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野生桑黄的生长特征与初步鉴定结果

2012-09-19蔡为明金群力郑社会王建功宋婷婷余建妹

食药用菌 2012年4期
关键词:桑黄孔菌桑树

蔡为明 金群力 郑社会 王建功 宋婷婷 余建妹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 310021;2.淳安县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淳安 311700;3.千岛湖桑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浙江 淳安 311700)

桑黄,又称为桑臣、桑耳、胡孙眼和桑黄菇,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在2 000多年前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药用功效:“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据现代医学研究资料,桑黄是迄今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效果排在第一位的药用菌,是国际医药与保健品行业生产抗癌产品原料[1]。

桑黄隶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层孔菌属,是一种大型珍稀药用真菌[2]。文献报道的“桑黄”曾先后采用 Phellinus linteus(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暴麻子,鲍姆木层孔菌)等学名[3,4]。吴声华、戴玉成等经6年研究,发现真正的桑黄是以往未曾报道的世界新种 Inonotus sanghuang(桑黄)[4,5]。

外观形态与桑黄相近的多孔菌有几十种,被广泛误认为桑黄学名的Phellinus linteus(裂蹄木层孔菌,现称Inonotus linteus)分布在热带美洲和非洲,不在东亚地区,不长桑树上。近十年来普遍当作桑黄学名的 Phellinus baumii(暴麻子,现称 Inonotus baumii)分布于东北亚,长在丁香属 (Syringa)树干,也不长在桑树上,是野生产量最多的假桑黄[4]。Phellinus vaninii(杨黄,现称 Inonotus vaninii)长在山杨 (Populus davidiana)树干上,由于其子实体腹面呈黄色酷像桑黄,野生产量高[4],并已实现人工栽培,目前在中、日、韩市场上普遍充当桑黄销售[4]。2009年有报道称,我国生长在桑树上的黄色多孔菌只有一种,即粗毛纤孔菌 (Inonotus hispidus),该种在新疆南部也被称为桑黄[6]。

2012年5月中下旬,笔者在浙江省淳安县桑区调查中陆续发现野生桑黄,采集了样本,对其生长特征、宏观与微观形态特征和化学变色反应进行了调查、观测和试验,初步鉴定为桑黄 Inonotus sanghuang。

1 子实体生长特征

桑黄子实体 (担子果)多生长在 10年以上树龄的桑树上,多着生在反复剪伐而膨大的桑枝剪口“头” 部偏下方或其下方 “颈”部 (图1)。

在适宜于子实体生长的季节,新发生的子实体呈一柠檬黄或嫩黄色原基团 (图2);多年生、木质化的子实体,可在边缘长出一圈柠檬黄或金黄色的生长层。子实体延展增大,停止生长后木质化,由此,子实体背面可见经年复一年、季复一季的反复 “生长-停顿”所留下 的 “年轮”状分层线 (图 3)。同时,新生层还可发生在子实体腹面 (子实层,图4),从而使子实体 (子实层)不断增厚。新生层停止生长后木质化,其子实体剖面可见明显的分层线,有时分层线部位夹杂着一些杂质 (新生层生长时包裹附着在子实层表面的杂质所致)。

图1 着生在桑树上的多年生桑黄

图2 新发生的桑黄子实体

图3 桑黄子实体背、腹面

图4 桑黄腹面子实层新生

2 表观、微观的特征

2.1 表观特征

子实体多年生,典型的子实体无柄,具有菌盖;菌盖扇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典型的扇形、马蹄形菌盖表面可见 “年轮”状分层和瘤状凸起,具微酸气味,干燥后木质化、坚硬。采集所得的扇形子实体标本,扇径5~10 cm,基部厚边缘薄,基部一般厚1.5~3 cm,最厚的达5 cm,边缘厚0.5~1 cm。菌盖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多年生、老熟子实体菌盖呈棕褐色,具有明显辐射状的裂纹,边缘钝;子实层 (子实体腹面)具有孔状结构、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老时变为棕褐色;菌孔椭圆形或多角形,5~8个/mm。菌肉黄色、棕色或具光泽的木色,在菌盖表面附近颜色较深。子实层为有光泽的木色至深棕色,常分为两层或多层。

2.2 微观特征

经子实体切片显微观察,属于双型菌丝系统,菌丝有隔、无锁状联合;菌肉和菌管层遇KOH颜色变深,主要由构成骨架结构的联络菌丝引起;菌肉中的生殖菌丝无色至淡褐色,有时有分枝、有隔膜,细胞壁薄,直径2~3.5 μ m;骨架菌丝黄色至黄棕色,不分枝,细胞壁厚,直径3~5 μ m;菌髓的生殖菌丝无色,有时有分枝,细胞壁薄,直径1.5~2.0 μ m。菌髓的骨架菌丝黄色至黄棕色,不分枝,细胞壁厚,直径2.0~2.5 μ m。子实层刚毛一端膨大或呈锥形,28.5~43.25×9.0~15.75(μ m),呈褐色或深褐色。担孢子宽椭圆形,淡黄色,或褐黄色,或褐色,表面平滑,壁厚或稍厚,长 (L)为 4.2±0.4 μ m,宽 (W)为 3.5 ±0.4 μ m,长宽比 (Q)为1.20(n=20)。

2.3 遇KOH变色反应

边缘幼嫩菌体遇KOH溶液后,颜色从柠檬黄或金黄色变成暗红色;菌肉和子实层遇KOH溶液后,颜色变深。

3 初步鉴定结果

上述观测获得的子实体生长特征和微、表观特征与吴声华、戴玉成等报道的正宗桑黄的相关特征基本一致,初步鉴定为桑黄Inonotus sanghuang。其中子实体边缘反复延展生长和腹面子实层反复加厚生长,及其形成的子实体表面 “年轮”状分层和子实体剖面分层线在文献报道中未述及。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及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等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1]刘红锦,蒋 宁,张苏珍,等.桑黄人工培育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9):166-170.

[2]刘 波.中国药用真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71-73.

[3]汪雯翰,王钦博,张劲松,等.鲍姆木层孔菌 (桑黄)脂溶性提取物对PC12神经元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 [J].菌物学报,2011,30(5):760-766.

[4]吴声华.珍贵药用菌“桑黄”物种正名 [J].食药用菌,2012,20(3):177-179.

[5]Sheng-Hua WU,Yu-Cheng DAI,Tsutomu HATTORI,et al.Species clarification for the medicinally valuable‘sanghuang'mushroom[J].Botanical Studies,2012,53:135-149.

[6]崔宝凯,戴玉成,杨 宏.药用真菌粗毛纤孔菌概述 [J].中国食用菌,2009,28(4):6-7.

猜你喜欢

桑黄孔菌桑树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马桑树儿搭灯台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桑黄——古老中药放新彩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奶奶家的桑树
桑黄纤孔菌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
哭泣的桑树
桑黄液体发酵茶饮料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