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博本赵孟頫临《兰亭序》考辩

2012-08-31黄懿君

中国美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兰亭序赵孟頫

[内容摘要] 传世法书《兰亭序》有诸多临摹本。本文以无锡博物院收藏的传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临写的《兰亭序》为研究对象,详细考辨了作品的跋文和印章,认为该作品极可能出自俞和之手,同时也指出了某些跋文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赵孟頫?兰亭序?俞和?流传过程

一、关于锡博本《兰亭序》

1984年12月6日,苏南无锡籍书画家兼收藏家周怀民(1907—1996)将自己毕生收藏的123件古代书画、近现代名家书画以及他自己创作的精品力作43件全部捐献给了其家乡的无锡市博物馆(即现在的无锡博物院)。这批书画藏品包括古代法书4件,绘画56件,涉及山水、花鸟、人物以及道释等题材。在这为数不多的几件古代法书中,有一件颇有名气的作品,其包首处有清代道光年间著名政治家、杭州人沈兆霖(1801—1862)的八字隶书题签“赵吴兴行书临兰亭真迹”,右下方有一行小楷书“二百兰亭斋神品”,旁边是沈兆霖的题款及钤印,这就是锡博本《赵孟頫行书临〈兰亭序〉卷》(下文皆简称为“锡博本赵孟《兰亭序》”)。奇怪的是,这件作品自1984年12月6日入藏无锡市博物馆后,研究者甚少,多是简单的著录而已。徐邦达于20世纪80年代曾来无锡鉴定此作,他认为这是元人俞和[1](1307—1382)的仿作[2]。刻定论为目前国内仅见的权威鉴定意见。

锡博本《兰亭序》,纸本,本幅纵24.5厘米,横65.5厘米,看其字体与神韵,属于《兰亭序》的帖本系列,但其母本究竟是哪一件,并无很明显的特征可循。苏州市博物馆藏有一件亦题为赵孟临写的《兰亭序》(绢本,一册四开,纵横尺寸为24.2厘米×12.2厘米不等)[3],二者在神韵方面极为相似,似出同一底本,但都不同程度地融进了书家自己的风格。比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赵孟行书《临定武兰亭序卷》(绢本,纵27.4厘米,横102厘米)和俞和《行书临定武兰亭序卷》(纸本,纵26.7厘米,横83.7厘米),发现它们的整体面貌均极为相似[4],那么锡博本实属于“定武本”系列无疑。至于它究竟和著录中的哪一件作品吻合,还必须考究其跋文。

二、三段跋文

锡博本赵孟临《兰亭序》本幅后隔水处有三段跋文,第一段跋文内容如下:“此卷松雪晚年笔力精神,清劲飘逸,拟之早年如出二手。古人云:笔随人老,斯言也岂欺我哉。成化十六年庚子六月大热,偶观此卷挥汗书之。”其后并无书写人的款识。“成化十六年”即公元1480年,此文作者究竟是谁仍属悬疑。在同一幅纸上,其间夹杂着如许两行残句:“仿松雪书几三十年,未能入室,懊恼……法必见多,则进得眼入心,乃应之于手也。”该内容亦载于卞氏的《式古堂书画汇考》一书,但书中明确注明系杨士奇(1366—1444)所书。仔细审视,明显发现这两行字的墨迹甚是轻淡,书写水平也一般,显系后添无疑;何况杨士奇早在1444年就去世了。笔者以为,该段跋文均系后世古董商人所为,但其朱文印玺“若水轩”(2枚)、“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宜子孙”、“净因(‘庵主二字已失)”、“子京之印”,白文鸟书“子孙永宝”、白文“墨林山人”等8枚项元汴印章均属可靠无疑,说明该跋文的题写不会晚于入藏项元汴的时间,具体而言,应该在1540—1590年的这50年中[5],而这些印章的真实性也强有力地证明了该作品的流传有序。这段跋文上还留下了几处颇为怪异的印章,其中有1枚“唐白虎”印章,印文质量尚好,但和唐寅的传世印章并不吻合,说明这是1枚伪造的印章,它和吴门唐伯虎并无关系,只是古董商人的一个牟利伎俩而已。还有3枚属于明代书家金琮[6](1449—1501)的印章“赤松山农”、“元玉”、“金氏元玉”。这3枚印章质量均好,但其真假却令人怀疑,因为它们很少见诸传世书画藏品之上。据说他临赵氏作品,往往将题款一并临下,然后,在篇末老老实实落上自己的名款。由于金琮的书法很似赵书,故很多金琮的字即使不是有意作伪,也被后人挖去原款,添上“赵孟”三字,以欺世人。

按照卞氏的著录:“赵集贤临兰亭卷,西涯篆书子昂观笔四字于卷首”[7]。该卷书法还应有李东阳篆书“子昂观笔”四字于卷首,这句话所蕴含的信息,在最后一段由清末安徽歙县籍大收藏家吴云(1811—1883)书写的跋文中得到了具体的解释:

按《卞氏书画汇编》载,赵集贤临兰亭卷,卷首有李西涯‘子昂亲笔四篆字,后有杨士奇二跋,又有兰亭居士跋云。昔人有评孟頫画不如诗、诗不如字者。余观此卷,但觉其烂漫掩映,俱入神品。盖未敢以其言为确论云。时弘治戊申腊月十八日。兰亭居士识。今此卷失去西涯篆书,又失去兰亭居士跋。盖伧父另装赝本售人,殊可恨也,杨氏谓此卷松雪晚年笔力,精神清劲飘逸,拟之早年,如出两手。余谓松雪书,力追晋贤,脱尽宋人蹊径,而其生平得力,尤在兰亭。此卷为其晚年书,已入神化域。余学禊帖二十年,收藏石刻并名贤墨迹几及二百种。此中甘苦,颇窥崖略,一得此无上神品,欢欣宝爱,寝兴与俱。欧阳公曰,是我所好玩而老焉。余于是卷,固与性命相终始矣。道光戊申秋日平斋吴云记于梁溪官舍。”

吴云,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榆(一作愉)庭,安徽歙县人,也有人说他是浙江湖州人。清后期举人,官苏州知府,好古精鉴,性喜金石鼎彝,法书名画,汉印晋砖,宋元书籍,一一罗致。他曾收藏有王羲之兰亭序200种,最为珍秘。吴云曾著《两轩彝器图释》、《二百兰亭斋金石三种》、他曾亲自为之绘图,实属珍贵。

根据吴云的说法,我们可以知道,在他见到锡博本赵孟临《兰亭序》的时候,明初李东阳(1447—1516)的“子昂亲笔”四篆字、兰亭居士二跋均已不存。锡博本赵孟临《兰亭序》仅存的杨士奇跋,却并无杨氏款识,这和《式古堂书画汇考》中的著录并不完全吻合,仅有的2枚杨氏朱文“杨氏家藏”、“士奇之印”印章,前者钤盖于句首,后者钤盖于句尾,又无款识相配,显然不是行家所为。比对杨士奇印章[8],其中“士奇之印”和欧阳询《梦奠帖》(纸本,纵25.5厘米,横33.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上的印章并不完全吻合;而“杨氏家藏”一印则没有问题;这说明该跋文极有可能出自杨氏之手,但是被人切割过。接下来是清道光年间沈兆霖(1801—1862)的一段跋文,其文如下:

赵吴兴临兰亭殆数百遍,故传本綦(甚)伙,刻入快雪堂名本者,多论矣。以近季都下所见六十数本,真赝杂出,工拙不同。藏者各私所好,谁与辨之?此卷源流既确,用笔又十分清劲,自晚年深造有得之作宜二百,兰亭主人奉为无上神品也。南来不意由此眼福,为识数语归之。时咸丰岁在壬子秋月,沈兆霖。

沈兆霖,字尺生,又字郎亭,号雨亭,又号子荥,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侍讲、侍讲学士、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咸丰二年(1852)任吏部侍郎,督江西学政,系清末政坛举足轻重之人物。

最后一行跋文是行楷书,乃是项元汴(1529—1590)的题识:“元赵松雪临兰亭帖,名人题识,墨林项元汴称秘,规字号。”对于所藏书画精品,项氏常在画幅左右下角,用《千字文》中的一个字作为编号,该件作品就属于“规”字号的某一件。因为项元汴的藏品编号多有重复,绝非一件藏品一个编号[9]。

在笔者见之于著录的诸多赵临《兰亭序》卷中,唯一能与锡博本赵孟临《兰亭序》吻合的本子就属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记载的一件[10]。但是,我们绝不能说锡博本赵孟临《兰亭序》就是卞氏著录中的这件作品,因为极有可能在入藏项元汴之前,古董商就完成了对该书帖跋文的剪割与拼凑。

三、流传过程

这件名为《赵孟临〈兰亭序〉》,其卷面的印章数量极为繁多,多达70余枚,它们不仅见证了该作品的多舛命运,而且详细记载了它的流传过程。

这件法书上最早的收藏印章,是书家赵孟的4枚印章,款识处的“赵氏子昂”、“松雪斋”、“赵孟印”和“天水郡图书印”。其中的“赵氏子昂”一印钤盖得极为糟糕,印文模糊不清,钤盖时晃动的痕迹十分明显,同时其印文和《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一书中收录的赵氏印章皆不吻合[11],无疑是一枚伪造印章。朱文“松雪斋”、“天水郡图书印”以及“赵孟印”皆如此,都属于伪造的印章。

该法书中印章数量最多的当属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21枚印章,项氏在其书画藏品上钤盖印章一向繁缛而不讲规律,这在中国书画鉴藏史上已是常识,该藏品亦如此。项氏的这些印章自右至左依次是:寄傲、退密(2枚)、子京、神品、平生真赏、子孙永宝(3枚,鸟文)、项叔子、墨林、项元汴印、项子京家珍藏(2枚)、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项子京印、墨林秘玩、子京之印、宜子孙、墨林山人、李项氏士家宝玩(九曲篆)、净因庵主(半印)。项氏印章可资参考的标本甚伙,笔者一一比对,确是真印无疑,它们的确凿无疑保证了这件法书的时间上限,即不晚于入藏项元汴的50年间(1540—1590)。具体而言,该法书诞生在项氏逝世的1590年之前,项氏殁后,其丰赡藏品分散于他的家族成员和其他藏家之手,包括董其昌以及其他太湖流域的诸多藏家。1644年清军入关,项氏之累世所藏全部被一个名为汪六长的千夫长所掠夺。但这对于私人藏家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些藏品大部分有着较低的价格,使得诸多私人藏家纷纷染指购买,如清初大藏家孙承泽(1620-1691)就曾在其《庚子消夏记》一书中反复提及此事。

项氏以后,该藏品又到了明末书画家兼收藏家袁枢[12] (1600-1645)和袁赋诚[13] (1617-1680)父子手中,并钤有他们的收藏印章“石”、“袁伯应珍赏印”、“袁枢之印”、“睢阳袁枢印信”、“袁伯应珍藏书画印信”(上述印章为袁枢之印),“赋诚”、“袁赋诚印”、“明袁赋诚珍赏”(袁赋诚印玺)。袁氏父子以后,这件藏品上再无其他收藏印玺,一直持续到清末道光年间(1821—1850)的王养度[14],他在藏品的后隔水处钤盖了“蒙泉秘笈”、“王氏春草堂珍藏书画印”、“养度”3枚印章。吴云(1811—1883)大概是这张作品在清代的最后一位主人,他在作品本幅上留下了“平斋审定”、“归安吴云平生真赏”、“家有兰亭二百种”3枚印章,证实了他曾一度拥有该物。

民国时期,该作品到了周怀民(1907—1996)手中;1984年冬,周氏将其与自己的其他藏品一并捐给了家乡的博物馆;至此,赵氏珍品尘埃落定。

(黄懿君/无锡博物院)

注?释

[1] 俞和:字子中,号紫芝,浙江人。寓居杭州,隐居不仕,能诗,喜翰墨,早年学书于赵孟,得见赵氏运笔之法,临晋唐诸家甚多,行草逼似赵孟。好事者每以其书改赵孟款,以充赵书,往往乱真。

[2] 笔者曾亲自接待徐邦达,并记下鉴定意见于作品档案。

[3] 王连起《元代书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6—81,221—223。

[4]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转引自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33。

[5] 刘金库《南画北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55—56。

[6] 金琮:明代人,字元玉,自号赤松山农,金陵(今南京)人。少聪颖,好吟咏,善书画,年十二三即能大书。初法赵孟,晚学张雨。画梅学扬无咎,作赵孟书画伪件高手。

[7] 转引自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33。

[8] 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263。

[9] 刘金库《南画北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61。

[10] 转引自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7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33。

[11] 上海博物馆《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下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349;王照宇《明代私家收藏的巨擘——项元汴》,《鉴藏》丛书2006年第6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87—89。

[12] 袁枢:明代书画家、收藏鉴赏家、诗人。字伯应,号环中。河南睢州(今睢县)人。以父兵部尚书袁可立荫官户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大梁兵巡道,崇祯末于其故袁尚书府第开府治事,乡党以为荣。

[13] 袁赋诚:字一倩,一字与参,号楚雄,小字东居。明书画鉴赏家袁枢长子,兵部尚书袁可立孙。

[14] 王养度:字蒙泉,斋名蒙泉书屋、三羊斋,浙江杭州人,富藏书画,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

猜你喜欢

兰亭序赵孟頫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赵孟頫的棱角
你会背《兰亭序》吗?
去故宫,看无所不能的赵孟頫
与国宝面对面——故宫博物院特展《石渠宝笈》
《兰亭序》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