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探析

2012-08-15王晓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23期
关键词:样态儒家诚信

□文/王晓波 郭 欣 杨 帆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保定)

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诚信文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还是外化为思想道德的表现,诚信已然构成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无形资产”。然而,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多元文化交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于诚信观的理解与诠释。这一现象对高校的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的涵养的影响日渐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诚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本文仅就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样态之梳析,研究和探析儒家诚信文化对于当代高校诚信教育模式带来的启示。

一、儒家诚信文化与表现样态

1、儒家诚信文化之梳析。对于诚信的解析,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两个范畴。诚,本义为诚实不欺或者真实无妄。在《礼记·中庸》里,将诚解释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同时提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同上)。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他认为反省自己,已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这里把诚也视为道德政治的准则。还说“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同上)。《大学》引申《中庸》关于“诚”的学说,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唐代的李翱融合儒、佛思想,以尽性或复性为“诚”,认为人之本性原为纯善,但被情欲所蔽,因而必须去情欲,“复其性”,使“其心寂然,光照天地”,达到“诚”的至静而又至灵的内心状态。北宋周敦颐以诚为人的本性。他在《通书》中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他认为,“诚”原于乾元,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依靠“诚道”得信用“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君子“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能达到诚的境界。程朱学派认为“诚”是天理之本然。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中庸注》)。永嘉学派的叶适则把“诚”解释为客观诚然的规律,说:“是故天诚覆而地诚载,惟人亦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君臣父子,仁义教化,有所谓诚然也”(《叶适集·进卷·中庸》)。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诚与道,异名而同实”。他所说的“诚”表示客观世界具有的客观规律。有时他又把“诚”直接解释为“实有”,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说命上》)。对于信的解释,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儒家的诚信理念演化为诚信文化,不仅历朝历代的儒者对其进行着意义的诠释,在社会现实的关照中,亦有其自身的表现样态。

2、儒家诚信文化之表现样态

首先,将诚信作为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纽带。若要得到对方的尊重,必然要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处事准则。孟子继承孔子的诚信思想,提出人际关系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儒家另一位重要人物荀子看来,将诚信理念进一步具体化,主张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应以诚信为本。

其次,诚信对于国家的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国家来说,诚信尤其重要,它是国家、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石和保证。”孔子在与弟子谈论治国之道时,认为诚信应该是治国、立民之本,一个国家可以“去兵”、“去食”,但不能无信,唯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当一个社会形成诚信之风,国家的政令才会畅通无阻。即所谓“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孔子在论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时,亦将诚信上升为国与国交往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荀子则提出政治诚信的主张,认为当政者有诚信,是社会诚信实现的前提与条件,也是得到民心的关键。所谓“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荀子·议兵》)

最后,孔子特别注重与强调诚信在个人修养与成长中的作用。君子安身立命之本就在于信。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将个人的诚信修养之重要性与个体存在价值相关,与社会存在价值相关,更与一个人的生死相关。即“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孟子将诚信的观念转化为人道与天道的同一,提出了“思诚”之说。思诚的目的在于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是古代,尤其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具体要求的重要体现,同时还在于取信于他人。

儒家的诚信观念与诚信文化表现样态是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这样的理念与样态不论古今中外都是适用的,具有其普世性。如今,将儒家的这种诚信观念、表现样态纳入到高校诚信教育之中,并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模式与路径,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高校诚信危机表现及原因

当今高校教育中,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在诸多失信行为与失信现象背后,有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失信的主要表现。大学生失信表现主要体现为:第一,部分高校学生的学风不正,学生对待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及各类考试存在抄袭与作弊行为。学风不正,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逃课现象,而逃课理由成为大学生失信的重灾区;第二,毕业造假现象十分突出。例如,部分学生购买假文凭、假证书,在个人的工作推荐表上更改成绩或虚构简历。或者单方面撕毁协议等现象;第三,学生说谎现象严重,有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骗取老师,比如贫困补助的申领等等。以上所指仅为当今大学生失信的几个方面,实际大学生失信涉及学习、生活、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这一现象令高校教育工作者甚为担忧。

2、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大学生作为有着理性思维与自由选择能力的人,对于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有充分认识。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社会上失信行为的影响和误导。”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经济层面人们的信用体系受到冲击,与之相伴的社会人际交往出现的言而无信,道德底线的不断冲破等现象频发;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大多强调教师的主动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这种教育又使得学生过多地接受着应付的社会责任,无视学生本应对自己负责的义务。社会责任的被动给予,造成学生主观性的降低,创造性的缺失。认识与行为的背离,应然与实然的冲突,必然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高校诚信教育,必然援引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诚信思想作为教育的内容。但是,如何将儒家所构建的诚信文化体系自然而不是生硬地纳入学生诚信教育模式中去,是亟待探讨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将儒家的诚信文化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

在中国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如何将中国儒家诚信文化的精髓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有机结合,是一项长期的课题。笔者以多年的高校从教经历与思考,提出两点拙见。

1、儒家诚信文化的内化。儒家君子修身养性的根本前提就是诚信,因此有“诚其意者,自修之始也”之说。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与特征,力求的是内心的接受与自觉的发生,而不是单纯的外部灌输。儒家诚信文化强调内心自发,否则会变成道德绑架。诚信是人格品质的核心要求,是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诚信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再者,“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艰难而又重要,因为目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教育,附属地位的是情感教育。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同时,导致很多大学生对于儒家诚信文化的传统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是误解。“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无不与他们的道德取向密切相关,单靠传统的教育灌输和苍白的说教已经落伍。因此,我们认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以诚信价值为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与他们的成长历程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理论知识课堂、社会实践课堂、校园文化课堂,让学生发挥成长的主体作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感悟做人的真谛,激发诚信价值取向的内驱力。”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内化层面提升自己,进而影响学生。这种教育包括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笔者认为,隐性教育虽命名为隐性,但其作用与影响力胜过显性教育。儒家的诚信文化理念也含有隐性教育的因素,强调的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诚信。也就是说“诚于中,形于外”。即内心有了诚意,就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把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化模式,可以从哈佛提出的全面教育中得到相应启示。2007年,哈佛提出与通识教育有着本质不同的全面教育理念,其所实施的“全面教育”,是指所有课程都必须包含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内容,例如伦理、情感、态度、能力等等,使学生永远都处于探索和接近真知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索我国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中,这一理念,尤其是对于高校诚信教育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哈佛,越来越意识到所有的毕业生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首先需要具备的是道德意识和伦理意识。随着生命科学、新能源等新兴学科的出现,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这一点越来越重要。而这些教育目标,只有全面教育才能涵盖。儒家的诚信思想的本质属性就是从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性出发,培养人格,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有将诚信理念内化、实现内化教育,其意义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当诚信必须由本体世界向意义世界转换和落实的时候,我们才能将其称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德性。诚信是儒家实现人身修养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伦理道德过程,从应然到实然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发生变化的过程。人作为一个个体性的自然存在样态,因为具有了一种德性,从而成就了与这个社会实体保持一致的并具有公共本质实体性的文化存在方式。在个体价值观的认同中,必然会遇到并思考有关诚信的伦理问题。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诚信度以及更高层次的文化存在方式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主体,其生命也就从一个自然状态上升为文化存在,把自己修炼成为一个具有德性的文化生命意义。由此,我们探析儒家的诚信文化与当今高校的诚信教育模式问题,最终的落脚点即强调个体的诚信理念的建构与诚信文化内化为个体的文化存在。唯有将诚信的文化理念真正历练成被受教育者、尤其是在高校诚信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内心需求而不断主动修养的人格品质,才能达到诚信文化的真实意义,这种内化教育模式,应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1]瞿振元,夏伟东.中国传统道德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庄宝忠,郭玮.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2.

[3]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杨俊杰.高校应成为倡导诚信价值取向的重要阵地[J].宁波通讯,2012.8.

猜你喜欢

样态儒家诚信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