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道”论发微

2012-08-15李桂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田忌兵法孙膑

王 婧,李桂生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学著作的双峰。在被誉为“百代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中多次运用“道”这一概念,而之后问世的《孙膑兵法》中的“道”字更是俯拾皆是。兹将二者进行比较,条述如下:

一、《孙子兵法》之“道”论

综观《孙子兵法》,“道”字主要有下列几种含义:

(一)政治道义 《计篇》云:“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杜牧注曰:“道者,仁义也。李斯问兵于荀卿,答曰:‘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为君,轻为之死。”王皙注曰:“道,谓主有道,能得民心也。”[1](P4)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使民众与君主同生死、共危难。这实际上是指关乎人心向背的“政道”。《计篇》云:“主孰有道?”《形篇》云:“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以上所云“道”,均指政治清明,为政有道,亦即“令民与上同意也”。

(二)规律或法则 《地形篇》云:“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李筌注曰:“得战胜之道,必可战也;失战胜之道,必无战可也。”[1](P177)《九地篇》云:“齐勇若一,政之道也。”以上所云“道”,均指“规律”或“法则”的意思。

(三)形貌或状貌 《地形篇》云:“凡此六者,地之道也。”李筌注曰:“此地形之势也。将不知者以败。”梅尧臣注曰:“夫地形者,助兵立胜之本。”[1](P172)

(四)道理或事理 《计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贾林注曰:“道者,权机立胜之道,得之则存,失之则亡。”张预注曰:“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胜负之地,而存亡系得失之道也。”[1](P1)《地形篇》云:“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地形篇》云:“凡此六者,地之道也。”以上所云“道”均指蕴含于事物中的道理,亦即“事理”。

(五)方法或原则 《计篇》云:“兵者,诡道也。”张预注曰:“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故曳柴扬尘,栾枝之谲也;万弩齐发,孙膑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单之权也;囊沙壅水,淮阴之诈也。此皆用诡道而制胜也。”[1](P13)《谋攻篇》云:“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地形篇》云:“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火攻篇》云:“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九地篇》云:“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以上所云“道”,均为“方法或原则”的意思。

(六)道路 《地形篇》云:“先居高阳,利粮道。”《九地篇》云:“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用间篇》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以上所云“道”,就是“道路”的意思。

可见,《孙子兵法》所云“道”有五个层面的意思,抽象之“道”与具象之“道”并存,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孙膑兵法》之“道”论

《孙膑兵法》之“道”,主要有下列几种含义:

(一)政治主张或思想学说 《见威王》云:“夫兵者,非士恒埶(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张震泽释曰:“兵,本义为兵器,《说文》:‘兵,械也。’此二句,‘兵’与‘先王’为对文,应指士人(包括谋士、武士)。‘非’与‘此’为连语,犹言不是什么而是什么。傅,通辅。孙膑,谋士也。此二句乃谓谋士不专依靠兵械为击敌之势,而应如先王以兵作辅助行道之器。”[2](P22)譬如《强兵》云:“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2](P121)

(二)规律或法则 《威王问》云:“用众用寡,有道乎?”《威王问》云:“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陈忌问垒》云:“求其道,国故长久。”当田忌问“智(知)道奈何”,[2](P44)也就是怎样预知战争规律时,孙膑回答说:“先智(知)胜不胜之胃(谓)智(知)道。”[2](P44)意思是,预知战争规律关键在于预知战争胜负。《篡卒》云:“其德在于道。”意思是,军队具有好的素质,在于将帅们明白用兵的规律。《势备》云:“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意即如果通晓战争规律,并加以适当运用,则军队可建立功勋,君主也可扬名于天下。《兵失》云:“兵不能见祸福于未刑(形),不知备者也。”[2](P170)在交战之前,最好能预先估算。假如没有这种估算,便难以有战前的周密准备。那么,怎样去估算呢?孙膑说:“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龙而敬,弱而强,柔而……起道也。”[2](P170)意思是,先得判明是“止道”还是“起道”,即判明是停滞、灭亡的势头,还是兴旺、取胜的势头,然后采取行动。所谓判明某种势头,即是从各个方面观察,从而得出某种规律性的认识。在《威王问》里,齐威王曾有九问,田忌有七问,都是问每当遇到难以应对的情况时,该如何应对。对这些提问,孙膑一一作答。其中,不少回答,反映了战争的某一规律。例如,当威王问道:“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也就是怎样对付弱小敌人。答复是:“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即故意使自己队伍的阵列显得混乱,以诱惑敌人上钩。当威王又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回答是:“命曰‘让威’,必藏其尾,令之能归。”也就是避开对方的锋芒,隐蔽好后续部队,以便撤退。当威王再问:“以一击十,有道乎?”回答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当田忌又问:“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对待兵多而且战斗力强的敌人该如何办时,孙膑回答:“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2](P25-27)修筑堡垒,严明法令,激励士气,团结士卒,躲避敌人的锋芒,待其劳顿时再与他作战。

(三)方法或诀窍 《威王问》云:“以一击十,有道乎?”《威王问》云:“此六者,有道乎?”《威王问》云:“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十问》云:“此击方之道也。”以上所云“道”,均指“诀窍”或“妙法”的意思。

(四)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实际状况 《地葆》云:“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刚,术者为纪。”[2](P71)《势备》云:“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2](P79)

(五)道路 《善者》云:“善者能使适(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2](P163)

三、《孙膑兵法》“道”论对《孙子兵法》“道”论的继承与发展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所论之“道”,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它们都有“规律”、“法则”、“状貌”、“方法”、“道路”等涵义,但它们又有差别。《孙子兵法》里的“道”字,多指政治道义或方法。《孙膑兵法》中“道”的核心含义则指战争规律。

《孙子兵法·地形篇》云:“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1](P177)意思是说,如果根据战争的规律一定能取胜,即使国君说不要打,也应该坚持去打;如果根据战争的规律不能取胜,即使国君说一定要打,也不能去打。这里说的“战道”指战争的规律。《孙膑兵法》将《孙子兵法》中“道”的“战争规律”涵义加以继承,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在《孙膑兵法·威王问》中出现的“战有道”,其中心词便是一个“道”字,它指法则或规律。也就是说,在孙膑看来,凡是战争中能屡次获胜或屡战屡败者,总可以找到一个内在的根由,而这个“根由”,就是他所说的“道”,亦即规律。孙膑提出“战有道”,对战争之“道”更加重视,究其原因,除了同战国时期,军队人数剧增,战争规模扩大,作战方式与布阵形式多样化等情势有关外,也与当时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关联。

在《孙膑兵法·威王问》中记录了孙膑同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当田忌问到“必战有道乎”时,孙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有”。当威王问过九个问题,田忌问过七个问题后,孙膑曰“几知兵”,但“未达于道”,认为他们只是接近于会用兵,并没有真正掌握用兵的规律。这里孙膑直接用一种很抽象的“道”来称呼战争的总的法则或规律,是一种进步和创新。

此外,孙膑对威王九问、田忌七问的回答表明了孙膑对“道”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深入到战术范围,也就是成功地论述了“战”、“攻”、“守”三个方面,具有指导实战的价值。孙膑论“战”,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是关于各种阵法的运用。譬如,在《八阵》中提出“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的作战原则和“用阵三分,诲阵有蠭 ,诲蠭有后,皆侍(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2](P65)的布阵原则。关于“攻”,孙膑力主郊区野战,不再认为“攻城为下”,在《雄牝城》中详细区分了“雄城”(难攻的城)和“牝城”(易攻的城),不再一般地反对攻城。在“守”的问题上,《陈忌问垒》提出“车者,所以当垒”的野战防御观念,而且在桂陵之战中,孙膑就是用这种方法取胜的。

从《孙子兵法》到《孙膑兵法》,战争致胜之“道”有了更深一层的演变与发展,《孙膑兵法》将《孙子兵法》的“道”从一般的方法或原则涵义上升到战争总规律涵义的高度,是我国先秦军事学术思想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1] 曹操,等.孙子十家注[M].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4.

[2] 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猜你喜欢

田忌兵法孙膑
田忌赛马
兵法大师
孙膑与庞涓
田忌赛马
愚人节防骗兵法use起来
聪明的孙膑
我的故事show
田忌赛马(原文)
熟读兵法,何至两极?
《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