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文学视角下的《二拍》用字研究*

2012-08-15匡鹏飞

关键词:正字同音用字

匡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俗文学视角下的《二拍》用字研究*

匡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二拍》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用字现象,主要包括用同音通用字代替正字、联绵词的不规范写法、使用古今字中的古字、沿用古汉语的通假字等。这一用字特点,与《二拍》作为俗文学的其他特质相一致,是俗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统一性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二拍》;俗文学;不规范用字

一、《二拍》之“俗”的语言文字学诠释

《拍案惊奇》(或称《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明末凌濛初著,是两部拟话本小说集。作为与《三言》齐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二拍》一直被视作明代俗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过去从俗文学方面对《二拍》的研究,往往都是就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风俗民情以及作品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其“俗”的特点进行诠释,较有代表性的论著有马美信《凌濛初和二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刘良明、刘方《市井民风:〈二拍〉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桂奎《论“三言”“二拍”世俗文化家园中的文士角色扮演》(《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赵兴华《从艺术特质入手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市民文学性》(《岱宗学刊》2007年第1期)等。这些研究,无疑十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二拍》的“俗”。但仅从这些角度,似还不能全面反映《二拍》的俗文学特色。郑振铎先生《中国俗文学史》指出:“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1]1郑先生的这一经典论述很富有启示性。

我们认为,作为话本小说,《二拍》所体现的“俗”,所反映的“俗文学”的通俗性、民间性和大众性,可以而且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除了文学的角度以外,不妨还可以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诠释。从这个角度来看,《二拍》的“俗”至少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其一,在语体风格上,由于话本是说书艺人“说话”用的底本,所面对的听众都是下层老百姓,《二拍》因此表现为一种在口语基础上稍经加工的口头语体;

其二,与前一点密切相关,在词汇特色上,《二拍》大量地使用了一些俗语词、方言词、歇后语等口语性很强的词汇成分;

其三,在文字使用上,《二拍》与正统的文言文文学作品相比,显得随意性很强,极不规范,使用了大量的俗字和其他不规范用字。

正因为上述特点,除了文学史上的价值以外,在汉语史研究中,《二拍》常被作为能反映当时实际口语面貌的近代汉语研究语料。

本文重点研究《二拍》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发掘其规律,并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我们对《二拍》俗文学特质的认识和理解。所据《二拍》版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拍案惊奇》(以下简称《初刻》)、1983年版《二刻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二刻》),并参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拍案惊奇》和1996年版《二刻拍案惊奇》。为避烦琐,文中所引《二拍》例句,皆只标明卷数,不标出页码;所引其他作品,皆据通行版本,不再一一注明。

二、《二拍》中的同音(近音)通用字

所谓同音(近音)通用字(以下简称‘同音通用字’),是指在民间较为通行的用来代替正字的同音或近音字。同音通用字产生于民间,主要是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市民阶层在使用。作为通俗的、民间的、大众的俗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反映正统文学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主要读者对象也首先是普通大众,这就决定了其形式——语言文字的运用一定也要通俗化、民间化和大众化,必须要贴近普通百姓。因此,本来只通行于民间的同音通用字也就广泛运用于话本小说之中,成为了《二拍》用字的重要特色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末,蒋礼鸿先生率先指出同音通用字的研究价值,并把搜辑和归纳同音通用字确立为俗文字学中应有的内容[2]。虽然90年代以后,以张涌泉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认定“俗字只限于一个字笔画或偏旁的增损或变异”,“大多数同音通用字确实不宜看作俗字”[3]7,但这只就“俗字”这一特定概念的界定而言,并没有否定同音通用字的研究价值。

我们认为,俗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与民间的用字习惯相一致,大量使用俗别字。俗别字是俗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俗字和其他不规范用字两个方面,同音通用字属于不规范用字的一种。

同音通用字主要因读音与正字相同或相近而得以通用,但在字形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二拍》中的同音通用字包括以下一些类别。

(一)省略部首

有些同音通用字系由正字省略了部首而来,其目的是为了简便。

1.“注”写作“主”

例1 却在渺渺茫茫做梦不到的去处,得了一主没头没脑钱财,变成巨富。(《初刻》卷一)

例2 江老虽是卖去了女儿,心中凄楚,却幸得了一主大财。(《二刻》卷十五)

按:“注”,量词,用于钱财,《二拍》中除一处外,都写作“主”。“注”本可指用来赌博的财物,如“下注”、“孤注一掷”,由此引申出量词的用法。明代其他小说中,也常见“注”“主”通用的现象,如:旧时原是个穷汉,近日得了一注不明不白的钱财,买起一所大房,开张布店。(《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偏生九阿姐造化,讨得著,年时赚了若干钱钞,临出门还有这一主大财。(《醒世恒言》第三卷)

2.“跤”写作“交”

例3忽然一交跌去,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已自命绝了。(《初刻》卷七)

例4 王良不提防的,一交跌倒。(《二刻》卷三十一)

按:“摔跤”之“跤”,在《二拍》中除一处外,都写作“交”,明显是为了书写上的简便。明代其他小说中,“跤”“交”亦常有通用之例,如:一跤倒在柳树边,有两个时辰不醒人事。(《喻世明言》第二十六卷)严氏听说,大哭起来,一交跌倒。(同上)

(二)减少笔画

同省略偏旁一样,减少笔画的目的也是为了简便。

1.“寿诞”写作“寿旦”

例5 一日,是他七十寿旦,四子置酒上寿。(《初刻》卷一)

按:“寿诞”即“寿辰”,把“诞”写作“旦”,笔画明显减少。《二拍》中仅此一例,但在其他明清小说或含有白话成分的笔记中,仍不乏用例,如:宋南渡以后,重新婚生子寿旦落成,有庆贺焉,有弥文焉,其侈靡之风耶。(明·敖英《东谷赘言》)要十月初一日趁晁夫人寿旦迎接诰命。(《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

2.“够”写作“勾”

例6 众人都起身道:“酒勾了。”(《初刻》卷一)

例7 话说人生只有面貌最是不同,盖因各父母所生,千枝万派,那能勾一模一样的? (《初刻》卷二)

按:《二拍》中“勾”通“够”的例子极多,或是单独使用,或是出现在“能勾”之中,远远超过使用“够”的次数。明代其他小说中,“够”“勾”通用的现象也十分常见,乃当时广泛通行的用法,如:不够半年,疮毒大发,医治不痊,呜呼哀哉,死了。(《警世通言》第十七卷)不勾三四个月,其缸已满。(同上)

(三)改变偏旁

偏旁既包括部首,也包括组成汉字的非部首构件。改变偏旁,首先是一种对文字的随意换用,后经约定俗成成为了通用字。

1.“积攒”写作“积趱”

例8 连日先生要去,积趱读书辛苦,今夜图早睡些个。(《初刻》卷十七)

例9 有积趱下的束修、本钱,多零星与女儿们去了。(《二刻》卷二十六)

按:《二拍》中“积趱”和“积攒”使用各半。在明代其他小说中,亦常见“积趱”的写法,如:在京半年有余,积趱了些银两。(《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大管家李荣,他积趱些私房,央人赎身去了。(《型世言》第十八回)

2.“晦气”写作“悔气”

例10 你也是悔气,偶然撞这两遭盗。(《初刻》卷八)

例11 韩赞卿悔气,却选着了这一个去处。(《二刻》卷二十六)

按:《二拍》中,除了两处外,“晦气”都作“悔气”。明代其他小说中,也常见这种写法,如:把两只手掩着脖子叫道:“悔气,悔气。”(《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自是老娘悔气了,偏撞着这许多鸟事。”(《金瓶梅》第二回)

这类同音通用字在《二拍》中还有很多,如“驶”作“使”、“偌大”作“惹大”、“倔强”作“崛强”、“拼凑”作“軿凑”等等,余不赘述。

(四)随意用字

有些同音通用字与正字在形体上没有任何关联,纯粹是基于音同或音近的一种不规范用字。

1.“错过”写作“挫过”

例12 这吉期便不挫过了。(《初刻》卷五)

例13 况且姻缘又好,又不要我费一些财物周折,也不该挫过!(《二刻》卷十一)

按:《二拍》中“挫过”的写法共5例,远少于“错过”,但“挫过”在明代其他小说中也很常见,如:倘若挫过此人,再后难得。(《清平山堂话本·话本卷一》)“明早快快应承了他,不可挫过机会。”(《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

2.“担忧”写作“耽忧”

例14 反是狄氏替胡生耽忧,害出心病来。(《初刻》卷三十二)

例15 且未知当得来当不来,不必先自耽忧。(《二刻》卷一)

按:《二拍》中“耽忧”有3例,“担忧”仅一例,频率都不高。明代其他小说中常见“耽忧”的写法,如:“怪小狗肉儿,你倒替古人耽忧!”(《金瓶梅》第二十回)“小妮子蒙夫人抬举,故替夫人耽忧。”(《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

这类同音通用字在《二拍》中还有很多,如“眨”作“霎”、“陌生”作“蓦生”、“觉得”作“绝得”、“走投无路”作“走头无路”、“随机应变”作“随机应便”等等。

(五)增加部首

应该来说,增加部首不仅没有使用字简便,反而增加了字的笔画数。但这种现象,仅仅只是由于随意用字的结果,也是常见不规范用字的表现方式之一。

1.“弯”写作“湾”

例16 走进转个湾,是两扇大石板门。(《初刻》卷一)

例17 及至抬眼看时,倏忽转湾,不是正路,渐渐走到狭巷里来。(《二刻》卷五)

按:《二拍》中“弯”、“湾”的用法各半。在明代其他小说中,“弯”常作“湾”。如:不想转过湾来,撞遇孙寡嘴、祝实念。(《金瓶梅》第十五回)张四哥赶到转湾处,不见了胡美。(《警世通言》第十五卷)

2.“争”写作“挣”

例18 倒不如《水浒传》上说的人,每每自称好汉英雄,偏要在绿林中挣气,做出世人难到的事出来。(《初刻》卷八)

例19 只为张生也是妙观门下出色弟子,故此还挣得来,若是别一个,须动手不得。(《二刻》卷二)

按:《二拍》中“争”作“挣”,仅此两例,当是一种不太常用的随意写法。明清小说中也很罕见,我们只发现寥寥数例,如:是我拔刀相助,不但保全了他的英名,还给他挣过了一口大气来。(《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张蕙贞也忒啥个勿挣气。(《海上花列传》第五十七回)

三、《二拍》中的其他不规范用字现象

(一)联绵词中的不规范用字

联绵词的特点之一,是“因声载义,义存于声,词义与字形无关,文字只是记录联绵词语音形式的符号”[4]46,因此,一个联绵词可以用不同的同音字来记录,这在古代汉语中尤其常见。不过,在汉字使用者的长期选择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遵循特定的原则,使书写联绵词的汉字形式渐趋定型。但在民间用字中,却又往往随意选择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其最常用的写法,这类不规范用字也常出现在俗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二拍》的用字特色之一。

1.“糊涂”写作“鹘突”

例20 员外见他每齐来,只道是报他生儿喜信,心下鹘突。(《初刻》卷三十八)

例21 莫继要寻前番梦境,再不能勾,心里鹘突,如醉如痴,生出病来。(《二刻》卷十九)

按:《二拍》中,“糊涂”作“鹘突”仅此两例,其余全写成“糊涂”,可见,“糊涂”在当时已是该词的正体。在明代的民歌时调中也有“鹘突”的写法,如:我不比那无情汉,你也不要诈鹘突。(《挂枝儿》卷一)鹘突的相思也,还得鹘突人来卖。(《挂枝儿》卷三)

2.“懵懂”写作“懵董”

例22 极至那痴呆懵董、生来有福分的,随他文学低浅,也会发科发甲。(《初刻》卷一)

按:在近代汉语中,该词一般写作“懵懂”,《二拍》中该词仅出现这一例,当是一种随意的简写。

(二)使用古今字中的古字

古今字是一种文字孳乳现象。上古时代,由于文字较少,一个字往往兼有很多意义,一字多义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在本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换偏旁,分化出一个新字来专门表示某一意义。这样,前后两个表示同一意义的字就构成古今字的关系。古今字的分化使原本由一个汉字承担的不同意义在形体上得到区分,本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造字行为。但是,今字造出来以后,文人出于仿古心理或惯性思维有时仍用古字;在民间,省略部首是随意用字的最常见形式,对于大多数今字来说,省略了部首后恰好就是古字。这两种趋势的合流,使得古字在汉字中的生命力特别强,成为不规范用字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文人整理的俗文学作品,《二拍》中自然也就使用了大量的古字。

1.“娶”写作“取”

例23 从此,文若虚做了闽中一个富商,就在那里取了妻小,立起家业。(《初刻》卷一)

例24 恐怕一时难得门当户对的佳配,所以且说个取妾。(《二刻》卷三)

按:取,《说文·又部》:“取,捕取也。”其本义为“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如:(狩)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夏官·大司马》)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由此引申出“捕获”、“取出”、“夺取”等义,又引申出“娶妻”义,如: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周易·蒙卦》)“娶”是为表示这一引申义加形旁“女”而造的新字,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隐公元年》)但是,为了简便,在表达这一意义时人们往往仍用古字“取”。《二拍》中两种写法并存,但“娶”已成为正字,则“取”为不合正字的用法。

2.“遨游”写作“敖游”

例25 至于敖游宴饮,一发罢他不得。(《初刻》卷三十四)

按:敖,《说文·放部》:“敖,出游也。”“敖”的本义即“出游”。如: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诗经·小雅·鹿鸣》)后“敖”又引申出很多其他的意义,为了加以区别,又造一新字“遨”以专门表示本义,如:而犹从牧儿遨。(《后汉书·刘盆子传》)明代其他小说中一般都作“遨游”,《二拍》中该词仅一见,写作“敖游”,当是一种随意的简写。

类似的例子在《二拍》中还有很多,如:“现前”作“见前”、“根源”作“根原”、“阻挡”作“阻当”、“熄火”作“息火”、“缎匹”作“段匹”、“痊愈”作“全愈”等等。

(三)沿用古汉语的通假字

通假字产生于先秦时代的书面语,并在后世的文言文系统中由于约定俗成而具有了与本字大致相同的意义和功能,多为文人士大夫出于仿古的目的而使用。它与上文所说的同音通用字有内在的相通之处。在民间用字中,以他字随意替代正字,有时会与古汉语就已存在的通假字暗合。通假字因而成为民间不规范用字的一种,俗文学作品自然也会顺应这一趋势,大量使用通假字。《二拍》中时常使用通假字。

1.“服气”写作“伏气”

例26 周秀才好生不伏气,没奈他何,只依了。(《初刻》卷三十五)

例27 又有那不伏气甘折本的小二哥与他赌赛,十两五两输与他的。(《二刻》卷二)

按:古汉语中“伏”常通“服”,表“佩服、信服”义,如:众乃皆伏。(《史记·项羽本纪》)曲罢曾教善才伏。(白居易《琵琶行》)在明代俗文学作品中,“服气”常作“伏气”,如:有一顿,没一顿,却不伏气去告求春儿。(《警世通言》第三十一卷)不来便不来,我也不伏气去叫他。(《挂枝儿》卷五)

2.“雇”写作“顾”

例28 刘氏心慌胆战,不敢迟延,疾忙顾了一乘轿,飞也似抬到县前来。(《初刻》卷十一)

例29 顾了肩舆,与回风同行十余里,下舆谒湘君祠。(《二刻》卷二十七)

按:古汉语中“顾”可通“雇”,如: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法使天下公得顾租铸铜锡为钱,敢杂以铅铁为它巧者,其罪黥。(《汉书·食货志下》)《二拍》中虽多作“雇”,而“顾”仅此两例,但在明代其他小说中,“雇”常写作“顾”,如:径出城外,顾了长行头口,到马头上,搭在乡里船上,往苏州原籍家去了。(《金瓶梅》第六十四回)不管他肯不肯,顾了一乘小轿抬回家去将息。(《警世通言》第二十七卷)

《二拍》中这类情况还有很多,如“无”作“亡”、“偶”作“耦”、“叙”作“序”、“旁”作“傍”、“以后”作“已后”等等。

四、结语

作为明代俗文学重要代表作之一的《二拍》,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俗”的特质,对此,已有研究虽较充分,但多局限于文学本身。如果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切入,考察其用字方面的特点,就会发现,《二拍》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用字现象,主要包括用同音通用字代替正字、联绵词的不规范写法、使用古今字中的古字、沿用古汉语的通假字等。这些不规范用字,本来主要运用于民间,继而被俗文学作品所采用,成为俗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的重要特点之一。《二拍》中大量出现的不规范用字,是与它的其他俗文学特质相一致的,是俗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统一性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对《二拍》中不规范用字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二拍》乃至其他俗文学作品“俗”的特点。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蒋礼鸿.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言[J].杭州大学学报,1959(3):129-140.

[3]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5.

[4]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郑贤章.《可洪音义》与现代大型字典俗字考[J].汉语学报,2006(2):86-92.

The Diction Research on Er Pai under the Popular Literature Vision

KUANG Pengfei

(Languag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entr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

Variety of informal diction exists in Er Pai,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use of homophony as substitute,the informal way to compose disyllable words,the use of old words and the borrow words in the oldnew words.It consists with the other features of Er Pai as the popular literature,which is the internal demands and external manifestation to the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 in popular literature.

Er Pai;popular literature;informal diction

H021

A

1671-7422(2012)01-0019-05

10.3969/j.ISSN.1671-7422.2012.01.005

2012-01-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核心词研究”,项目编号:10JJD740011;“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中的汉语学科创新”,项目编号:YYZX0916。

匡鹏飞(1975— ),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汉语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龚 勤)

猜你喜欢

正字同音用字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同音》二字格探析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
English Jokes: Homony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