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2012-08-15张文霞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

张文霞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旅游管理系,河南 郑州450045〕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导入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要培养具备什么样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人?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的。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其核心是道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思想以塑造人格为首要目的,教育历来受到儒家的最高重视。儒家经典指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这个本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整部《论语》其实就是在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所以传统教育认为人不论高低贵贱,都必须通过“修身”,才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儒家相信通过个人不断努力自修提高素质,就可达到社会和谐。上世纪20年代,梁漱溟先生对比了中印及西方三大文化后认为中国文化的长处就是“人对人的问题”,从修身做起,“反求诸己”,功夫恒须在自己身上做。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1]155无独有偶,上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也对比了几大文明,然后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论点: 挽救21 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2]孔孟强调做人的教育,大乘佛法亦复如是。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强调,佛教其实就是来自佛陀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让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解脱烦恼痛苦,达到幸福快乐。所以学佛就是学智慧,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观念,自利利他,全心全意地为他人服务。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的口号,更是高扬学佛应该先从做人开始的旗帜。“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太虚大师全书·诗存》)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注的就是“可以成人”的教育。当下我们提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就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青年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显然,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要人成为一个“人”的教育。

可是近年来,中国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人文素质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不少学生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民族精神淡化,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过分重视向西方学习,忽视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多数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码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经典的地位始终没有在大学教育系统中得到确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高校基本上用思想政治课取代了文化素质课,直到1995年前后才开始提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问题。但到底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 以什么为教育内容? 却一直都很模糊。整个20 世纪我们都以“现代化”的名义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大学成了没有文化根底的大学。今天,在商品经济大潮下,我们更是义无反顾地以加速度的姿态不计成败地奔向现代化。可想而知我们这个民族还能有多少文明底蕴。一个鄙视自己传统文明的民族,一个只知追逐物质利益,而不知文化为何物的民族是断然不可能成为一个文明的民族,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文明大国。文明底蕴是不可能离开文化传统的,而文化传统是需要不断叙述与呵护的,其继承和发扬要靠教育。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严于律己、内省等,恰恰能弥补学生人文修养之不足,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用传统思想文化精神对青年人进行熏陶,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他们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增强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3]当然提倡学习传统文化绝不是盲目地复古,而是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传统不是过时的死的东西,而是永恒的活的东西;现代化并不是反传统,而是传统的自觉更新。传统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过程”,传统的真正落脚点恰是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4]所以,为了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了充满自信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真正树立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发挥其育人成人的应有作用。

当然,要在高校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和信心,还需要道德的力量、独到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钦斯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在1936年发表了《高等教育在美国》,以敢为天下先的教育理念批判美国当时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走入歧途,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唯科学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他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他提出“通识教育”的主张,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素质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的内容必须属于“永恒学习”的范畴,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经典著作中。也就是说,让大学生在进入专业研究以前,不分科系专业,首先研究“西方经典”或者“伟大著作”。哈钦斯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使芝加哥大学被公认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典范,同时也丝毫没有削弱其研究型大学的地位。[5]所以在今天的中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史·张载传》) ,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责任。尽管我们无法企及每一个人都达至同样的文化高度,但我们要勇于担当,并且能够担当在高校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二、如何在高校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998年,在北京大学,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大学校长几乎一致地在“21 世纪的大学”论题下强调,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教育在大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基础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6]“九五”期间教育部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采取的十项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7]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但至今没有形成基本共识,那么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从办学理念上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章句》) 。传统文化强调做人先于做事,人成即事成。所谓“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强调先做人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将人文教育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将它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附庸于所谓的专业教育。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必须具有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左右。大学应该作为现代社会的思想先锋,而不是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动地跟着社会走。“在大学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学,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思想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必须是大学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8]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须明确树立自己的办学理念,而不能狭隘地拘囿于所谓的专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仅仅是培养劳动者或“工具”。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大学教育应该培养“通才”。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标志。所以大学首先应该是“文明传承之所”,是历代人类文明积累的文化精华的储存所,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吸取和掌握这一共同文明财产,从而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具备健全美好人格的人,一个能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的人。

2.科学设置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之一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仍然游离于主要课程体系之外,使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入有效地开展。如果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一味追求数量,就不能使学生构建起立体的思想结构。甘阳指出,整个20 世纪美国大学通识教育不管如何变化,始终围绕一个“纲”和灵魂,这就是通识教育基本课程设置是以巩固学生的“西方文明认同”为目的,整个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一整套的“西方文明”课。即美国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其核心和灵魂实质是他们的“经史传统”,是以阅读西方历代经典著作为课程主干,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当前流行的东西”。[5]14所以,人文教育的根本在于要有若干精心设计的最基本的“必修课”,而不在于有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重实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他们认为学习专业必修课程已经十分紧张,其他方面的学习很难顾及,人文素质远不如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程没有太大的实用性。选修课再多,只是“目”,必修课才是“纲”。现在学校人文教育之所以不理想,根本原因就是把精力放在抓“目”上,却很少有人考虑“纲”的问题。没有“纲”就没有灵魂,所以孔子的学生有若说: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人文素质教育若不抓住根本,只在枝节上用功,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要切实落实传统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开设相应的公共必修课,为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3.大力推行经典阅读

传统文化体现在经典中,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重视并提倡对经典的阅读。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使学生与历史进行亲切对话,从人类的思想宝库汲取灵感,从古圣先贤那里获取智慧,直探人性本源。读这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可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可以让学生眼界远大,胸襟开阔,让他们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文化教养”、“素质教育”。所以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冶性情,除“读经”(这里的“经”不仅仅是指儒释道三家之经典,应是涵盖经、史、子、集“四库”之经典) 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捷径。

关于这一点,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大学通常以阅读西方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经典”课包括了从柏拉图到尼采、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著作。斯坦福大学的“文学与艺术”课则规定阅读以下著作: 荷马史诗《奥德赛》、古希腊悲剧、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作品选读、《圣经》、奥古斯丁《忏悔录》、维吉尔《罗马史诗》、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歌、中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但丁的《神曲》。美国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就是围绕所谓“神圣的15 种书”,亦即最基本的西方经典。[5]32甘阳指出,“美国大学的根在什么地方? 美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觉地植根于西方文明的深处,这最突出地体现在美国现代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体制中。简单地说,美国大学并非只有那些专家才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和西方经典,而是每个本科大学生首先都必须接受高度强化的西方古典和经典教育”。[5]12

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共同推崇的“经典之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西方的各种经典等。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缔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那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已不复存在; 一个国家,如果不抓紧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危亡在即。现实令人警醒,如果我们要保存文明,首先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继承我们古典的人文教育传统——重新激活对经典的阅读,阅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公认的最有价值的文献。只有通过深度阅读经典,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考能力。众所周知,现在英文早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的公共必修课,但许多大学生的中文水平却越来越差,通过阅读经典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中文特别是古代汉语水平。所以,重读经典,绝不是单纯的怀旧,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从现实出发,寻找经典和现实的连接点。阅读经典,目的还是解决今天的问题,这是一种积极的读书态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高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他们的历史文化修养。只有如此,他们才能有辨识世界文化的能力,才能有更高度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弘扬传统文化,创造中国文化新形态,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包括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思想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改进及人文素质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完善,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古人讲,环境的教育有时胜于言教,尤其是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需要我们浸润其中,时时有染才能得益。所以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倾向专注于一些硬性的发展指标,而对大学的文化使命,对大学文化的发展态势等思考得不多不深,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措施,使得学校的人文环境存在一些缺陷。如许多学校图书馆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对人文书籍和资料的需求。

显然,如何继承传统,开创未来,是目前我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能否有勇气和魄力超越时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要将人文教育提到必修课程的位置,让传统文化课唱主角,并且从课程设计、学分分配等教学制度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是大学人文教育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关系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智慧是否能够得到继承,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文明传承与发扬光大。

[1]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2](英) 阿诺德·汤因比.展望21 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译.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403.

[3]霍韬晦.新教育·新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9.

[4]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J].读书,1986(2).

[5]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06.

[6]尤西林.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7]赵四亮,李毅.浅谈高校人文素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8](西班牙) 奥尔特加·加赛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8.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