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争性市场与产品质量——兼论食品安全

2012-10-09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低质量利润高质量

胡 涛

(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一、前言

我国近年来发生了多起食品甚至药品安全事件,其中有些事故(三聚氰胺奶粉)的影响十分恶劣。这些问题的出现不难理解,标准的教科书结论指出,当买卖双方对一个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时,市场可能会失灵。循此思路,不少看法集中认为事前加强监管力度,事后加大(法律以及行政)惩罚可以纠正这类市场失灵。此看法符合经济直觉,毕竟事前加强监管以及事后加大惩罚都增加了制造劣质商品的成本,成本增加必将减少相应行为。问题真的如此简单吗?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属于产品质量范畴,这是信息经济学探讨的一个经典领域。无须摘引具体文献即可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并不一定带来劣质商品,比如著名的“信号理论”和“筛选理论”指出信息优势方通过发送信号或者信息劣势方通过筛选行为等市场自身机制可以起到披露真实信息的作用。1981年Klein和Leffler发表了一篇有影响的文章《市场在确保签约行为中的作用》,文章提出企业对未来利润关心的自利动机可以促使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简言之,这些研究信息不对称下产品质量的文献都证实了,在一定条件下市场自身可以给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商品。这些结论的含义是政府的监管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下产品质量的唯一途径。

上述说明了在理论上市场存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可是现实世界中又的确反复发生产品质量问题,理论与现实的对照使我们开始反思,其中涉及的基本问题不是政府该不该管制市场,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管,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市场自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出根据什么因素区别该管和不该管的情形,以及相关结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是基于Klein-Leffer模型(1981)的拓展,重点落在考察企业生产不同质量时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一)模型假设

假设一: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环境,每个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企业可以选择生产高质量或低质量的商品,对应的可变成本分别是凸函数CH(x)、CL(x),其中x是产量,CH(x)>CL(x)。固定成本是FH、FL。成本函数是公开信息。信息不对称体现在消费者不知道企业生产的质量是高还是低。

假设二:产品的质量在使用一次后就完全被消费者识别。并且关于这个产品的质量信息马上就在市场上变为公开信息。

这两条假设取自Klein-Leffer模型(以后称KL模型),但KL模型还假设了存在某水平的质量,消费者可以完全识别,并称这种质量为最低质量。本文去除这条假设,并由此在后文中得出有关市场消失的结论。

(二)模型参与者

1.生产者。生产者的目标是谋求在给定价格下的利润最大化。在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生产者有两种策略选择。第一是诚实经营,卖给消费者的产品和事先声明的质量符合;第二是欺骗,卖给消费者的产品质量低于事先的声明。

2.消费者。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简化分析起见,假设低质量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为零,高质量商品带给消费者正的效用(扣除价格后)。消费者的策略是,使用产品后一旦发现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企业事先声明的高质量,则永不购买该企业商品。

三、模型分析

(一)悲观的均衡

完全竞争时,企业可以自由进出某行业,长期均衡的结果是市场价格与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相等。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我们来分析当质量事先不可观察时,市场的均衡将如何表现。

企业如果选择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并诚实经营,在长期均衡时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零。反之,企业采取欺骗策略,事先承诺高质量并收取高价格,事后却提供低质产品,此策略能带来正利润。原因在于,虽然该企业因为第一期的欺骗行为将永远失去今后的市场,但是它通过第一期的欺骗行为获得了正经济利润。毫无疑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质量信息不对称时,企业一定选择欺骗策略。

消费者当然能预料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一定导致企业的欺骗,市场上充斥着劣品,消费者对应的理性选择是只要在购买前不能完全确定产品的质量,那么就一定放弃购买。

企业和消费者的策略共同决定市场均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市场均衡将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当消费者事前对产品任何水平的质量都无法识别时,这个市场将消失,类同于AKerloff(1970)的结论。第二种是当消费者对某种程度的质量水平可以识别时,市场均衡使企业一定提供这种质量水平的产品,并以其生产的平均成本定价,但不会生产任何高于此质量的商品。这种情况实际上将KL模型中消费者可以识别某最低水平质量的假设内生化为模型的结论了。不管哪种情况发生,都指出尽管消费者的惩罚很严厉(发现欺骗后永不购买),但是市场也不会带来高质量的商品,Rasmusen(2001)对此现象称之为“悲观的均衡”。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各种产品质量事故也印证了悲观均衡结论。

(二)市场能否克服悲观均衡

有很多经济理论,如Spence(1973)的信号理论、Rothschild和Stiglitz(1976)筛选模型都研究了市场存在克服悲观均衡的机制,不再赘述。我们仍然以KL模型的有关分析为基础,把其分析数学形式化,并通过模型分析指出市场机制在怎样的条件下有效,怎样的条件下失效。

KL模型指出,出现悲观均衡的关键在于完全竞争导致提供高质量商品的利润为零,抹煞了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激励。要想企业提供高质量商品,市场的价格不仅要给提供高质量商品的企业提供“价格升水(price premium)”,而且这个价格升水还要达到一定的程度,保证企业欺骗得到的一次性的收益小于诚实经营所得。下面我们通过简单的模型来分析及拓展。

企业承诺生产高质量商品并诚实经营,其利润的现值(Present value)是

企业承诺生产高质量商品但提供低质品,它只能得到一期利润,折现后是

显然,当式(1)大于式(2)时,企业才会选择提供高质量商品并且诚实经营。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并不能保证式(1)一定大于式(2),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关系在怎样的条件下成立,在怎样的条件下不成立。

利润最大化时,企业无论诚实还是欺骗,都会选择其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产量水平。当企业生产高质量商品时,其利润最大化产量XH=Φ(p),其中Φ(p)=(P),(P)是生产高质商品边际成本的反函数。将产量带入(1)式得到企业生产高质量商品的利润函数∏H(P):

同理,当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时,其利润最大化产量XL=Ψ(p),其中Ψ(p)=(P),(P)是生产低质商品边际成本的反函数。将产量带入式(2)得到企业生产低质量商品并欺骗经营的利润函数∏L(P):

对式(3)和式(4)求一阶导数可知利润函数是价格的增函数,我们再采用利润函数为凹的标准假设,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图形比较直观地分析模型了。以下所有图形的横轴表示市场价格,纵轴表示企业利润。图中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利润曲线分别标示为∏H和 HL。

情形一: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固定成本高于低质量,并且可变成本曲线曲率更低时,存在图1中的P*,当市场价格大于P*时企业将生产高质量的商品。

证明:从图1可以看出,当市场价格高于P*,生产高质量的利润现值就高于生产低质量的利润现值。这里的关键是∏H和∏L两条曲线要有交点,我们已经知道两条利润曲线是凹的增函数,又由于低质量的生产固定成本低于高质量的固定成本,那么∏L在纵轴的起点更高,出现交点的充分条件就需要∏H凹的程度小于∏L曲线。通过对式(3)和式(4)的二阶导数分析可知,当生产高质量的可变成本曲率更低时,就可以满足∏H凹的程度小于∏L曲线。

了解到可变成本的曲率由可变成本函数的二阶导数决定,情形一的经济含义就很直观了。生产高质量商品的固定成本高于低质量指的是生产高质量的固定投入更大;而可变成本曲线曲率更低是指在扩大产量时其边际成本递增的速度更慢。当价格上涨时,虽然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的利润都会因之扩大,由于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增更慢,其利润增加的幅度要高于生产低质量产品,企业没有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激励。

图1

情形二: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固定成本高于低质量,并且可变成本曲线曲率更高时,企业总是选择欺骗行为,即事前承诺高质量,但是实际提供低质产品。

证明思路与情形一类似,故略。其经济含义是指当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可变成本曲线曲率更高时,那么在扩大产量时其边际成本递增的速度更快。当价格上涨时,其利润增加的幅度要低于生产低质量,企业没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激励。

图2

通过非常类似的分析以及图形,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两种情形。

情形三: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固定成本低于低质量,并且可变成本曲线曲率更高时,企业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并且利润等于零。

我们只需要将图1中两条利润曲线的名称对调即可表示出情形三刻画的情形,有一点需要注意,此时市场的均衡价格P*不再是利润曲线的交点,而是∏H与横轴的交点(参见图3)。道理在于价格低于P*时,所有企业都亏损因而退出市场,而价格高于P1,生产低质量显得更加有利可图,这说明企业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价格区间是(P*,P1)。再考虑消费者的行为,在企业成本是公开信息时,消费者知道只需出价P*就可以保证得到高质量的商品了,无需出更高的价格。

图3

情形四: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固定成本低于低质量,并且可变成本曲线曲率更低时,企业总是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

我们只需将图2中两条利润曲线的名称对调即可表示出情形四刻画的情形,为了节约篇幅,证明和图形均略。

从前面四种情形可以看出,我们通过固定成本以及可变成本这两个要素将生产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利润曲线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四种。通过分别讨论四种情况下的市场均衡,得出了竞争性的市场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商品其实与企业的成本结构紧密相关。根据讨论,我们知道仅当市场上企业提供不同质量商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如情形二所述时,市场本身才无法克服低质量的问题。换言之,只有当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固定投入大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固定投入,并且边际成本递增的速度也更快时,市场才一定出现低质量的商品。此时,市场竞争无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适当的政府质量监管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在另外三种情形下,即使市场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根据我们的分析,市场参与各方的反复博弈依然可以保障交易商品的高品质。

四、理论分析的现实意义

前面的理论分析其实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四种情形的探讨可知,卖方在产品质量信息方面的优势并不一定导致市场上劣质品泛滥,具体情况视企业生产不同质量的成本结构差异而定。根据分析,我们知道仅当企业生产高质量商品的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都明显高于生产低质品时,才需要政府监管。这说明在现实中,我们不能一遇到产品质量问题就开始对市场进行管制,毕竟很多情况下市场运行中买卖双方的多次博弈可以解决问题(比如情形一、三、四条件下的市场可以靠自身运行解决质量低下问题),加入政府管制可能反而束缚了市场纠错力量,其结果不一定更好(即政府失灵)。其次,本文的结论指出当一个产业的成本结构与情形二吻合时,为保障产品质量就需要加入政府监管行为。本文认为,食品行业生产的成本情况和情形二很接近,由本文的理论分析我们强烈支持对食品行业加强监管。因为从固定投入而言,为保证食品的安全,应该先对食品添加剂做反复的试验以确保对人体无害后方可上市,生产的设备应符合安全标准,生产场所的选择应能保证卫生干净等,而作坊低品质食品可以完全忽略这些因素。这说明生产高品质的食品所需的上市前一次性投入以及生产设备投入要明显大于低质品,也即生产高品质食品的固定投入更高。高品质食品在生产环节中仍然需要随时检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经常性地对生产场所消毒等,而低品质食品的生产厂商往往省略相应环节,这说明了高品质食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也大于低品质食品生产者。综上,可知食品行业的生产与前文中情形二非常符合,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市场容易产生劣品充斥现象,政府的监管显得很有必要。

[1]Akerlof.G.The Market for Lem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mocs,1970,(8).

[2]B.,Klein and K.Leffler.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

[3]E.Rasmusen and T.Perri. Can High Prices Ensure Product Quality When Buyers do not Know the Seller’s Cost[J].Economic Inquiry,October 2001,(10).

[4]M.Rothschild and J.Stiglitz.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s:An Essay i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November 1976.

[5]M.Spence.Job Market Signaling[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

[6]倪学志.食品质量安全差别问题思考[J].理论探索,2010,(5).

猜你喜欢

低质量利润高质量
雷人画语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The top 5 highest paid footballers in the world
利润1万多元/亩,养到就是赚到,今年你成功养虾了吗?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是真的吗?(一)
观念新 利润丰
阈值随机共振及其在低质量浓度气体检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