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故宫,看无所不能的赵孟頫

2017-10-17毛晨钰

看天下 2017年27期
关键词:图卷赵孟頫罗汉

毛晨钰

“当了几十年的官,最后靠几幅字画让人记住”

在故宫展出的“赵孟頫书画特展”

让无数国人知道了这么一个

“名字生僻到输入法都打不出来”的人

公元1316年,63岁的元朝官员赵孟頫在案前写下《自警诗》:“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对已过耳顺之年的赵孟頫来说,这是一首“自嘲”:当了几十年的官,最后只能靠几幅字画让人记住罢了。

《水村图》局部(fotoe)

2017年9月6日至12月5日,故宫博物院武英殿的“赵孟頫书画特展”让人再一次记起书画家赵孟頫。

展览陈列了整整107件赵孟頫及其相关的作品。它们有些刚从故宫地库重见天日,有些来自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地,其中包括赵孟頫现今存世最早的行书《秋兴诗》卷,也有最出名的《红衣罗汉图卷》。

这次特展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赵孟頫作品展。展出的消息一经发布,就有网友称其为“爆炸性新闻”,纷纷准备进宫膜拜。

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彦看来,如果没有这个声势浩大的展览,现在大多数中國人不会知道这么一个“名字生僻到输入法都打不出来”的人。

南宋遗民在元朝

因为与最近大热的“千里江山——青绿山水画展”撞期,武英殿前显得有些冷清。但走进展厅,里面观众还不少。为了让观众心无旁骛地欣赏作品,策展团队别出心裁地将半透明贴膜覆盖展柜玻璃面,只在画卷周边开一“小窗”,供人玩味。时常有人在那一道道窄窗前停留十来分钟甚至更久,直到把书法长卷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方印章才罢休。

这次特展主要分为三个单元,用一百多幅书画作品串联起了一代艺术巨匠赵孟頫的一生。

在第一个展区,主要展出的是赵孟頫同时代或是前人的作品,它们都曾为赵孟頫提供创作灵感。在6幅展品中,最让观众流连的是宋末元初画家钱选的《八花图卷》,三米多长的画卷上精致勾画着海棠、桃花、桂花、水仙等八种花卉。

钱选也是浙江吴兴人,既是赵孟頫的老乡,也是他的老师。

结识钱选是在赵孟頫最落魄的时候:当时的少年赵孟頫正处于国破家亡的巨大变故中。

出生于1254年的赵孟頫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三代”,甚至是皇室的远房亲戚。他的爷爷和父亲都在南宋朝廷当官。靠着父亲每年500两白银的俸禄和600亩封邑,赵家在湖州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虽然是不受宠的庶出儿子,赵孟頫还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那时他最常呆在房间里写《千字文》和儒家经典,这些都是当时的教科书。为了解闷,他用各种字体变着法儿地抄写《千字文》,写完就随手一丢,也不可惜。

赵孟頫11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安稳日子也到头了。按当时的封邑制度规定,人在封邑在,人亡则要收回封邑,赵家陷入财政危机。幸好,3年后他沾父亲的光当了个芝麻官,只领俸禄不用干活。

1279年,南宋灭亡,赵孟頫的破落贵族生活随之破碎。之前还是个官儿的赵孟頫一下子成了无业游民,便跟着钱选学绘画。他还时不时搜罗名帖,揣摩学习,书法功力大增。这段时间他在书画圈里打响了名号,与老师同为“吴兴八俊”之列。

赵孟頫此时还一心只想做个南宋遗民,可他的母亲不乐意。她对儿子说:“元朝一定会到江南来招人才”,暗示赵孟頫要把握机会入京当官。1282年,果然有人举荐赵孟頫去当官。为了给刚刚去世的母亲守孝,他拒绝了这个机会。

第一单元中展出的赵孟頫行书《秋兴诗卷》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他选写了杜甫忧国感伤的组诗。1322年,赵孟頫在诗卷后重新题字,写明是“吾四十年前所书”。那年赵孟頫68岁,可以推测他最初书写《秋兴诗卷》时只有28岁,这也被认为是目前存世赵书最早的作品。

1286年,赵孟頫再次收到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橄榄枝。负责在江南挑选人才的官员一共列了二十多个人名,“赵孟頫”被写在推荐表的最前面。

最终还是踏上了去北京的路。忽必烈在大殿上初见赵孟頫,第一印象就是“孟頫神采秀异,世祖称为神仙中人”。两年后,形象气质佳的赵孟頫被任命为五品的兵部侍郎。

当官不如作画

原本打算在京城大展拳脚的赵孟頫很快就后悔了。跟他一起赴京的吴姓友人弃官归家,赵孟頫写文自白:“吴君幡然有归志……吴君之心,余之心也。”

他也想回家了,但到底还是不甘心。邵彦认为这个机会毕竟是赵孟頫“憋了十几年的气好不容易挣来的”。不管多么难以下咽,他总要吞一口元朝的俸禄尝尝。

南朝遗民的身份注定了赵孟頫不可能握有实权,只不过占个虚职。他后来在诗中写道:“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进京四年后,他更是把自己当官的生活称为“误落尘网中”。

《红衣罗汉图卷》

1292年,赵孟頫申请调离北京。后来更是一口拒绝各道任命,实在推脱不了就请假还乡。

这是官员赵孟頫最坏的时代,也是艺术家赵孟頫最好的时代。

无心官场的赵孟頫重新回到山野,寄情书画,眼前的风光一下子松快了。这段辉煌时期都被浓缩进了这次特展第二单元的展示中。

在这个单元展出的有赵孟頫最负盛名的《红衣罗汉图卷》。画中一位身披朱红僧服的西域罗汉正在古树下凝神静坐。他头顶高耸、高鼻深目、须发浓密。endprint

这幅画创作于1304年,那时的赵孟頫在杭州谋了个闲职,每天就和学生们谈古论今。在《红衣罗汉图卷》的题记中,他还改不了讨论的口吻,问了一句“不知道看的人以为怎么样?”回答他的是围簇的观众和响个不停的快门声。

因为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57岁的赵孟頫引起了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的注意。这位比赵孟頫小31岁的皇帝总是亲密地称他为“子昂”。这是赵孟頫的字。蒙古人向来对人直呼其名,更不要说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元仁宗不叫赵孟頫的名字,其实是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

元仁宗甚至列举了赵孟頫的七大优点:“帝王苗裔、状貌昳丽、博学多闻、操履纯正、文词高古、书画绝伦、旁通佛老、造诣玄微”。简而言之就是“出身好、长得帅、学问高、零绯闻、文采好、笔墨佳、见解深、道家佛家儒家学问都懂”。

可欣赏和重用是两码事,赵孟頫依旧是没有实权的文学侍从。好在晚年的赵孟頫对此并不在意,专注书画,第二单元展示的不少精品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元代书画魁首

尽管后来人们用“元代书画界扛把子”形容赵孟頫,但“元代”这个词也让他受了不少圈内人的白眼。

作为宋朝宗亲、还吃过南宋俸禄的遗民,赵孟頫出仕元朝,被认为是“变节”。当时文人圈流行“人品即书品”的说法,赵孟頫因此为人不齿。后来甚至有人在他的画上题诗:“千金千里无人识,笑看胡儿买去骑”,直白地嘲笑赵孟頫是被胡人买去骑的千里马。

郁郁寡欢的赵孟頫有一段时间喜欢给自己的书画作品署名为“孟俯”。一个“俯”字,摆尽小心翼翼自卑菲薄的姿态。这种情绪也随笔墨入纸三分,邵彦表示,赵孟頫的作品中的压抑会让人欣赏赞叹,“却唯独不会兴奋”。

对赵孟頫的争议仍遮不住他的才华。《元史》这样评价赵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邵彦甚至认为,写诗书法作画样样精通的赵孟頫划分了元代书画史,那个时代在赵孟頫去世的那天一分为二。

在本次展览中,第三单元通过展出赵孟頫后辈的作品强调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赵孟頫看不惯南宋精巧浓艳的画风,他的主张是“复古”。他偏好晋唐北宋含蓄质朴的画风,比如那幅《红衣罗汉图卷》就充满了古典气息。而将这种淡雅的气质发挥到极致的是《水村图》。

画《水村图》的时候赵孟頫已经49岁,他从当官大梦中醒来,希望靠书画重获文人圈的认可。这幅画就是他为好友父亲所画,画的是淡雅的江南水墨山水。好友将这幅画装裱之后请赵孟頫题词,因此表示和解。这幅画也标志着元代文人画的新开端,也是他第一次正式提出“文人作畫”的说法。在赵孟頫之前,中国文人画始终发育不良。从此时开始,平淡简单的文人画在元明清成熟兴盛。

1322年的一天,69岁的赵孟頫还和平时一样看书写字,谈笑如常,入夜就去世了。对他来说,以“书画家”的名义被记住也许是最好的结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卷赵孟頫罗汉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乾隆《具有生趣》图卷初考
李宏禹作品
少林秘传小罗汉拳(中)
传是推出“名家留韵”专题
愁罗汉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