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发挥

2012-09-02王培远曾庆玲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王培远 曾庆玲

(华侨大学a.法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发挥

王培远a曾庆玲b

(华侨大学a.法学院;b.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校网络文化,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要求。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就要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牢牢把握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善于学习和研究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唱响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功能

信息时代的浪潮,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5.13亿人,其中学生比例高达30.2%,大学生无疑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运用网络这一载体,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引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高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5份,有效回收率87%;其中男性66.67%,女性33.33%;专业分布中理工类占57.47%,文史类占36.55%,艺术类占3.68%,体育类占1.15%。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化”的解释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语言、文学、意识及一切意识形态内在的精神产品”。[1](P40)而网络文化则是指“网络中以文本、声音、图像等形态出现的精神性文化成果”,[2](P43)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在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后,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校园网络迅速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每一个角落,他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为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新型媒体,如论坛、微博、QQ群、手机短信等新工具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主要内容,以网络承载信息的流通为手段,并与实体文化和现实文化有机结合。高校网络文化的出现,极大拓展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校大学生不断以迅捷的速度和方式积累知识、交流信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不断发展的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和交互性。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大家轻松使用电子设备,便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文化活动,实现交流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2)开放性和平等性。开放的网络文化改变了时空结构,“导致了流动空间取代了地方空间”。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是一种效率高、容量大、开放性强的传播媒体,体现了平等、民主的一面,人们可以涉猎各方面知识,所有人都拥有同等的权利不受干扰;(3)现实性和虚拟性。网络传播无国界,网络文化是一种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多元文化,人们可以轻松的通过网络进行直接的、跨文化的沟通。

二、高校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网络作为高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具有形态的虚拟性、信息交流的开放性、信息的高度共享性、文化交流的自由性等特征,[4](P62)它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带来了特殊的功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效果发生全新的变化。

(一)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就学生思想动态信息获取渠道来说,学生可以大胆的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并相互交流、学习,获得友情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现实生活中难有这样的机会。而正是这一过程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来说,网络突破了面对面交流以及书面文字的界限,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即时通讯工具及时接受、处理、反馈相关信息。再加上网络的隐匿性,可以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阻力,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高校建立的网上心理咨询室,就是建立在网络的隐匿性和交流实时性基础上的。还有“家校合作”,网络将家庭与学校连为一体,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情况等,学校也可以在网上及时向家庭反馈学生信息,并进行双向沟通,通过更为便捷的合作渠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的实时性和开放性特点,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从空间上讲,网络是全球性的,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上网访问。网络成为无国界的文化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更为远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从时间上讲,网络实时性、交互性、资源共享性的优势,使得先进的教育经验得到迅速推广,而即时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进行实时性的双向交流,克服了原有的电视、多媒体、录像教育单向传播信息的局限,大大提高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效率。

(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首先,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使课程内容实现声色俱全、图文并茂,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育效果,这种变化是传统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其次,网络能够共享大量相关思政教育信息,快速传播各种热点新闻,使师生第一时间了解各种资讯,进而帮助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最后,网络使思政教育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和纯粹灌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交流,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实现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下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注重网络道德教育,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网络道德教育不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发挥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价值观尚不够成熟,对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网络低俗文化的侵害,而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可能会有些学生发表言论带来偏激性和个人色彩,[5](P162)本次调研结果(见表1)显示的系列网络行为中41.9%的被调查者表示“传播过未证实信息”。因此,高校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同时大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文明上网教育,倡导网络文明、网络自律,规范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文明上网习惯。

表1 网络行为频率

(二)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主要包括思政教育教师、专职辅导员和负责学生事务的党团干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要求他们能够以网络为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基础,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调研数据显示,高校思想素质教育的影响因素中“时效性不强”和“高校不够重视”两个具体因素处于前2位,分别占被调查者的63.7%和63.3%(见表2),针对这一状况应从两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开拓创新工作方法,既要有牢固的思想政治育理论知识,也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沟通交流和应急处理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网络,这是发挥网络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培训制度,并提供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6](P74)

表2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因素分布频率

(三)以网络为纽带,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它们的指向都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两者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7](P243)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问题与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并相互影响的。当前,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重压力,伴其产生的焦虑、紧张、孤独、冷漠等心理状况常常会导致其行为异常、价值观扭曲,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网络的隐匿性特点,使可以在高校的网上心理咨询室中学生用虚拟的身份与老师进行交流,更全面、更大胆、更自由、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而且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能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沟通。如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将更有针对性,在网络这一纽带桥梁作用下,二者相结合开展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四)依托各部门网站,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大学生更愿意利用网络来搜索想要的信息来拓宽知识面,也就是说,网络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认识力和创新力。[8](P197-198)高校很多部门与学生成长相关的网站浏览量很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网络平台。以华侨大学为例,校团委网站的志愿服务先进事例及优秀志愿者风采,可以加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教务处的“爱在深秋”爱国主义演讲比赛专题栏目,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校友网的杰出校友风采,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人生的标杆,艰苦奋斗,努力进步。大学生在浏览这些网站时,会无意识的接受进步思想、先进事迹的熏陶,而后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进步,这种教育方式比灌输式教育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效果更佳。因此,高校在进行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如何增强思政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将是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方式和发展方向,发挥网络的优势,有效依托各部门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建设和谐的高校网络文化。

[1]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II)[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李泾一.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求是,2007,(8).

[3]冯鹏志.在超越中寻求扩展.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03.

[4]钟晓媚.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影响[J].探求,2001,(4).

[5]王学风,戴黍.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6]池有忠,余顺兴.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念与举措[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吴树堂.1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总结与反思[J].科技信息,2010,(15).

[8]张广福.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4).

王培远(1982-),男,华侨大学法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庆玲(1982-),女,博士,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