再次致伤后的处置”,城乡动物致伤患者的知晓率均很低,仅为29.49%和19.05%,这可能和我们调查的对象均为首次动物致伤患者有关,也说明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不够。

3.2 门诊应根据不同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在狂犬病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中,患者就狂犬致伤后的健康知识有较多的需求,如是不是注射疫苗后就不会得狂犬病;狂犬疫苗对身体有无不良反应;注射疫苗期间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超过24h再接种狂犬疫苗还有没有效果;全程注射结束后如果抗体检测阴性该怎么办;如果再被动物咬伤或抓伤该如何处理等。城市动物致伤患者较关注注射疫苗期间饮食禁忌有哪些者占82.05%,农村动物致伤患者更关注注射疫苗后对身体有无不良反应者占78.57%。我们应针对不同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坚持口头教育与文字教育相结合,如每位患者就诊时医护人员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如何进行正确的人用狂犬疫苗预防接种及注射疫苗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并对每位门诊患者随狂犬病预防接种单附健康教育处方,这样有利于强化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对患者所关心的具体问题给予耐心解答,提供一对一为主教育方式,不仅有针对性,体现教育个体化而且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知识需求[3],让患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积极配合治疗。有研究[4]表明,健康教育处方与口头强化教育相结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口头健康指导的效果。

3.3 加强社会宣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动物致伤患者对狂犬病是一种高致死性疾病知晓率达89.17%,这对于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的推广普及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因势利导,深入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5],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栏、24h咨询电话、患者就诊时的健康宣教等形式增强人民群众的防治意识,并与公安、城管、畜牧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齐抓共管,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建立狂犬病防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宿主动物的“管、免、灭”,大力开展除“四害”爱国卫生运动[6],规范宠物诊所。调查中也发现城市宠物犬的疫苗接种率相对较高,但农村家犬基本未进行疫苗接种,对犬的预防接种城市居民意识较农村居民强,但仍很多居民不知道宠物预防接种去处。因此,应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座、张帖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加大兽用狂犬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力度。对养犬、猫的市民以及畜牧、动物园、相关医务人员等高危暴露人群,应推行暴露前免疫接种,即按0,7,21(或28)天各注射狂犬疫苗1剂,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3~5年加强1针,这样可减少风险,减少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以切实降低狂犬病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顾美华.动物致伤患者伤口处理及免疫注射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10,14(11):35-36.

[2]肖东楼,唐青,王显军,等.狂犬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9.

[3]吴冰冰,张敏.门诊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2):1557-1559.

[4]苗卉,郑建中,翟真,等.狂犬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0):158-159.

[5]卢艳萍,廖金秀,石茜.韶关市居民预防狂犬病KAP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650-1561,1653.

[6]成国辉,李述成,刘兴旺,等.某区2008年至2009年狂犬病暴露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7):79-81.

猜你喜欢

狂犬狂犬病伤口
有效预防狂犬病,正确接种狂犬疫苗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狂犬疫苗“一针难求”暴露狂犬病防治短板
打败狂犬病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被宠物狗、猫所伤该怎么办
武汉科前发布HB2000伪狂犬疫苗
伤口“小管家”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