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乳菇菌丝体纯培养特性研究*

2012-09-19薛振文应国华吕明亮李伶俐高凤娟叶和军

食药用菌 2012年4期
关键词:菌丝体氮源生长量

薛振文 应国华 吕明亮 李伶俐 张 坤 高凤娟 叶和军

(1.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2.兴和县农业局,内蒙古 兴和 013650;3.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4.丽水白云生态林场,浙江 丽水 323000)

松乳菇 [Lactarius deliciosus(L.ex.Fr.)Gray]是一种外生菌根食用菌,又名美味松乳菇,俗称乌松菌、松菌、茶花菌、雁来菌、寒菌,属红菇科,乳菇属。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浙江西南部山区有大量分布,繁殖季节为春秋两季,当地农民有采食并上市场交易的习惯。松乳菇目前尚不能进行人工栽培,市场供应全依赖于野生采集,由于过度采摘,产地自然资源破坏严重,产量逐渐减少。

项目组在成功实现褐环粘盖牛肝菌人工栽培的基础上,利用菌根学原理进一步研究松乳菇的人工栽培技术。现将松乳菇菌丝体部分研究工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菌种为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在丽水采集、分离、保藏,编号L4,经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分子鉴定为松乳菇。

1.2 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为:马铃薯20%、麸皮1%、葡萄糖2%、蛋白胨0.3%、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维生素B10.001%、琼脂2.1%、水1 L、pH自然。

碳源基础培养基:基础配方为马铃薯 10%、蛋白胨0.3%、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维生素B10.001%、琼脂2.1%、水1 L,pH自然;分别加葡萄糖、白糖、红糖、D-果糖作为处理组;以不加碳源的培养基为对照。

氮源基础培养基:基础配方为马铃薯20%、葡萄糖2%、磷酸二氢钾0.15%、硫酸镁0.05%、维生素B10.001%、琼脂2.1%、水1 L、pH自然;分别加氯化铵、酒石酸胺、蛋白胨、酵母浸膏粉、乙二胺四乙酸、牛肉浸膏、豆胨、硝酸钠、叶酸、烟酸、盐酸硫胺、L-谷氨酸作为处理组;以不加氮源的培养基为对照。

1.3 pH值梯度试验 设4、6、8、10四个pH梯度,采用母种培养基配方,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培养基pH。

1.4 不同培养温度梯度试验 采用母种培养基配方,设15℃、22℃、27℃、32℃四个梯度为培养温度。

1.5 试验方法 采用半固体平板培养法:按照无菌操作要求,挑取活化的菌种块约0.5 cm2接种于固体平板中央,封口标记,每处理设5个重复。温度梯度试验组培养皿置于各温度培养箱中避光静置培养,其余均置于2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接种后第7天和第19天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观察生长情况并予以记录。采用DPS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碳源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1)菌丝日均生长量。从表1可以看出,相比不加碳源培养基 (CK),加碳源培养基对松乳菇菌丝生长效应明显,其中以葡萄糖为碳源的菌丝日均生长量较大,为4.406 mm,与其他碳源培养基有极显著差异;其次是以白糖为碳源,日均生长量为4.052 mm;以D-果糖和红糖为碳源的生长效应无显著差异,菌丝日均生长量较少,分别为3.683 mm和3.608 mm。表明不同碳源对松乳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2)菌落形态特征。以菌丝浓密、菌皮厚、有气生菌丝、菌落颜色呈淡黄色或白色为长势良好。从表1可见,松乳菇以葡萄糖和D-果糖为碳源的菌丝长势较好,表现为菌落凹凸不平,呈橙黄色,菌皮较厚,菌丝浓密。其次为白糖和红糖,表现为菌落较平整,菌皮较薄,菌丝较密,无气生菌丝,菌丝中间橙黄色前端白色。在不加碳源的培养基上长势差,菌丝稀淡,菌皮薄,紧贴培养基生长,无气生菌丝,菌落平整,呈白色。

综合分析松乳菇菌丝体的单因子碳源试验结果,以葡萄糖为最佳。

2.2 不同氮源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1)菌丝体日均生长量。从表2看,氮源为氯化铵和叶酸的菌丝日均生长量较大,分别为4.458 mm和4.450 mm;其次为盐酸硫胺、酒石酸胺、L-谷氨酸、硝酸钠,日均生长量分别为4.083 mm、3.95 mm、3.875 mm、3.65 mm、3.442 mm。相比空白对照,蛋白胨对菌丝生长的效应较小,烟酸、酵母浸膏粉、豆胨、乙二胺四乙酸、牛肉浸膏无效应或是负效应。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氯化铵、叶酸与其他氮源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他各氮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氮源对松乳菇菌丝体生长有显著的影响。

(2)菌落形态特征。从表2看出,以氯化铵、叶酸、盐酸硫胺和蛋白胨为氮源的处理,菌丝生长情况好,表现为菌落凹凸不平,颜色呈淡黄色,菌皮较厚,菌丝较密,前端或中间菌丝气生。以酒石酸胺、L-谷氨酸、硝酸钠为氮源,菌丝体生长情况较好:菌落凹凸不平,菌皮较薄,菌丝较淡,前端菌丝气生或无气生。以烟酸、酵母浸膏粉和豆胨为氮源的菌落生长情况较差:菌落平整,菌皮薄,菌丝淡,无气生菌丝,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区别。松乳菇菌丝块在以乙二胺四乙酸和牛肉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不萌发。

表1 不同碳源的松乳菇菌丝体日均生长量及菌丝生长情况

表2 不同氮源的松乳菇菌丝体日均生长量及菌丝生长情况

表3 不同培养温度下松乳菇菌丝体日均生长量及菌丝生长情况

表4 培养基不同pH值条件下松乳菇菌丝体日均生长量及菌丝生长情况

综合分析松乳菇菌丝体的单因子氮源试验结果,以氯化铵和叶酸为佳。

2.3 不同培养温度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1)菌丝体日均生长量。表3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在27 ℃时,菌丝日均生长量较大,为4.025 mm;其次为32℃和22℃,日均生长量分别为3.96 mm、3.675 mm;在15℃时,菌丝生长较慢,日均生长量仅为1.225 mm。

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培养温度27℃与其他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2℃、27℃、32℃处理与15℃处理之间,有极显著差异。

(2)菌落形态特征。从表3看,在不同培养温度下,菌落形态和颜色无明显区别,生长较好,表现为菌丝浓密,菌落凹凸不平,菌皮较厚,有气生菌丝。

综合分析松乳菇菌丝体在22~32℃培养温度下都能较好生长,以27℃为适。

2.4 培养基不同pH值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1)菌丝体日均生长量。从表4可见,pH值为6时,菌丝体日均生长量最大,为 4.278 mm;其次是 pH值为 8、10、4,日均生长量分别为3.331 mm、3.167 mm、2.889 mm。

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pH值为6处理与其他处理有极显著差异,其他各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培养基的酸碱度也是影响松乳菇菌丝体生长的重要因子,其最适pH值为6。

(2)菌落形态特征。从表4看,pH为4的培养基加琼脂不能凝固,pH为10时培养基颜色呈红褐色,其他各处理均属正常。菌落颜色,pH为6时呈淡黄色,菌丝较强壮;pH为8、10、4时呈橙黄色和橙红色,菌丝较弱,有衰老现象。从菌落形态看,pH为4和10时,无明显气生菌丝,表明在过酸或过碱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差。pH为6和8的处理,菌丝浓密,菌落凹凸不平,菌皮较厚,有气生菌丝,表明接近中性培养基适于菌丝体生长。

3 结果与讨论

根据本试验结果,松乳菇L4菌株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氯化铵和叶酸,最适培养温度为27℃,最适pH值为6。与以往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1~4]有所差异,原因可能是与菌株个体差异和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关。在试验过程中,保证接种菌龄一致性、接种菌块大小一致性和接种部位的确定性,也许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是在单因子条件下测试的碳、氮营养,而多因子的交互效应尚待研究。

[1]李 磊,罗桂祥,陈明辉,等.松乳菇液体培养基的选择及高生物量的获得的研究 [J].中国酿造,2011(3):77-81.

[2]李 静,马 媛,徐彦军,等.不同碳源对紫铜色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 [J].中国食用菌,2011,30(1):33-35.

[3]廖晓初,李 勇,袁 玲,等.氮源对松乳菇生长及氮吸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28(3):386-392.

[4]林亲雄,陈京元.碳源和氮源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J].食用菌学报,2002,9(1):44-46.

[5]李文艺,刘建成.不同培养基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J].食用菌,2004,(04):10-11.

[6]周国英,李倩茹,刘君昂.松乳菇菌丝深层培养营养因子及发酵条件研究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2):246-249.

猜你喜欢

菌丝体氮源生长量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分析
北大河林业局森林生长量、枯损量调查与分析
宜春区域南方红豆杉生境及其生长量分析
葡萄糖酸钠发酵废弃菌丝体提取壳聚糖的研究
无机氮源对红曲霉调控初探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冬虫夏草发酵液和菌丝体中主要核苷类成分分析
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氮源优化研究
拟黄薄孔菌菌丝体的固体培养条件及CAT和SOD活力动态研究
响应面分析法和氮源改进优化L-赖氨酸发酵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