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想伙伴现象对5-6岁儿童想象力水平的影响

2012-09-04康毓连罗奕高林其羿吴灵欣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假想拟人化假装

康毓连, 罗奕高, 林其羿, 吴灵欣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一、问题提出

5-6岁儿童正处于幼儿期,这是儿童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以往学者都认为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精神分析学派的埃里克森将儿童的这一成长阶段命名为“游戏期”。

斯文德森[1]于1934年提出假想伙伴的操作定义,但只涉及虚构的假想伙伴,儿童认为这个假想伙伴是真实的,但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首次真正意义上提出了假想伙伴的定义,但是后人对其有较多的质疑,假想伙伴只包括虚构的吗?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提出儿童也把一些拟人化的玩具当做自己的伙伴,所以,假想伙伴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虚构的,另一种是拟人化的玩具。假想伙伴现象被发现之后,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外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假想伙伴现象比较常见[2],但因为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等一系列的差异,假想伙伴存在的比例最低13%[1],而最高可达65%[3]。Manosevitz[4]在他的研究中发现,3-6岁是假想伙伴现象较活跃的一个时期,而Cohen等(1991)[5-6]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中小学生也会出现假想伙伴现象,但是跟幼儿相对,小学时期的儿童的假想伙伴有更多的隐蔽性。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想象力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已有的表象以创造新表象的过程。比如当你说起房子,我马上就想像出各式各样的房子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幼儿阶段的想象力有四个特征:首先,占主导地位的是想象的再造性和无意行,而且想象的主题很容易就变化;其次,存在想象性说谎且想象容易混淆;再次,想象的模仿性和直观性很强,而且容易夸大想象;最后,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逐渐萌芽,想象的内容也逐渐的丰富起来。

国外很多研究者都关注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的想象力水平,因为有此现象的儿童对想象活动更投入,想象的画面更生动、真切。我们比较有无假想伙伴的儿童发现,他们在智商方面,认知发展方面都没有差异[7],而假想伙伴现象对想象力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儿童认知上的差异体现在其想象力上,存在假想伙伴的儿童会表现出更高的想象力水平。对有无假想伙伴的想象程度进行对比发现,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更多也更容易的产生想象活动,并且更投入,想象更生动具体[8]。

皮亚杰[9]曾指出儿童模仿动作的发展是从对人类到事物的过程,众多研究[10]证明幼儿对事物的动作表征发展要经历以身体某部分来代替事物 (如用手指代替牙刷做刷牙的动作)到完全想象该事物(如用手拿着想象的牙刷在刷牙)的过程,即动作表征越来越抽象。因此,可以把假装动作作为反映儿童想象水平的行为指标,本研究中也采用了假装动作进行研究。

本研究假设5-6岁儿童存在假想伙伴现象,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假想伙伴有自己的特征,有无假想同伴的儿童在想象力水平上存在差异。

二、方法

1.被试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大班小朋友33名,其中平均年龄M=72个月,SD=2.783,其中男19名,女14名,5岁组15名 (男8名,女 7名),6岁组 18名 (男11名,女7名)。

2.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因素被试间研究设计,自变量为有 无假想伙伴,因变量为被试的想象力水平。

3.研究工具

儿童假想伙伴访谈问卷和家长问卷 儿童访谈问卷中包括有无假想伙伴、假想伙伴的特征、数量等等。而家长问卷则根据研究所需的内容进行编制,涉及家庭情况、儿童的基本信息、有无假想伙伴等,问卷参照Taylor的假想伙伴问卷。

Singe想象力评价调查问卷 采用Singe一般想象力评价调查问卷对进行儿童结构式访谈。想象力评价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反映儿童日常喜好的问题构成,另一方面包括假装动作的研究。

4.研究程序

一是判断儿童有无假想伙伴,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双向访谈法”,一方面采用儿童访谈问卷对儿童进行访谈,了解儿童有无假想伙伴状况及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对家长进行儿童假想伙伴的问卷调查,以确认儿童是否真的存在假想伙伴现象,只有经过儿童和家长双方的确认,假想伙伴才真实的存在。

二是Singer想象力评价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假装动作,另一方面是日常喜好。假装动作分为指向自己和指向外部两部分,其中3个指向自己,即假装用假装用梳子梳头发;假装用牙刷在刷牙;假装在用杯子喝水;3个指向外部:假装用锤子在钉钉子;假装用剪刀在剪东西;假装用刀在切东西。儿童做的每一个动作,假如儿童用身体某一部分来替代物体得0分;用想象的物体完成得1分;日常喜好问题包括询问儿童喜欢的玩具,独自一个的时候喜欢做什么等。然后评分者根据儿童的回答进行评定,如果儿童的回答倾向于想象的得1分,倾向与现实的得0分。

三、结果

1.假想伙伴现象在儿童中的出现比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33名儿童中有14名 (42.4%)有假想伙伴现象,其中女孩达到50%,而男孩则只有37%,这说明女孩更倾向有假想伙伴现象,但是对男女儿童存在的假想伙伴现象进行独立性检验,发现男、女儿童在该现象上差异并不显著,χ2=0.571,df=l,p>0.05。

表1 不同性别儿童的假想伙伴的比例

表2中可以看出40%的5岁组儿童,44%的6岁组儿童存在假想伙伴现象,6岁组更倾向有假想伙伴现象,但是对不同年龄和假想伙伴现象进行独立性检验,5岁组、6岁组在该现象上差异不显著,χ2=0.066,df=l,p>0.05。

表2 不同年龄儿童假想伙伴的比例

2.不同性别上假想伙伴特征的情况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有70%的儿童认为假想伙伴与自己是同性别的,对儿童和假想伙伴性别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发现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χ2=1.446,df=1,p>0.05,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更多选择同性别假想伙伴,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有2个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有1个以上的伙伴,其中一名小孩有很多假想伙伴。对于假想伙伴的年龄,虽每个儿童报告的年龄各不相同,但36%的儿童认为他们的假想伙伴的年龄是比自己小的,女孩更倾向于拥有比自己年龄小的假想伙伴,但是对儿童的性别和假想伙伴年龄进行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不存在显著差异,χ2=4.133,df=3,P>0.05。从表中可以看出儿童假想伙伴的形式,只有2例假想伙伴现象是完全看不到的形式的,大部分儿童的假想伙伴形式为拟人化的玩具。

表3 不同性别上假想伙伴特征的对比分布

以上结果说明在一定的成长阶段,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在儿童的性别、年龄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在后面想象力水平的研究中排除了儿童的性别和年龄因素。

3.有 无假想伙伴儿童在想象力水平上的差异状况

通过表4可以看出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日常喜好上的成绩高于无假想伙伴的儿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有/无假想伙伴组差异显著,t(31)=6.020,p<0.001。

表4 有 无假想伙伴现象组日常喜好成绩的对比

通过表5可以看出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假装动作上的成绩高于无假想伙伴的儿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有/无假想伙伴组差异显著,t(31)=2.298,p<0.05。

表5 有 无假想伙伴现象组假装动作成绩的对比

通过表6可以看出有假想伙伴的儿童的想象力水平高于无假想伙伴的儿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有/无假想伙伴组在想象力水平上差异显著,t(31)=5.855,p<0.001。

表6 有 无假想伙伴现象组想象力水平的差异检验

四、讨论

1.儿童假想伙伴现象状况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有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占42.4%,大部分是以拟人化玩具形式存在的,虚构的相对较少。说明儿童中有较大一部分会存在假想伙伴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可能与我国独生子女现状有关,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小孩,当家长工作繁忙,儿童经常独处时,就可能会产生假想伙伴现象。完全看不到的形式较少可能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的儿童故事和影视节目跟国外有一定的差异,较少的涉及儿童与完全看不到的伙伴去交流、游戏,儿童更多的是看到拟人化的玩具。2.儿童假想伙伴的特征

假想伙伴的性别选择这个特征上,儿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国外的儿童选择异性的假想伙伴的比例高于国内的儿童,国内的儿童倾向于选择跟自己性别一样的假想伙伴,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程度、发展程度,这源于家长的教育,家长倾向于男孩子要有男子汉气概,而女孩子要内敛、矜持等,更多的符合家长的期望会得到更多的赞许。假想伙伴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拟人化的玩具,另一种是虚构的,这两种类型对儿童是有不同作用的,拟人化的玩具反映儿童期望去照顾它、保护它,而虚构的则更多反映儿童更多的期望得到友情,和它去交流、玩耍。本研究中大部分有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都倾向于拟人化的玩具,说明儿童更多的是需要一个被照顾的对象,这种现象在女孩中表现得较明显,而仅2个男孩假想伙伴形式是完全看不见的,这说明男孩可能更多的期望去寻找伙伴进行互动。

女孩更多的寻求一个被照顾的对象,会把假想伙伴当成比自己年龄小,这刚好符合女孩假想伙伴都是拟人化的玩具。而男孩假想伙伴的形式虽多数是拟人化的玩具,但认为比自己小的却比较少,趋向于比自己大或和自己一样大,反映了男孩更多的对玩伴的需要。

3.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和想象力水平的影响

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在日常喜好中得分更高,说明其在这方面会有更高水平的想象力。在假装动作任务上,有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同样表现出一个更高水平的想象力。跟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进行比较发现,有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表现出想象力水平的优势,想象力水平比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更高。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想象的程度、类型上都表现更突出,如他们对想象活动更投入,想象的画面更生动、真切。这也符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在智商、儿童认知发展没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想象力就可以体现出他们认知方面上的差异,从结果中看出假想伙伴现象对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没有此现象的儿童相比,在想象力水平上更高,所以假想伙伴现象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五、结论

通过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存在假想伙伴的儿童占42.4%,在5-6岁儿童中较常见,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刻板性。因为研究中的儿童已经5-6岁,不再像3岁或更小幼儿那样,他们已经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并且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而不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这也表明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差异。

2.绝大多数女孩会把喜爱的玩具视为比自己年龄小,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假想伙伴,而男孩会把喜爱的玩具视为和自己一样大或比自己大且与自己性别相同的假想伙伴。因此,女孩与假想伙伴的关系上以照顾和被照顾关系占主导,而男孩更多的表现出对玩伴的需求。

3.在想象力水平调查中,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假装动作上都表现出更高的想象倾向,反映了有假想伙伴儿童在想象力水平上的优势,表明有假想伙伴现象的儿童在想象力水平上都明显高于没有该现象的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可以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很多研究者认为儿童认知上的差异体现在其想象力上,所以从儿童想象力水平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儿童认知的发展。

六、研究不足

5-6儿童由于受到年龄因素、识字水平、注意力等因素的影响,还做不了题数较多、题目较长的问卷调查或实验,所以本研究对其进行想象力水平的评价调查,采用Singer的想象力评价调查问卷,这个问卷比较简单,较适合用语调查5-6岁儿童的想象力水平,但是这个问卷的评价内容与手段相对简单,可信度上会受到一些影响,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发现和采用信效度更高的方法去调查儿童的想象力水平。

[1]Svendsen M.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 chiatry[J].1934,(32):985-999.

[2]Pearson D,Rouse H,Doswell S,Ainsworth C,et a1.Prevalence of imaginary companions in a normal child population.Child:Care,Health and Development[J].2001,(27):13,22.

[3]Taylor M,Carlson S M.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es of fantasy in school—age children:Imaginary Companions,Impersonation,and Social Understanding.Develop mental Psychology[J].2004,(40):1173-1187.

[4]Manosevitz M,Prentice N M,Wilson E Individual and family correlates of imaginary companions in pre-school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1973,(8):72-79.

[5]Cohen D,Mackeith S.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The private worlds ofchildhood[J].London:roudedge,1991.

[6]李秀珊,李 红.儿童假装游戏中假想角色现象初探.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9,(2):8-12.

[7]Mazosevitz M,Fling S,Prentice NM.imaginary companions in young children:Relationships with intelligence.creativity and waiting ability.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J].1977,(18):73-78.

[8]Bouldin P Pratt C.Th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Iimaginary companion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British Journal of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2001,19,99-1 14.

[9]Piaget J.Play,dreams,and imitat ion.London:Rout ledge&Kegan Paul[J].1962.

[10]O'Reilly A W.Using Representations: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Act ions with Imagined Objects.Child Development[J].1995,66:999-1010.

猜你喜欢

假想拟人化假装
『假装』的力量你想不到
一词拟人化
Cartoons
拟人化研究综述
假装校长
批判与重构:论作为准防卫过当的假想防卫过当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实与假想
品牌拟人化理论最新研究进展及启示
假想防卫过当概念辨析
假装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