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和谐人格教育内涵的认识

2012-08-15刘戈

关键词:人格素质教育德育

刘戈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对和谐人格教育内涵的认识

刘戈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作为学术研究,概念的厘定、辨析是最基础性的工作。本论文在比较和谐人格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德育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力图澄清和谐人格教育的涵义,以指导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

和谐人格;和谐人格教育;内涵

作为学术研究,概念的厘定、辨析是最基础性的工作。爱因斯坦说:“一切概念,甚至那些最接近经验的概念,从逻辑观点看来,完全象因果性概念一样,都是一些自由选择的约定。”①爱因斯坦肯定了概念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也就意味着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由于学界对人格的不同解释引起了混乱,因此对和谐人格以及和谐人格教育的理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理解,本论文力图澄清和谐人格教育的涵义,以指导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

一、和谐人格的内涵

教育家徐特立在《教育讲座》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疑是要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是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教育、训练、建构等活动,引导受教育者把知、情、意、行统一协调起来,促进其自主发展心理、道德、精神品质,从而形成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人格教育着眼于个体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其实质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和谐人格是伴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又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推动着和谐社会实现的精神特质。指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创造和谐,从和谐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品质和能力,即指个人自觉地和谐地组织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而形成的能够进行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的人格。和谐人格既体现个体内部精神特质的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又表现为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协调统一。和谐人格调整着个体的需要、动机和价值取向,使一个人的知、情、意、信、行诸方面体现出动态的协调,从而形成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品质。

二、和谐人格教育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张耀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③这一概念的界定体现了“交互主体性”的现代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强调教育的引导、促进性质,落脚到受教育者自教自律的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上来。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两个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格完善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分裂人格的人是不可能全面自由发展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围绕培养完善的人格来进行。

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④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本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而提出的。知识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因此它往往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忽视构建学生的认识结构。在素质教育中,把开发潜能,培养心理品质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融为一体;其教育体系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即促进人格的发展、认识的发展和身体的发展。它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为标志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因此,素质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它的提出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概括说来,素质教育应是以素质的全面培养为切入点,以能力培养为途径,以塑造和谐人格为目标的教育。

人格教育一直以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它始终强调人格教育首先是成“人”教育,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然后才可能全力实现或提高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潜在素质。因此,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人格教育是对学生素质提出“高品格”要求的教育,是现代学校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如果说素质教育着重从教育方向上对教育进行面上的规范的话,那么人格教育则着重向纵深开掘,立足于深层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它不仅强调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更强调在人的个性差异上的充分发展,强调使人的素质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三)个性教育的界定及目标

个性是最能体现和发挥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的特有属性。日本学者把这些属性分解为“强烈的爱好与丰富的感受性”,“心绪的安宁与自豪”,“人生的喜悦与扎根于喜悦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他人的关怀与友情”,“超越自我中心的大彻大悟”,等等。⑤这些属性使得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完整的理智、情感、意志等人性存在,成为他人不可替代的独立主体。这样的立意显然已超越了单纯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理学的层面,既承认个性的差异面,又肯定其趋同面。当个性的以上内涵通过教育的内化及外化双向运动而被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便称之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离不开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个性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思想,即尊重人和人的个性,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强调良好个性潜质的发掘,主张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个人,倡导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文关怀。⑥个性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特点、爱好、追求、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强调对学生独特性的尊重。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高,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就越高。个性教育和人格教育,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个性教育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唤醒、显发和弘扬,而人格教育则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两者在人的成长中,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德育的内涵及内容

广义的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狭义的德育,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始终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这是当前德育特别是高校德育的内容。

人格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或规格,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任何个人品质的形成都依赖于人格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因素,道德品质也不例外。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指导。其次,性格、能力、气质等人格中的个性心理特点对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性格既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又包含着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倾向。人的能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水平。因此,我们说人格教育是德育的前提。

人格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人格心理结构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成分对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思想基础,良好的认知对道德行为的形成起着导向作用。情感在道德行为的激发和行为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助推力和润滑剂。意志能够确定道德方向,排除干扰,持续地完成道德行为。它是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和关键。信念是道德品质构成的核心因素,是道德行为启动和坚持的保证。所以,人格中的心理因素作为内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内因。

总而言之,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人格教育本身就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内化的社会规范为基本目标,使其知、情、意、行达到协调统一,这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过程。加强人格教育,并非要把人格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对立起来,用人格教育去取代它们,或是用人格教育去削弱德育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强调人格教育只是针对传统德育重道德规范的灌输,轻德性品格的养成,甚至忽视人格教育的不足来讲的。加强人格教育只会有助于进一步搞好德育,德育也只有人格教育的加盟才更加完整、合理、有效。

(五)和谐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

高校德育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以塑造大学生的和谐人格为目标追求。诚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⑦和谐人格教育即是指把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宗旨,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合理地摄取各种文化价值,以和谐的理念协调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多维的人的教育活动。

实施和谐人格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目的在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更加丰富的人性,使学生更加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⑧和谐人格教育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适当的引导和监督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主精神;通过学生校园生活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根本上看,和谐人格教育在于体现出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协调效应,发挥出教育作为社会文明传承方式的整合效应,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注 释:

①许良英,等:《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5-76页。

②王少华:《论人格教育》,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4期。

③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7月。

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6号文件)。

⑤钟启泉:《选修制度与个性发展》,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⑥ 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⑦[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6页。

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6页。

猜你喜欢

人格素质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