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给力,不要打造

2012-08-31

中国美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跃进画派后人

《中国美术》:首先想请您谈谈对“打造画派”的看法。

刘曦林(以下简称刘):“打造”这个词2011年用的概率最高。去年说“给力”,这都是时代的产物。“给力”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打排球、踢足球,观众在旁边制造一种氛围,这就是“给力”;艺术也需要给力,给一个最好的时空,即生态环境。这可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上层给力,领导重视,给钱、给地、给人、给物;还有左右或下层,老百姓或观众也给力,给予支持、批评。京剧艺术或其他表演艺术是这样互动的,比如演员在上面表演,下面观众叫好,在叫好的过程当中,演员反过来更卖力气,实现了一种共鸣与互动。如果一场演出,台下三三两两观众,有嗑瓜子、聊天、跷个二郎腿的,演员肯定不高兴。给力就是这个概念。

用“打造”这个词,味道就不太一样。一听到打造我就想到打石子——破坏性砸石子,或者打铁——打马蹄掌、打刀、打剑等。打造金属是通过锻造,烧红了,砸扁了,用外力强行改变物体的特性,改变造型,改变性能,这也是一种给力,但给的是一种外力、强力。我认为画派给力是可以的,但打造就不合适。一是打造的外在性比给力多了一些,给力平和,而打造是外力强加的一种味道,“强力打造”的感觉更甚。这个词原本带有很多人为的、冒进的、急于求成的心态。艺术能否打造呢?首先,艺术就不是打造的,艺术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艺术是无为而无不为,每位艺术家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最早喜欢美术是无为,没什么功力心,就是玩,喜欢,创作时也是从于心;从于心就没有别的私心杂念干扰,我的作品能否得奖,能否入选,能得几等奖,能否卖钱,卖多少钱,都不在乎。打造的时候,往往会强加给自己一些东西,不完全是有感而发,不是从于心的,不是像古人那样三日一石、五日一水,很从容的,从于心的,从心田里流出来的。

现在的领导人重视文化艺术,提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从上而下重视艺术,给了艺术很好的发展环境。但是也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在大繁荣、大发展的时候不要变成“大跃进”。文化人更应该按照艺术规律办事,把控好自己,因为过去有过经验教训。我1958年初中毕业到艺专入学,遇上大炼钢铁,开始打石子,基本功没学多少,1959年就开始创作,老师让我们放卫星,二年级的学生,放什么卫星?根本不可能,老师是在打造我们,实际上根本打不好。

我们要大繁荣、大发展,但不要“大跃进”,所谓大跃进就是急功近利,是冒进,不实事求是,是虚的,是假的。当年大跃进之后就经济困难,同样,不按照艺术规律办事是会受到历史惩罚的。你把一个画家像商品一样急于打造出一个品牌,不择手段地捧到天上,卖个高价,如果经不起历史考验,摔下来是很痛的。

《中国美术》:您觉得画派是否只能是自然形成的?

刘:画派不能打造,画派的形成不是人为打造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积累的,所谓几大家也是如此,都不是他们当朝人自封的,都是后人给的,都是他人给的。“元四家”是明朝人王世贞、董其昌封的;明戴进等人百年后方被董其昌称“浙派”。明清画派林立,局面复杂,山水画尤甚,与地域有关,与画风亦有关,大多为后人定名,自封者甚寡。若自封什么画派,现在你可以自封,但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等过一段时间看是否在相同的文化时空里,有相近的艺术表现,有没有代表人物,有没有大体相同的艺术主张,有没有大体相近的艺术风格。

现在有的地方政府对文化工作很重视,你给我搞个画派,好像我们就有文化成果了。但在当下是艺术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时代,不能强迫艺术家都按照相近的艺术思路,走一样的艺术道路,都画一样风格的画;如果这样,就违背了艺术规律。一个画院的画家虽地域相同,但可能有人适合画历史题材人物画;有人适合画风景、山水;有人适合画简笔,又有人画工笔;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修养,各有各的生活范围,各有各的艺术创作,各有各的艺术可能性。这时强行他们往一个方向走,这和多元论、多元化以及百家齐放的文艺方针相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艺术就是按艺术规律来发展,顺其自然,一是不能急功近利,二是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不适合强行把它千篇一律化。

“打造”这个词可以看出各地领导、各地文化官员想塑造文化形象,想创造一些文化成果,这种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按照艺术规律办事。可以支持、给力,但不要轻易封号,要让美术史家去说,让他人去说,让后人去说。近现代画派也是这样,当年岭南画派二高一陈,没有文字资料证明是他们自封过岭南画派。1958年郑振铎撰文,称高剑父为岭南画派的领袖,此派才叫响。高剑父自称过“新国画”、“现代画”,自称过折衷派,主张古今中外地折衷,他要知道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会认为岭南画派这个提法太狭隘。但后人却不提折衷派了,只承认岭南画派了。

再说当代比较成功的画派。傅抱石等人20世纪50-60年代成功,到80-90年代被称为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因为当年他们有共同的时风,要走进生活,要经过二万三千里旅行去写生,其艺术主张是一致的。赵望云、石鲁当时在美术学院搞素描教学时反而强调文人画的修养,强调书法用画,主张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艺术主张是一致的。所以后来有了这样一种的画风。之后其作品去北京展出开研讨会时,北京人士对他们的作品加以肯定,说这是“长安新画”、“关中画派”,于是才有类似的与长安挂在一起的说法。我希望艺术家要知道这些事情,各级领导也要提高对艺术规律的认识,画什么,怎么画,不要多干预,更不要轻易用“打造”这个词。

《中国美术》:打造画派是否往往也是当地领导是为了突出地域风格,显示与别的地区艺术风格不一样而提出的?

刘:这是大不同与小不同、大一小一的问题。从和当地民俗、当地自然与当地风貌接触关系上看可能有共同一致的东西,但作为艺术规律最终变成艺术家画画,还是个性化的东西,对同样的客观对象也还是个性化的表现。当然同一地域会相互影响,师门派系风格相近,这也是自然而然的,打造不得。你可以培养艺术家,可以对艺术家给力、支持,但最后叫不叫地域画派,可以让后人去说,有可能能成一个画派,也可能不成为一个画派;有可能就是一个群体,也许会成为几家。群体的讲法也要慎重。古有扬州八怪,今又有新扬州八怪,但和扬州八怪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了,你也不一定“怪”过他们。画家要“从于心”地画自己的画,有些事情要让别人去说,后人去评。

文化有规律,文化靠积累,急于求成可能欲速不达,硬性打造也可能会打烂、砸扁。

猜你喜欢

大跃进画派后人
老树
立体画派
后人可畏
伏生传《尚书》
居安思危
打造画派迟早也要打入冷宫
画派怎能打造?
画派能否打造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