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需求状态的农民信息不对称分析

2012-10-10王栓军孙贵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农民生产信息

王栓军,孙贵珍

(1.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到发展型社会,即从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转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到发展型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经济总量、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全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等矛盾[1],突显“生存性”压力减弱,“发展性”压力增加,表明“发展性”压力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

信息时代,信息是巨大财富和重要资源。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对称[2],使双方处于不平等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使原本就存在的中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除收入差距外,更表现为信息差距的加深,使广大农民难以分享信息化的文明成果,产生农民信息不对称。胡鞍钢认为,国内的“数字鸿沟”首先是国内各地区的差距,其次是国内城乡之间的差距,农民成为网络革命中的“数字贫困”人群,新的“数字鸿沟”将扩大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差距。这反映了城乡居民获得信息公共服务机会的严重不平等性,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收入的增加[3]。因此,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缩小城乡差距,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一、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

“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制约中国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长期得不到解决表明了“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了矛盾。在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农村信息化成本高,普及率低,使“三农”问题原本表现的旧“三弱”——农村是经济薄弱地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贫困、弱势群体,转变为新“三弱”——农村是“信息边缘化”地区,农业是信息化弱质产业,农民是信息化弱势群体,这成为信息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瓶颈。“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因此,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切入点和新思路。

(二)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结构调整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E.Shannon)认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4]。信息的作用是“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问题往往归结为不确定性决策问题,只要存在不确定性,人们的经济活动就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信息的应用和处理方式。因此,获取和合理运用更多高质量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规避风险,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5]在现代生产中,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决策者,信息既是重要的资源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民必须根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和所拥有的资源对是否生产、生产什么以及怎样生产作出决策,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以适应和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要把信息这一新的渗透性生产要素同其他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信息生产力,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

(三)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民生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6]。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改善农村民生成为中国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7]。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内容之一。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确定性和效益性。此外,通过涉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减少农民信息不对称,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强其劳动技能,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让民众生活得更舒适更有尊严感,而且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的话语权,保证农民享有信息平等权和同等的发展机会,公平地分享各种信息资源等现代文明成果,有效地改善农村民生。

(四)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民信息不对称的有效解决,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持续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可以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及村民自治程度,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于信息需求状态的农民信息不对称因素分析

造成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涉及个体、社会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通过信息需求得以体现。

(一)农民的信息需求状态

信息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所具有的利用信息和向他人传递信息的需求。用户的客观信息需求受时空限制表现出不同状态。科亨(Kochen)将用户信息需求状态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信息需求的客观状态—认识状态—表达状态(如图1所示)。[8]客观信息需求完全由用户的生存、职业活动、发展需要等客观条件决定。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由于主观因素和意识作用,用户对客观信息需求的认识并不一定是全面的、准确的,甚至全然没有认识或产生错误认识。无论何种认识,都是对信息需求的主观认识状态。通过实践活动,用户认识到的信息需求将得以表达,成为信息需求的表达状态。

图1 用户信息需求状态

农民的信息需求是农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客观需求。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民对信息需求并不一定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表达,那些未被准确认识和表达的信息需求处于潜在状态,随着农民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的改善逐渐向现实状态转化,通过表达,产生一系列相应的信息活动,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要。农民信息需求由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到表达状态的过程,就是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信息需求的过程。由于农民自身的差异性,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农民会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状态,表现出不同的信息需求程度、不同的信息拥有程度和满足程度及不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二)影响农民客观信息需求的因素

农民客观信息需求状态主要由个体因素,即农民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基本需求决定,并受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的种类和规模、职责和作用、所受的教育和知识水平以及个人的信息素质、兴趣爱好和特点等,是影响农民信息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种类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对信息的需求就不同;农民在生产中的职责和作用不同,所需信息的范围、内容、数量也就不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及知识水平不同,所需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亦不相同;农民的信息素质不同,信息意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不同;农民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是农民的个体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农民的认知结构,影响其接收信息的能力。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产技术、产业结构等,是决定农民信息需求的外部环境因素,反映了农民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高级化。

(3)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因素,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农民信息需求的范围、内容、形式及途径。

这三类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农民的客观信息需求。个体因素是内因,是影响农民信息需求的根本原因,是农民信息需求变化的根据;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外因,是农民信息需求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影响农民信息需求认识和表达的因素

影响农民客观信息需求的因素同样影响着其对客观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然而,农民的认知、实践及涉农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等因素则更直接地影响着农民客观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

(1)农民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信息意识是指信息用户对信息的自觉心理反映,并能够指导其信息行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用户信息心理和信息行为的相互联系,可以用图2直观地表示。当用户受到刺激时,就会产生相应的信息需求。受刺激强度、用户信息意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差异的影响,信息需求将处于不同的状态。

图2 用户的信息心理-行为

农民的信息意识是农民对所需信息作出的自觉能动反应,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对信息价值及其重要性、自身所需信息以及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应。它是信息认识和表达的基础。

认知能力是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农民对信息需求产生的合理认知是准确表达信息需求和从事信息活动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决定了农民对信息的认知程度和潜在信息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程度。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信息的可辨认性、可开发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特点决定了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是认识和表达客观信息需求的内在要求。网络环境下,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认识到信息的价值,难以对所需信息作出正确的鉴别、分析和处理。

(2)农民的信息实践。信息实践是认识和表达信息的基础,包括信息交流、传播、索取和利用等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农民通过信息实践不断强化信息意识,增强信息能力,深化对信息需求的认知,满足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新的信息实践,满足新的信息需求……使信息认识和表达不断优化。

(3)涉农信息组织与服务因素。信息组织也称信息整序,即信息的有序化与优质化,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排序,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使信息集合达到科学组合,实现有效流通,促进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9]。涉农信息组织是围绕农民的信息需求而开展的信息选择、分析、描述、揭示、存贮等一系列信息活动,它有利于农民充分认识信息需求,按规范表达需求,是决定农民对信息认识和表达的又一重要因素。

涉农信息服务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向农民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包括向农民提供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和信息咨询、利用。网络环境下,提供涉农信息服务平台是进行主动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帮助农民认识客观需求、准确表达客观需求的重要基础。

三、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建议

基于上述对农民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分析,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应注意从下述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需求程度

农民的信息意识是农民自觉、主动地反映自己信息需求的重要前提,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主动地搜集、接收、利用和发布信息的意识。它使农民的信息认识和表达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信息意识越明确,行动目标越清楚,信息活动的动机越稳定、持久、强烈,努力的程度就越高,即信息需求程度越强烈。而加强农民信息教育是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农民信息实践,促进潜在信息需求向现实信息需求的转化

农民的信息实践是农民根据生产生活需要进行的搜集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发表信息等活动。农民的信息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加工和处理能力、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实现潜在信息需求向现实信息需求的转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是农民进行信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三)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组织涉农信息生产

涉农信息生产是指信息劳动者根据农村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借助一定的物质设备,通过对“三农”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处理,创造出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生活改善的信息产品的实践活动。涉农信息生产包括生产主体、客体、手段等实体性要素及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管理等智能性、渗透性要素。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多样性,决定了其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涉农信息生产的各个要素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出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是从信息生产源头上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条有效措施。

(四)搞好农村基层涉农信息服务,促进涉农信息有效传播

涉农信息传播是指涉农信息产品从各级信息管理中心向信息用户传递和扩散的过程,是一个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和传播效果等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进而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拥有程度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农村基层涉农信息服务是借助于一定的方式和平台直接面向广大农村信息用户提供信息的一项活动。高质量的涉农信息服务可以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进而可以提高信息拥有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而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基层涉农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

[1]迟福林.中国新阶段改革的起点与趋势[EB/OL].(2008-04-11)[2012-08-01].http://www.chinavalue.net/Blog/75061.aspx.

[2]百度百科.信息不对称[EB/OL].[2012-08-01].http://baike.baidu.com/view/41335.htm.

[3]胡鞍钢.国内的“数字鸿沟”[J].中国信息界,2004(4):17.

[4]百度百科.信息[EB/OL].[2012-08-01].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htm.

[5]王健.信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5.

[6]吴忠民.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J].北京观察,2008(2):20-23.

[7]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求是,2007(22):8-12.

[8]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01-102.

[9]百度百科.信息组织[EB/OL].[2012-08-01].http://baike.baidu.com/view/401761.htm.

猜你喜欢

农民生产信息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