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疹中医外治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2012-09-06娄方璐刁庆春史丙俊钱思宇

陕西中医 2012年1期
关键词:外治剂型外用

娄方璐 刁庆春 刘 毅 史丙俊 李 敏 钱思宇 张 钟

重庆市中医院皮肤科 (重庆 400011)

湿疹(eczema)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在急性阶段以丘疱疹为主,在慢性阶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藓样变为主的瘙痒性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过敏素质,外在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精神因素均可能和本病的发生有关[1]。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总由禀赋不足,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本病具有发病率高,对患者影响大,临床上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特征。英国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湿疹占就诊患者的19%,新加坡国家医疗中心则报道湿疹病例达到了该中心病例的34%[2]。国内湿疹发病率非常高,占皮肤科门诊病例的15%~30%。

中药外用是治疗湿疹的常法,即根据皮损的性质、发病部位和季节因素等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用药或湿敷或清洗或涂擦或薰洗或浸泡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祛除病邪促进皮损痊愈[3]。

在湿疹外治上,传统中医具有剂型丰富,使用灵活,安全可靠等优势,但每个医家均有自己治疗方法,创制方剂和方法众多。临床应用中药外治湿疹的报道颇多,但如何选择药物(处方)、药物剂量、药物浓度、剂型及药物的透皮吸收研究还需进一步努力[4]。

古今医家为提高湿疹疗效做了诸多探索,本文通过对所收集的湿疹外用方用药规律的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1 处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中医方剂大辞典》(该辞典共收藏上自秦汉,下迄1986年底1800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所收藏的245首湿疹外用方;1987年~2009年底维普医药信息咨询系统中湿疹中医外治处方593首,二者合计共838首。

2 处方选择 处方主治明确提出治疗湿疹;或采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收集整理总结出的古今湿疹命名规范,凡符合以下病名者: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粟疮、奶癣、胎疮、肾囊风、顽湿疡、绣球风、胞漏疮、胎敛疮、湿饮疮、干敛疮、湿癣、干癣、旋耳疮、面游风、乳头风、四弯风、掌部湿疹、湿臁疮、肛门圈癣、脐疮、瘑疮纳入。

3 药物性味归经、毒性判断及功效分类标准 药物性味归经、毒性的判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为标准;若药典未收载,则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中药大辞典》为参考。而对药物的功效分类则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第五版为依据。

4 处方剂型及外用方法分类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制剂通则;如药典未收载则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中剂型分类。

5 结果分析 5.1 外用处方各中药频次及构成比 本次所统计的838首古今湿疹外治处方共涉及730味药物,累计用药次数5705次。所有药物据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第五版规划教材《中药学》分类排序,统计各类药物出现的频次和构成比(频比/累计用药次数),前10位依次为:

表1 湿疹外治处方用药分类

由表1可见,湿疹外治处方中以清热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解表药等功效的药物最为常用,这与湿疹的病因为风、热、湿密切相关。

5.2 清热药分类 根据各类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清热药进行具体分类,将使用频次及构成比(频比/累计用药次数),统计见表2。

表2 湿疹外治处方中清热药具体分类

从统计结果我们可看到清热燥湿药使用频率极大,远远高于其他清热类药物,可见湿疹外治中,清热燥湿治法体现湿疹一大治则,古今医家极为常用。

5.3 核心药物 通过对古今湿疹外治处方进行分析,统计每味药物使用频率,找出用药频次较高者进行分析,发现其用药倾向性,以找到核心药物,从而有利于发现其用药规律。在838首方剂中,单味药物使用频率在112次及以上者见表3(药物类别据中药学第五版教材分类排序,单味药据频次的高低依次排序)。

5.4 药物性、味、归经、毒性归类 838首方剂共使用730味药物,结合其出现的频次分别按药性、五味、归经、毒性进行统计(由于可根据药物滋味及作用等不同标准判断药味,同一药物据不同标准判断的药味可能不同,故许多药物都不止一个味,无论有几味全部纳入统计;由于归经的确定是以所治病证的病位为依据,而药物大都不止作用于一部,故有一药归几经,无论几经全部纳入),结果分别见表4、表5、表6、表7。

表3 湿疹外治处方核心药物

表4 湿疹外治处方药物药性统计

由表4可知,湿疹外治处方所用寒性药物频次明显多于温性及热性药物。

表5 湿疹外治处方药物药味统计

由表5可知,苦、辛、甘三味,在湿疹外用药中出现频次明显高于其它诸味。

表6 湿疹外治处方药物归经统计

由表6可知,湿疹外用方药主要归属于肝、胃、脾,大肠经,如按照表里两经统计,则归属于脾胃二经的药物达3866次,远多于其他表里两经。

表7 湿疹外用方药物毒性统计

由表7可知,湿疹治疗外用药物中无毒的药物远多于有毒药物。

5.5 湿疹外治处方药物剂型归类 在使用外治疗法时,外用药的剂型的选择对皮损的治疗也很重要,现将古今方药的剂型分类如下:

表8 常用剂型分类及构成

由表8可以看出,各剂型的选择频次较高的依次为:溶液(488次)、软膏(185次)、散剂(139次)。

5.6 湿疹外治处方治法统计 本研究统计的838首方大部分已注明方剂的功用,根据注明内容统计,排名前5位的统计见表9。

表9 湿疹外治处方治法统计

5.7 湿疹外治处方常用药对 通过对湿疹外治处方常用药对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方剂配伍规律,在所统计的838首方剂中按药物配对频率高低,取排名前10位的两两药对使用频次和频率(频次/方剂总数)及三味药物配对频次和频率,统计结果分别见表10、表11。

表10 湿疹外治处方2味药药对

表11 湿疹外治处方3味药药对

6 讨 论 6.1 辨证论治,立足病机 《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虽给药途径不同,但治疗机理相同,中医辨证是指导中医遣方用药的基础,同时也是外治法应用的依据,中药外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部位、治疗方法和选方用药。历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作出了丰富的阐述,总的来看,大都认为风、湿、热邪为湿疹发病主因,湿热之邪既可外感,也可内生。因此,湿疹总的治则大抵有清热利湿、健脾利湿、祛风止痒等。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看来,根据各类药物使用频率,体现了清热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解表药等功效的药物的大量使用,从外治处方治法的统计可见,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治法是所有收集处方中使用最高的治法。

清热药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成为急性湿疹外治法中最常用的药类;此外活血化瘀药,温里药等也得到大量运用,体现了湿疹外治处方辨证多样性,治疗需立足病机。

6.2 核心药物分析 从统计结果看,湿疹外治处方中单味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用药,归于清热药特别是清热燥湿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利尿通淋药、开窍药、化湿药,在清热燥湿药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苦参(390次),黄柏(389次),白鲜皮(170次),黄连(112次),这也证实湿疹病机中以湿热证常见,此外频率较高的还有冰片(137次),枯矾(124次),苍术(131次)等药物,由此可见中药在治疗上讲究配伍用药,以便更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也指导我们在遣方用药时应该以“以法统方”为原则以“君臣佐使”为手段,进行中药治疗湿疹的辨证规律研究,通过提高湿疹的中医辨证准确度提高临床疗效。

6.3 药物剂型运用规律 外用药物的起效除了用药准确外,还要求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应该根据皮肤病的皮损特点进行选择,急性、亚急性期渗液较多时,外用药多以溶液湿敷,洗剂外用;慢性湿疹,皮肤肥厚苔藓样变,则选用软膏、硬膏、乳剂、酊剂等。通过湿疹外用处方剂型统计结果可见,古今中药在剂型上丰富多彩,从溶液剂到酊剂,早在古代我们前辈中就遵循了外用药物治疗原则,同时使用最多的为是溶液剂,溶液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

通过外治处方剂型的选择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局部辨证的重要性,真正做到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6.4 药物性味归经、毒性分析 从药物的药性统计看,寒性药物使用远多于其他,体现清热治法。药味运用中苦、辛、甘是使用频率较高药物,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5],三者在湿疹外治中发挥了各自功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了“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记载,认识到脏腑病变与皮损发病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认为,湿疹病因病机较多,大抵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因此,相应的治疗原则也更强调顾护脾胃。一则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因湿而致病者需健脾利湿;二则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久阴血耗伤者需益气养血。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所用药物中以归属脾胃二经最多,达3866次,远多于其他表里两经。

在药物使用毒性上统计显示无毒药物明显多于有毒药物,可见用药安全是古今医家都重视的问题,但是毒药使用也是中药的一大特色,在收载的文献中不少医家加入了适量的毒药外用:硫黄、轻粉、雄黄等,这大大增强了临床疗效,但使用毒药时一定要注意用量,适当配伍,做到增效减毒,提高疗效。

6.5 药对分析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2味以上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通过收集的838首外治方剂中常表现出两两药组及三味药配伍关系,现从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味药对及3味药对中以清热燥湿药为组合药对比例较大,同时选出频率最高者进行分析。苦参、黄柏:两者均为清热之品,苦参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黄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两药相须合用,发挥协同作用以加强清热之药力,提高疗效。在3味药对中加入蛇床子,后者性味辛苦温,归肾经,功能燥湿杀虫止痒,温肾壮阳,三者合用共起清热燥湿止痒之效。

综合有关古今湿疹理论研究,结合我科临床经验,提出湿疹中医外治法共识:清热、燥湿、祛风是急性湿疹外治的三大治法;自拟方黄柏、苦参、白鲜皮、蛇床子、枯矾可用于急性湿疹治疗,常用剂型为溶液剂,多采用冷湿敷法。

[1]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01.

[2]欧阳恒,杨志波,向亚平.湿疹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3]胡 燕,张 毅.中药外治湿疹的进展[J].中华临床医药,2002,3(9):54-56.

[4]李小莎,欧阳恒,杨志波.湿疹的中医药外治概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1):60-61.

[5]雷载权,陈松育.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5-16.

猜你喜欢

外治剂型外用
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中医外治杂志
农药剂型选择及注意事项
寒痹方对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治疗作用
不同剂型药物需要注意用法区别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
紫杉醇新剂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