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分析

2012-08-21梁桂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6期
关键词: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梁桂玲

河南省睢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睢县 4769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较高,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1],若救治不当会发生呼吸衰竭。笔者主要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患儿,其中男17例,女15例;胎龄29~36周,平均(32.1±1.3)周;平均体重(1 432±198)g。对照组32例患儿,男16例,女16例;胎龄28~35周,平均(31.8±1.5)周;平均体重(1 465±201)g。经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中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的诊断标准,包括有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胸片等。在出生后的6 h内出现呼吸急促、紫绀及三凹征表现及体征,同时X线表现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排除胎粪等因素引起的肺炎患儿。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在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的前提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首先经鼻进行持续正压通气,随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节逐步调整,当患儿的CPAP下降至0.196 kPa(1 kPa=7.519 mm Hg),PaO2在 60~85 mm Hg时,即可进行头罩给氧治疗。

观察组在机械通气的基础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H20080429)100 mg/kg,在给药前应将固尔苏放于温箱中15 min进行加温,随后将5 mL的固尔苏通过通气管注入;在给药1 h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数的调整,保证PaO2在65~85 mm Hg,PaCO2在45~55 mm Hg时,即可进行头罩给氧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呼吸较为平静,三凹征消失,面色好转,神情安稳;有效:治疗后呼吸较慢,三凹征较之前减轻,有紫绀表现;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有效率,计数资料用x2检验;对治疗后的血气分析结果采用组间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6%,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8.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值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血气分析情况比较(± s,mm Hg)

表2 两组血气分析情况比较(± s,mm Hg)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t=1.31,*P<0.05

组别 PaO2 PaCO2 PaO2/FiO2观察组 治疗前 46.5±14.2 50.3±12.1 71.4±21.6治疗后 64.3±17.2* 41.2±10.6* 113.7±34.3*对照组 治疗前 45.7±12.4 50.9±13.6 69.2±23.1治疗后 57.8±15.6 48.9±12.8 104.7±31.4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病理上主要以肺不张为特点。当新生儿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发育迟缓,在出生后72 h内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较少,不能够满足新生儿对于呼吸的要求[2],此时就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该病在早产儿发病率较高,主要是与胎肺没有发育成熟有关。

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肺泡并没有发育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较少,肺毛细血管血流量较少,从而引起β肾上腺能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导致呼吸中枢没有发育完全。因此,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容易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笔者主要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磷脂蛋白的复合物,主要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产生,主要作用有:(1)对肺表面张力起到降低的作用,从而阻止肺泡萎缩,对肺泡内压力起到维持的作用[3];(2)能够改善水肿,增加肺纤毛的顺应性,改善呼吸困难症状;(3)能够对肺泡容积进行维持,防止肺泡萎缩;(4)降低肺毛细血管的压力,增加肺通气量,增加肺泡内氧分压,减轻呼吸困难[4];(5)对肺泡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6)降低肺毛细血管的表面张力,防止毛细血管发生痉挛。

本研究主要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王留彬,陈菲,刘宇.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患儿的预防作用 [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70.

[2]康宏,拉热.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10,25(18):1630-1631.

[3]陈超.肺表面物质在新生儿肺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1):652.

[4]郭德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56-57.

猜你喜欢

表面活性肺泡通气
改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类温拌剂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不通气的鼻孔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苜蓿素对哮喘小鼠肺泡巨噬细胞TLR4/MyD88/NF-κB通路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