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

2012-08-15熊华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客体文体受体

熊华勇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简称写作四体)组成的。写作活动体现为写作四体之间互逆互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不断循环的运动过程。学界认为,写作受体的阅读、接受和反馈,是写作活动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写作理论对写作受体接受的研究仍显薄弱,许多问题尚未触及。“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就是写作四体。以下将分别论之。

一、写作受体自身的因素

对于写作受体的阅读、接受活动来说,影响受体解读的自身因素主要有:身心感受素质、文化知识修养、生活阅历修养、世界观价值观等。

(一)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

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这是对写作受体进行一切交流活动的一个基本要求(这里排除因先天因素或后天原因导致的某些重要感受器官的功能丧失或出现障碍的主体)。

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的最基本的表现是:具有正常的外部和内部感受器官和分析器官,并能用这些器官正常地感受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通过综合分析器官的反馈,调适身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平衡关系。

写作受体——读者,首先是一个自然生命体或自然存在物,然后是自然界最高级的生命体—人。作为自然生命体,他要维持自身的生命过程,必须通过作用于外部自然界的活动来获得自身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作为高级生命体人,他必须按照人类规范、人的方式,通过劳动,通过实践,一方面满足自己作为复杂生命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人类的存在与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及促进人与他者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高级生命体,人的这些高级需要,已内在的规定了人既应要加强与自然界的交流,更应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高级形式就是通过抽象的符号进行信息的传递。写作活动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进步的高级交流活动,自然地规定了人有认识解读文章的需要。这样,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就必然成为读者解读的先在前提。

(二)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受体以先天的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为基础,通过后天的接受系统教育、主动学习、体验、实践等而培养习得的综合素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化修养、知识修养。

我们的世界既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又是一个语言的世界,更是一个属人的实践世界、文化世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既积累形成了关于物质世界的丰富的知识理论,也积累形成了人类利用物质世界、改造物质世界的丰富的文化成果。而人类传承这些知识理论、文化成果的最重要的载体和手段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的文本或文献资料,也就是文章或著作或书籍等。作为生活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级生命体——写作受体,读者要实现自己身上肩负的三大使命,以承前其后,继往开来,既必须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语言知识和文体知识尤其关键),使自己的知识在突出专业优势上变得广博起来;又必须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既要把握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又能明确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大环境中,以优秀读者身份进行高效的文本解读。如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1]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修养

文本解读体现为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如果受体缺乏关于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方面的生活阅历体验,那么这种对话交流的质量将严重下降,这是不言而喻的。这就要求读者必须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活面,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加强自己的直接生活体验,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修养。

从文本与生活的关系来说,一切文章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我们要解读好文章,就需要加强直接的生活体验,尽最大可能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要正确解读文章,先要解读好生活。坐井观天,闭塞视听,必然孤陋寡闻,不仅不能对文章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更不能完成检验的任务,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一种改造世界的力量。

一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修养呢?其途径无非两条:一是“行万里路”,一是“读万卷书”。显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结合起来,才是较理想的途径。“行万里路”是指一个人尽可能扩大生活面去直接感受体验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它强调的是直接生活体验。“读万卷书”是指通过广泛阅读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文献著作,来间接地提高生活阅历修养的方式。它强调的是间接生活体验。因此,要提高自己的生活阅历修养,必须以直接生活体验为基础,以间接生活体验为主导,以改造世界为旨归,将“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辩证地统一起来。

(四)先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世界观的核心是关于世界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问题,落实到人生层面便是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一句话,生活意义的问题,就是世界观的核心。世界观体现的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价值关系或意义关系。世界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对个体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人类存在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人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存在身份:我是一个社会公民、世界公民、宇宙公民,应该用正确的世界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通过这种言行来促进或推动这个世界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努力去建造一个富于诗意的意义世界。

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主体的世界观在创作和解读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定效果和影响。如果作家的世界观出了问题,其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将是非常恶劣的,因此文学写作主体——作家必须树立先进正确的世界观。同理,作为文学文本的接受者,读者也应树立先进正确的世界观,才能通过作品中介与作者展开良好的对话,共创人类美好的家园。

二、写作客体的因素

写作客体是指被写作主体反映、认识、描摹、评价和表现的特定对象。对于读者受体而言,可以等同于完整的社会生活。作为写作客体,它具有这样的性质:客观性、对象性、动态性、历史性、复杂性、无限性。这里重点讨论其动态性、历史性等性质对读者的影响。

所谓动态性,是指客体一直处在运动发展、变动不居状态,并与其他客体相互联系。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自然世界事物自身的变化发展在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的状貌、新的特点、新的问题,这些新信息影响读者的解读;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主体实践领域的扩大,主体的认识领域也随之扩大,认识能力也不断增强,对客体的认识也在不断扩展和充实,从而影响读者的解读。三是随着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发展,新发明、新创造、新成果、新成就不断出现,这意味着新的客体也在不断涌现。这同样会影响解读。

所谓历史性,是指以当下状貌呈现的所有客观事物都具有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客体是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影响的痕迹;另外,主体与客体是双向建构关系,兼有客体身份的主体总是处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中,其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文本解读能力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体以什么历史眼光看待客体,客体就以什么方式呈现在主体面前。

另外,从写作活动的交流性来看,读者的文本解读,本质上表现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写作主体的写作产品看,写作产品(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互动交流的结果;二是从写作受体解读角度看,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的召唤结构之间存在着同化与顺应、再现与创造等复杂关系,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反映的是主体间文化心理结构或文化心理图式的对话。也就是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始终受制于并服务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

三、写作主体的因素

写作主体可以近似地看成文章的作者。作为写作产品的生产者,作者写作活动的存在是读者解读活动存在的先决条件。主体与受体的交流表现为四种情形:同空间同国度同文化的交流、异空间跨国度跨文化的交流、异时空同国度同文化的交流、异时空跨国度跨文化的交流。因此,作者因素会给读者解读造成不利影响。具体说来,写作主体对读者解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时代因素。严格说来,时代因素属于客体方面,但由于它在写作主体身上留下鲜明烙印,并通过作品折射出来,比如,在异时空的解读中,因时代环境、物质条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差异。让读者明显感到时空间距、文化间距、语言间距,给文本解读带来的困难。

第二,个人因素。作者的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生平经历、理想抱负、文化水平、思想观念、言说方式、读者意识等方面。

这里从异时空、同国度、同文化的文本解读情形来举例说明。比如作为一个当代中国读者,解读古典名著《红楼梦》,要实现读者与文本的较高质量的解读交流,作为小说作者曹雪芹,其所生活的时代因素、个人因素就成为读者解读《红楼梦》必须去翻越的一座大山。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理想追求、文化知识修养、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等主体因素,要想对《红楼梦》有一个全面深刻系统的解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四、写作载体的因素

写作载体,狭义即指文章作品。读者解读文本,首先和直接遇到的制约因素就是写作载体因素。限制和影响读者解读的写作载体因素,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文章的内部构成要素;二是文章的体裁类型。

(一)文章的构成要素对读者解读的制约

文章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这四个要素对读者解读的制约程度、大小不同。这里主要分析一下语言对读者解读的影响。

语言是写作载体的实际承担者,而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有自身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缺点。其明显的缺点突出表现在以写作载体为中介展开的主体间的交流中。从写作主体的写作过程看,他经过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将自己要传达的信息,形诸文本,感性的世界图像变成一种抽象的文本符号。从写作受体的接受过程看,读者的解读是对写作载体施行一种逆向转换,从抽象的文本符号系统中抽绎出作者要传达的信息,重构感性的世界图像。问题是读者的逆转换所获得的信息与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的信息之间很难划上等号,这在文学文本的解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写作载体(文章)作为书面语言形态,其对读者解读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语言的语音语调层;(2)文章语汇语句意义建构层;(3)文章段落篇章意义建构层;(4)文章意象意境意义建构层。董小玉主编的《现代写作教程》有详述,此不赘。[2]

(二)文章的体裁类型对读者解读的制约

不同的文体在语言风格、主题表现、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审美要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必然对读者解读产生制约和限制。读者只有熟悉和把握不同文体的这种质的规定性,才能较好克服制约和限制,与文本展开高质量的对话。

按文章功用标准,可将文章体裁分为两大类:一是实用性文体;二是超实用性文体。所谓实用性文体,是指直接满足生活工作学习实际需要的文章体裁。这种文体又大致可分为三类:新闻类文体、应用类文体、理论类文体。所谓超实用性文体即审美性文体——文学作品,是指不能直接满足生活工作学习之需要,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的文艺体裁。通常把文学作品分成四类: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戏剧类。

实用性文体和超实用型性文体的区别,从宏观上说,务实性、实用性是前者的普遍特征;务虚性和审美性是后者的普遍特征;从微观上看,二者在语体风格、内容真实性、主题表现、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表达技巧、审美要求、标题拟写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因此,读者在进行不同文体的解读时应掌握不同文体的知识,要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并且大家强烈感到:对实用性文体的解读相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制约和限制要小得多。阅读运用了象征或变形或意象或意境等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的文学作品,对作品主题、形象、意象、意境等的理解,难度增加,制约性增强。

综合上述,概括如下: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因素即写作受体因素,客观因素分为三方面:一是写作客体因素;二是写作主体因素;三是写作载体因素。一句话,写作四体都是影响写作受体解读的因素。这本身凸显了“写作活动体现为写作四体之间互逆互动、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无限循环的运动过程”这一内在规定性。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8:438.

[2]董小玉,刘海涛.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1-72.

猜你喜欢

客体文体受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Toll样受体在胎膜早破新生儿宫内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2,2’,4,4’-四溴联苯醚对视黄醛受体和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文体家阿来
Toll样受体:免疫治疗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