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金改:路还有多远

2012-08-15钟国人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金改温州借贷

钟国人

近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大声疾呼:“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可以预计,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力度会加大,并将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对刚刚轰轰烈烈展开的“温州金改”,应是一大利好与福音。

大家知道,2011年9月以来,温州民间借贷的问题引发全社会聚焦。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了12条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在“温州金改”仅短短数个月中,据官方统计表明,温州地区无论从企业盈利水平还是吸引投资水平,民间金融机构的整顿和治理以及新兴金融机构的设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如果说这是“温州金改”初战告捷,那么距离人们的希望与社会的要求,路还有多远?或者,真的如许多人担心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温州金改更多体现“救急”

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财富问号》一书中,讲了一个温台民间金融特殊性的故事。那次,我陪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曾培炎到温台进行民间投资调研。来到一家民营银行,曾培炎觉得做得不错,可惜靠民间有限资金,难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之渴。就建议说:“国家再给你注入一笔资金,把民营金融做大,去解决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问题。”显然这是多赢的好事,没想到那位民营企业家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要国家的钱。他们的钱来了,我们可能民将不民。”之后,那家民营银行的快速发展,验证了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前段时间,笔者出差到温州,发现当前温州企业的情形,的确比前一年有所改善,没有出现“跑跑”现象,没有明显银根抽紧的感觉。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常常发生“肠梗阻”。上月底,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各支行行长,参加“市金融系统行长(经理)联席会议”,有打气的也有吐槽的。会上透露9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至3.27%。8月末,这一指标为3%。而2011年底,中国银行业整体的不良贷款率大约为1%。为处置不良贷款,温州下发通知并提出“资产质量保卫年”,力争在今年底将此比例降至2.5%,显然各家银行行长压力都很大。据了解,温州金融系统正全力支持当地经济企稳回升,10月底,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项目投产开工。同时,当地密集推出3000多亿元的项目吸引温商回乡。值得关注的是,各家银行还在担心不良贷款会继续上升。现在温州出现了“贷款两难”现象,好项目在观望,银行贷款需求量减少。而那些之前贷款比较大的,民间融资比较多的,或者担保链比较长的,却在拼命地要贷款,因为要填窟窿。此外,企业担保链已成为各方最难处置的问题。事实上,温州金改以来,当地围绕设立银行已有许多想法或做法,如:

——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加快建立。国务院确立的温州12条“金改方案”,强调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按此指导思想,温州已确立宏大目标:2012年新增小额贷款公司30家,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总数达100家,实现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全覆盖,率先推出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入围资格招投标制度;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工作;2013年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逐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互为补充、良性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笔者发现,温州民资对开办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充满期待,乃至成了不少投资商热衷追逐的“唐僧肉”。

——“温商银行”成为温商抱团之梦。温州民资对于进入银行业的意愿十分强烈。据称,来自世界各地的12家温州商会欲抱团融资50亿元,成立温州现代商业控股银行,并逐步在全国各地商会推行一家“温州现代商业控股银行”当地分行,盘活温商资金。4月10日,此项目报告已经上报市政府。目前,温州市经合办、金融办和银监分局等部门正积极与上述商会在温州联络人商讨可行性方案。义乌温州商会会长姜永忠表示:“全国地级市以上的温州商会有210家,我们想做大做强温商银行,掌握各地温商游资的动态,整合资源。”石家庄温州商会名誉会长吕卫国说,温州当地的金融办、银监局都接触过了,但目前来看,想申报一家银行,程序上很麻烦,而且要国务院审批。他表示:“假如即将出台的实施细则里有突破性的政策出来,这个事情还有得谈。”虽然多位专家学者认为,想让监管部门一步到位放开还不太现实。折中的办法是国资参股一部分,民资参股一部分,民资股份高一些,做几年之后,可以让国有股份逐渐退出,直至彻底民营化。或者改组现有的一些银行机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温商会长对这些“曲线救国”的方式似乎不感兴趣。吕卫国明确表示:“假如要先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再慢慢转村镇银行,我们肯定不做。我们想做出一定的规模。”姜永忠表示:“我们不是为了做小贷公司或村镇银行才上报方案的。各地的温州商会,很多都有自己的担保公司或小贷公司。先入股现有银行、再稀释国有股份,或者先成立小贷公司再转为村镇银行,过程太漫长了,也没有意义。”

——温州产权交易市场亟待筹建。据权威人士透露,温州正尝试吸引居民存款购买温州轻轨建设债券,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合建“产权(股权)交易市场”,研究设立金融消费公司等。而等待他们的不仅是创新和探索的头脑风暴,还有一道“条块”突破的中国式难题。据了解,直接融资是温州亟待开拓的金融领土,温州总的社会融资量是1万亿,银行占6000多亿,还有1500多亿是表外业务,包括资产转让、票据等,民间借贷过去是1500亿,现在800亿左右,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150亿,直接融资非常稀少。目前,温州正在尝试吸引居民购买“轻轨债”,来募集建设资金的一半数额。知情人士称,温州计划设立1万元1股,票面利率比银行储蓄划算,购买一年后,居民可以退,也可以继续周转,预计年化收益率6.68%。该人士进一步解释,修轻轨肯定亏,所以会复制香港模式,在上面盖物业,在每个车站500米内开发小区。预计本月内募集资金就会批下来。据悉,目前7000亿银行储蓄中,有3000亿属于居民个人存款,只有2%会拿来修轻轨,且因担保方是政府,有意购买的人不少。温州除了债券外,股权等直接融资渠道也提上议程。就在38号文件清理全国交易市场的当口,正摸着石头过河的温州却拿到“免死金牌”,被允许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所。据透露,温州想学台湾做大“四板”,市场名字拟定为“温州产权(股权)交易市场”,在当地金融办内部被戏称为“温交所”。据了解,第一批中小企业私募债也将在温州试验发行。

——股权质押盘活企业资产。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温州出台“31条新政”,提出“围绕资本资源利用,帮助解决融资难题”,企业除可以把股权质押给银行获得贷款外,还可以质押给典当公司、担保公司、创投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在新政中,“住所资源”成为一大创新,业内人士表示,某些工业、交通、仓储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住宅等都可以用于企业住所登记甚至经营。对创业者而言,其住所登记门槛要求相应更低。当前,温州个体工商户占各类市场主体的76%以上,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出现管理模式单一、没有法人地位、融资困难等问题。对此,温州市工商局还出台《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实施意见》,帮助大批个体户转为企业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企业界人士认为,新政从企业工商准入层面提供了支持,但对企业而言,目前更关心的是资金、土地、税收等问题,真正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需要多部门合力才行。

——开放征信系统在温州开先河。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宣布,从5月22日起,首次将人民银行控制的、一直仅在银行金融系统内部使用的企业与个人信贷信用信息通过温州金融改革的创新机构“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向社会公开,供借贷双方“定向查询”。这个由中国人民银行收集的信贷信用信息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它主要记录企业和个人信贷的信用评估、优劣等级等信息,是银行是否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建立的这套信用信息系统收录了温州市3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贷信息,基本覆盖全市工商企业,也收录了380万人的个人信贷信息。它同时与全国所有金融系统联网,可通过电脑快捷地查询到全市及全国相关企业与个人的贷款信用信息。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吴国联介绍,人民银行的信用信息系统过去一直控制在银行金融系统内部使用,不对外公开,现在将之延伸到金融机构之外的机构,这是支持温州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可以极大地提高该机构组织民间借贷的效率,使供方充分了解需方信用情况,减少借贷的盲目性、降低借贷风险,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据悉,人民银行的信用信息系统进入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操作规程与银行系统查询信用信息一样,资金供需双方商议借贷时,一方提供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等信息,只要征得对方书面签字同意,由人民银行的专业人员负责操作,就可便捷查询到对方的信用记录。这样做也保护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隐私。

如此等等,表明“温州金改”很想快速朝着既定目标推进。但事与愿违,据监管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比2011年8月份缩水30%左右,其中个人借给个人及个人借给企业的融资规模缩水均在50%以上。来自温州银监分局的信息显示,2011年民间借贷风波发生后,此前因民间借贷市场活跃催生的融资中介机构,受民间借贷参与民众催讨资金影响,向企业或下游中介抽回资金,造成借贷链条上各主体连锁反应,部分中介资金链迅速断裂。截至2012年3月末,温州地区中介机构注销户数超过800户,其中有6家登记备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注销,总涉案金额超过28亿元。同时,民间借贷风波产生了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2011年8月份以来,温州市法院共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22000余件,平均每天有近100余起民间借贷纠纷产生;案件总标的额高达210亿余元,平均每天有近1亿元的纠纷产生。

笔者看来,对于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效果不能过于乐观。在国内长期缺乏健康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之下,不要说温州,即使是浙江也没有搞金融改革试验的能力。此次温州的金融改革,除了能让地下钱庄表面化之外,在我们看来,救急的意味大于金融改革试点本身。

同时,也提醒我们,如果通过设立银行就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话,那么全球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早不是一个问题,亦如本节开头国家发改委曾培炎主任提出给民营银行注入国资,民企坚决谢绝,其背后掩藏着民间借贷的诡异。

金改需要“顶层设计”

笔者在中国经济出版的《金融战国时代》一书中曾感概:“过去见银行如见金子一样难,如今银行星罗棋布,银行比商场多了,实体经济反倒慢慢少了。这对中国经济不是好事!”这次“温州金改”笔者担心,金融改革试点又变成了搞“金融工程”——政府以金融由头,来搞其他的建设,最终建了很多房子,设了很多机构,搞了一些金融开发区,但真正的金融市场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恢复当地的金融生态,却没有做起来。金融始终是个服务业,它必须依附于实业的发展,如果温州变成金融资源聚集、金融机构聚集之地,很可能又制造出一个泡沫!

不容置疑,“温州金改”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作为有着“改革开放排头兵”、“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的温州获得的最具价值、最有挑战的一次思想解放行动和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笔者赞同浙江老乡,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说法:“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刚刚开始。未来如何,一要看试验本身;二要看试验跟整体系统的关系。这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他表示,“我不赞成温州金融改革‘突破口’这种说法。”吴敬琏指出,金融改革需将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以此推动金融改革深化,“顶层设计不是从上而下硬贯一套东西,而是要跟我们基层创造性和民众诉求联系起来。”

事实上,温州金融改革的12条中,多数内容之前已经提出,这次是整合之后的重申。比如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浙江省发改委多年之前就已做了。浙江“走出去”作境外投资,已连续三年名列全国之首。此次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其直接推手是2011年温州出现的民间借贷风波,当时受国内外经济形势波动影响,温州民间融资风险暴露,一些企业老板“跑路”,产业空心化加剧,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挑战。而吴敬琏表示,由于金融对市场机制、法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也不能盲目乐观。在我们看来,吴敬琏提出的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为了给温州救急?还是我们整个改革从温州开始?”

近段时间以来,民间金融成为高热点话题,从温州到鄂尔多斯,再到郑州;从国务院总理到央行行长,再到阶下囚吴英,困扰了中国经济10余年的民间金融问题似乎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关头。民间金融问题不论其以怎样的面目呈现——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民间借贷,甚或涉嫌非法集资等,其实都是体制问题,因正规金融体系几乎不会向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为求生存,只能转求他法。也正因为游走于体制之外,民间金融多少沾惹了灰色气息。

表面上看,本次温州的民间借贷问题是一个金融问题,但从实地调研的反馈情况看,它更像是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长期不匹配所产生的体制性风险。温州多数行业本身毛利率较低,通常在7%-8%,大致仅能覆盖银行利息,且以出口加工为主,60%依赖外需且短期内难以升级。加之,在温州现有的产业结构中,企业普遍资产较少,企业之间的联保、互保对于杠杆率的放大起到了推波助澜,一旦信贷紧缩立马导致“单个事件”连锁引发“群体事件”。

确切说,温州金融活动当前仍处于大幅度的“去杠杆”进程中,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温州民间借贷压力可能会重新明显上升。2011年温州G D P总规模在33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6195亿元,贷款余额占G D P的比重接近20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上行时期,高杠杆对经济扩张和收入增长可以产生显著的放大效应,加剧债务人的风险偏好,债务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所以当前温州银行渠道信贷缩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缩减,民间融资活动出现冰冻状态,都是因为去杠杆的叠加,从而导致温州目前的借贷问题进一步延展。在我们看来,引导民间金融发展、治理民间金融中的非法问题,这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解决民间金融问题,必须要从两方面着手来应对两种困境。

一方面当然是热议已久的打破改革困境。经国务院批复后,温州正式成为了中国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对于此次金改试点,国务院会议确定了十二项主要任务,坦率而言,这类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并无多大新意,更应视为一份政治承诺,给温州开了个口子,让地方放手而为。最重要的表态应听命于央行,不久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前往温州调研时表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要点是减少管制,以及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允许试错。在我们看来,允许试错是更重要的一个政策。

作为改革的直接推动者,温州及其上级政府需要意识到,与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是,温州金改之中,政府自身的位置十分的微妙。既然是民间金融改革,就应放手民间发展,既然减少管制,允许试错,就难免会产生有力难施的挫折感。只有先摆正第三方监管者的位置,依托于市场自身的力量,让市场自己去闯、去试错,温州的金融改革才能顺利地走下去。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其实是难事。若地方政府因为一时的混乱,比如出现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之类的情形,而按捺不住,匆匆忙忙直接插手微观经济,重演“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现象,温州的金融改革恐怕会一直裹足不前。除非局面失控,不然宜袖手旁观,减少管制,允许试错。对于各级政府而言,这其实练的是“忍”功,要坚持只制订规则,不插手市场。

另一个方面则是针对紧迫问题来“救火”。毋庸赘言,改革是治本之策,但改革需要时间。温州的金融改革试验虽因地方民间金融危局而来,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在这段危机频发的时期,需要政府的作为。在3月底的温州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温州有关部门明确指出,距离2011年10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下温州调研5个月后,“企业出走现象未能遏制”、“企业还贷压力逐月加大”。值得顾虑的不仅企业迫于还贷压力的出走,信用风险通过担保链向其他正常企业传导,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的转移,以及受危机影响担保条件的提高等,都将使正常经营的企业举步维艰。据有银行向温州银监局反映,20%左右的客户受到担保链的影响,且有继续扩大的可能。这些急火,等不及温温吞吞的系统性改革,只能让地方政府承担救火队员的身份,先把火灭了再说。

在我们看来,灭火不难,关键是信息,需要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识别与划线。那些出走的企业,若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可考虑提供过桥贷款,先助其渡过难关,而已无经营能力,靠“钱炒钱”度日的那些,应通过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破产保护,先遏制住跑路潮。至于防范风险的转移,温州当局可迅速建立金融防火墙,成立由政府出资的担保集团,以财政资金作担保,有效解决企业担保不足,真正解开企业担保链,先保证正常的经营,再图后事。

值得注意的是,温州对民间借贷危局的救火与进行金融改革试点的二者之间,其实并不兼容,前者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后者则要求放开管制,允许试错。不可否认,温州希望能推动中央大力支持和推动的金融改革试点工程,扶助本地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但金融改革的诸多关键问题的决策权,又远远超越了当地政府的管辖范围,让地方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温州金融界正在经历泡沫破灭后的紧缩,如何实行优胜劣汰,清除潜藏在温州金融业中的毒瘤后,温州的金融改革才能顺风顺水的展开,不然,改革只是在为旧账擦屁股。

猜你喜欢

金改温州借贷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难忘九二温州行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山东金改三年成绩单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金改”逻辑:市场化和法治化
数字看沿边金改: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