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篇、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以一次英译汉练习为例

2012-08-15肖莉杨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爱默生语篇译文

肖莉 杨莉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泸州 646300)

浅谈语篇、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以一次英译汉练习为例

肖莉 杨莉

(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 四川泸州 646300)

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语篇分析和调动相关语境来帮助译者准确理解源语文本,这早已经成为共识,笔者作为一个翻译的初学者,结合我们的一次翻译练习谈一点对这一问题的感悟。

语篇;语境;翻译;问题

翻译这项活动难在何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了解一下翻译的过程:理解源文本 SL(Source text)→用目的语TL(Target text)再现源语的内容与形式。也许我对这个过程的理解有点肤浅,恐怕没人会怀疑准确的理解源文本是保证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Techniques of translation are always secondar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text.[1]

翻译,尤其是不同语系之间的语际翻译,因为受制于 SL与 TL之间在语法、句式、音韵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要在目的语中精确再现源文本,同时又要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并文采斐然十分不易,所以有人将译事比作走钢丝。

何谓语篇(Discourse)?何谓语境(Context)?

“A discourse consists of a complete utterance(i.e. a text),anything from an isolated Ouch! to an entire poem,essay,conversation,lecture,or book .”[1]59

在这里,耐达博士明确指出,语篇指的就是文本,从仅有一个单词的话语到一整本书都可以归入这个范畴。在微软大百科全书 2009附带的词典(Microsoft Encarta,2009)中,对语篇分析做了这样的解释:discourse analysis,noun,study of language of sentences:the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language that extend beyond the limits of a sentence(语篇分析指的是超出句子这个范畴,对于语言特征的分析)。(ibid)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有一点差异。不过我要想说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是口译,我们翻译的对象很有可能就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单词组成的一句话,因此我比较认同耐达博士的定义,但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分析的语篇远远不是如此狭隘,应该扩展到该作者的全部著作,同时代或者后世其他人对该作者的评述。惟其如此,我们对于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才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进行翻译过程的第一步——理解源文本时轻松许多,笔者将在后边以我们翻译过的一篇文章为例加以说明。

语境(Context),语境即语言环境。比如说吧,“父亲”在不同的场合就应该使用不同的语汇来表达,有“老爸”“大大”“老汉儿”(重庆方言)等,有的正式、庄重,有的则很口语化。这就属于情景语境的范畴。查 2004年 7月外研社出版的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得知对于语境的英文单词 context的英文解释是:“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hat come before and after a particular word,and that help you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应该说翻译中最大的困难都是因为源语文本中的单词,词组具有多义性,从而让译者很难抉择,朗文词典的这个解释为译者提供了确定词义的一个方法,那就是依据特定单词的前后的词汇或句子—上下文,来确定其意义。这一点并无新意,因为我们都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道理。但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语境范围要更大一些,不仅仅包括上下文。“语篇翻译中的语境可以分为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两类。”[2]112“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情景语境可以有两种涵义,一是语篇产生时的情景,如小说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二是语篇叙述或描写所涉及的客观世界,即语篇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本书所为情景语境即是指这后一种。”[2]113语言的具体使用单位是语篇。语篇与其文化背景的种种关联构成其文化语境,任何语篇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背景而存在。这种文化背景有历时的也有共时的。[2]120

以我们翻译的第二十届韩素音翻译大赛的英译汉部分翻译练习谈一点自己关于语篇语境的重要性以及其他的一些体会。这篇文章名为《Philosophy vs. Emerson》,但是这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而是节选自一本书。这样,在翻译这篇文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篇不完整。在英汉对照的《爱默生演讲录》(孙益学译),里面收录了《美国学者》《超验主义者》《论自然》等名篇,如果我在做这次翻译练习之前看过这些文章,那么,尽管我不能完全明了爱默生的思想,但至少会获得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部分还原该篇节选文章的完整语篇。因为自己翻译理论知识的匮乏,决定结合这次练习,写点体会,试图弄明白爱默生的思想,尤其是这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超灵(oversoul)”“自然(nature)”“自立(self-reliance)”等概念,以及爱默生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从而更加易于理解这篇文章。因为如前所述,准确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但是我很快发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凭自己几乎为零的哲学知识以及对于美国宗教一知半解的了解,这完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开卷有益这句老话还真是说得没错。尽管读爱默生本人的文章或者关于他的著述是一种折磨,对脑细胞的杀伤力极大,而且读完之后的惟一感觉就是晕,不过还是隐隐约约对上文所述的“超灵(over soul)”“自然(nature)”“自立(selfreliance)”有了一点体会。在 American Philosophy(Edited By Marcus G. Singer)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以下字句:“Emerson considers the divine spirit - or as he calls it,the oversoul - to be part of the natural world. The over -soul expresses itself i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pervading and giving meaning to all aspects of existence. suffusing it with moral and religious significance”[3]136。可以看出所谓的“超灵”实际上是一种神圣的精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体现在人类和大自然身上,以令其在各个方面具有道德和宗教方面的重大意义。换言之,超灵就是纯洁和真善美的化身。至于“自然(nature)”,在粗略看过爱默生的《论自然》之后就会发现实际上爱默生是主张人类借助于美丽的大自然让成人被世事俗务所蒙蔽的眼睛重新看到美,而回归到孩子般淳朴的本性并体会到纯洁崇高。爱默生说:“To speak truly,few adult persons can see nature. Most persons do not see the sun. At least they have a very superficial seeing. The sun illuminates the eye of the man,but shines into the eye and the heart of the child”[4]219。很明显,这里的自然、太阳都只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原本应该是最珍贵的东西,而成人看不到自然和太阳则喻指,所谓成长所付出的代价,那就是能发现美的眼睛,对美的鉴赏能力,对纯洁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望。人类就是这样,被自己建立起来的文明绑架,成为一架冰冷机器上一个无足轻重的零件,丧失掉了自我,沦为了囚徒。这一点不难让人联想起买椟还珠的成语故事。爱默生的思想超越了他那个时代,甚至于也超越了许多醉心于“social climbing”的现代人,在拜读了爱默生的书籍之后,连最疼爱爱默生的姑妈都说他应该在未成年时死去以免变得如此大逆不道[5]26,也有人诅咒爱默生因为他夺走了她的上帝。可是,在地心说化为泡影之后,在自然科学滚滚向前之时,上帝其实已经死了,根本无需尼采来宣判。就这个意义上而言,爱默生实际上并没有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思想,而只不过戳穿了所谓“皇帝的新装”其实不过是“裸奔”,所谓的宗教,上帝都无助于人类的救赎。在爱默生看来,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他所声称的自立(self-reliance)来自力更生,爱默生甚至也不愿意让个人强迫自己不要去做什么,而是要求人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融入大自然,服从于直觉。

尽管脑中有许多疑问,还是没有读懂爱默生,不过,有了上述背景知识,再去翻译那篇《Philosophy vs.Emerson》的文章,相信我能表现得稍稍好一点,至少在理解原文时不会如此辛苦。

我将自己的译文重新研究了一下,同时对比了一些网友的译文,应该说自己的译文有许多地方无法令人满意,我借鉴了《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作品与评析》(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译林出版社 2008年十月第一版)一书的评析方法,将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成了以下几类,再结合前文所述谈一点浅见。

一、理解错误

原文:For one of Emerson’s most fundamental and frequently recurring ideas is that of a “great nature in which we rest as the earth lies in the soft arms of the atmosphere”„„[4]

我的译文:爱默生最基本的,反复出现的观点之一是“就像地球位于大气层柔软的怀抱一样,我们栖身于大自然之中”„„

我的这句译文是典型的误译,这半句话去掉 nature之后的定语从句“in which we rest as the earth lies in the soft arms of the atmosphere”,就会简单许多,按照曹老师教我们的翻译定语从句的方法(C译法),先译出主句,再重复先行词,译出定语从句,就好办多了。不过,我相信犯下这个错误的人不止我一个,我在网上找到的两份译文,有两个人犯了与我同样的错误:

网友译文一

爱默生最基本的并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类栖居在伟大的自然,如同地球躺在大气层柔软的臂膀之中”(Kate King[6])

网友译文二

在爱默生最基本重复频率最高的理念中,有一种这样的理念:“我们生息在一个伟大的自然里,就像地球躺在大气层温柔的怀抱里。(Zhonglenny)[7]

敢于把自己的译文贴在网上的网友应该都实力不俗,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译错这句话呢?我想原因有两个:①没有研读过爱默生本人以及关于爱默生的著作,因此在这篇节选文的全文四处搜罗而又不可得,语篇、文化语境都残缺的情况下,没有意识到,“自然”在爱默生的思想体系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从而缺乏应有的敏感度。②原文的先行词和定语从句都在引号里边,让我们误为“great nature in which we rest as the earth lies in the soft arms of the atmosphere”是一个整体。当然,这仅仅是表层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己学艺不精,不够大胆,缺乏勇气突破源语的制约,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翻译腔,另一方面会影响自己对于源文本的理解。

以上所举例,都是由于自己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所致,如果事先看看自己买的《爱默生演讲录》以及钱满素女士所著的《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也就是具备基本的语境意识,勤快一点,此处断断不会译错。

除了上述错误,由于不对一些固定表达而导致的理解偏差就十分低级而且也不应该。例如:原文第五段中“A man does not tie his shoe without recognizing laws which bind the farthest regions of nature”[4]被我译成了“人类从会系鞋带的时候起就已经能够推断出与自然界最遥远的区域有关的定律”。我想解决的办法有三:①找部好点的英英词典通读几遍(有时间的话多读几部)。②多阅读外报外刊,阅读地道、纯正的英文,同时勤做读书笔记,记下自己记忆库里没有的表达方式。③多做翻译练习(笔译和口译)。

二、翻译腔

将自己的译文和我找到的几个网友的译文(我至今未见到完整的参考译文)对比之下,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不过我不想喊什么口号,开弓就没有回头箭,而且也没有退路。我认为人生就是一次修行,结果如何要看慧根,我想学翻译大抵也是如此。试举一例如下:

原文:“Over-Soul, within which every man’s particular being is contained and made one with all other,” which “evermore tends to pass into our thought and hand and become wisdom and virtue and power and beauty.”[4]

我的译文:“每个人的独特本质都被包含于“超灵之中并在其中彼此融合”,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让“超灵进入我们的思想和手中从而升华成智慧、德行、力量和美。”

译文显得机械,并且直接将“hand”译成了手。

找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翻译始终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做笔译者拿不出像样的译文,做口译者只能同传普通话和家乡话,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1]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 -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the first edition.

[2]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Ellen Kappy Suckiel,Emerson and the Virtues,American Philosophy: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Lecture Series:19-Supple -ment to Philosophy 1985,Edited by Marcus G. Sin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Emerson,Ralph Walda:Lectures,爱默生演讲录[M].孙益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三联书店,1996.

[6]Kate King.第二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哲学与爱默生》译文,http://blog.hjenglish.com.

[7]钟钦恒.第二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钟钦恒译文《哲学挑战爱默生(节选)》,http://bbs.transn.com.

肖莉(1976-),女,四川泸州人,硕士,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2011-11-28

猜你喜欢

爱默生语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微言大义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译文摘要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I Like Thinking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