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警钟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启示

2012-08-15吴晓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警钟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现实启示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社会地位、指导思想、依靠和服务的对象、建设“民族形式”的文化等论述一脉相承。重温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在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1]P2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及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上,无疑有着极为突出贡献。距今60余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立足于中国实际,就我国新社会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有着多方面的论述,形成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独特思想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毛泽东这些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一脉相承。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社会地位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的重要地位,并且从理论高度对文化同政治、经济及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作了论述。这对我们今天从中国国情出发,把握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达到《决定》中提出的“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1]P5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一,关于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指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样,都是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把文化作为一个新社会、新国家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2]P624在毛泽东看来,作为一个新社会、新国家,它有两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要把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变成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二是要把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变为被新文化统治而文明先进。这两点都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一点,也就不能称之为 “新社会”。从当前的社会现实出发,鉴于我国目前面临的文化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决定》把文化建设当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P7。这一提法和毛泽东的思想完全一致,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文化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我们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文化建设。具体说,就是做到,“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1]P3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其二,关于文化同政治、经济的关系。在毛泽东看来,文化同政治、经济是辩证统一关系。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当时所处的文化建设背景及革命任务中,阐明了文化同政治、经济的辨证关系。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2]P624毛泽东一方面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新文化必须为新政治、新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又强调了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并告诫说:“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有力的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武器,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2]P668在这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表现得非常明确。于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1]P3以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应该特别指出,由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不同于今天,我们决不能照套毛泽东在文中提及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及任务。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1]P7但是从中国具体实践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视文化建设对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则是完全适合今天的,无疑对我们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

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回答是十分明确的,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而我们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文化才能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相当重视在文化建设中努力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毛泽东说:“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2]P665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历程已证明:当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民主革命就不可能达到胜利,社会主义阶段就不可能出现,毛泽东提及的文化建设的内容及任务就无法完成;今天同样如此,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不能取得成功,而我们的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及任务又从何谈起实现和完成呢?正是如此,《决定》延续了毛泽东这一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成果。”[1]P12并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1]P10作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之一。

在指导思想问题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的同时,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一个主义”、“共产主义应该收起”等反动谬论,指出:我们的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的”。[2]P659今天,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的国情没有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任何其他思想和主义无法代替和否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3]应该看到,目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资本主义利用国际间的文化教育交流,搞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渗透,以此削弱和对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观点也时有出现。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国内任务,我们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1]P3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按照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人们就不能正确辨明是非,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要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当然也就只能流于一句空话。这就是毛泽东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所得出的一个明确结论,也是面临中国现实,《决定》为我们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三、关于文化建设所依靠和服务的对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的文化建设所依靠和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60年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的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的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P66860年后,《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1]P10这里,我们不难得出,二者的意思完全一致。

那么,我们的文化应该怎样坚持为人民服务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作了重点阐述。

首先,从文化的源泉上,阐明我们的文化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2]P668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毛泽东还从中国文化战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揭示出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革命必然会招致失败的道理。他极为重视我们文化的人民性,认为劳苦大众服务是新文化的正确方向,强调我们的文化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文化的源泉上,《决定》中也有 “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1]P17、“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1]P43等说法。今天,我们在继承毛泽东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在文化建设中,要心系人民群众,情系人民群众;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引导人民群众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其积极性;鼓励创作更多的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允许有毒害人民的东西泛滥。

其次,关于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新民主主义论》基于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及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程度,指出要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文化对干人民群众的教育作用,要努力在人民群众中宣传社会主义,引导人民群众向前看。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面临的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我们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为金钱所主宰,既要向外国学习,又不能让资本主义的糟粕腐蚀我们的社会,对此,《决定》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中提出,要在人民群众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从而达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P12

《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侧重点,显示了毛泽东是从具体的社会现实出发,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坚定的人民性。过去、现在、以至将来,依靠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文化建设始终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1]P5这既是《决定》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得出的毫不动摇的结论。

四、关于建设“民族形式”的文化

新社会、新国家应该建设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何谓“民族形式”的文化?毛泽东指出,“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其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2]P666在如何建设“民族形式”的文化上,毛泽东的具体论述有:

第一,要把自己的文化看成是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同时又列入世界文化之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解释何谓“民族形式”文化时说:“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2]P666这种文化是同一切别的民族的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引和互相发展的文化,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第二,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认真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引其民主性的精华看成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2]P668认为新文化首先是由新政治和新经济所决定的,同时它也是从古代的文化发展而来的。正因为如此,他告诫说:“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2]P668

第三,要吸引外国的优秀文化,同时要批判“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2]P667他认为,即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毛泽东还明确指出“全盘西化”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这种观点在中国行不通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P2民族则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体。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有生存和发展能力,才有国际影响力。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设“民族形式”文化的思想无疑对我们今天建设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今天的“民族形式”的文化是什么呢?从上述毛泽东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以为,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为我所用,为今所用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任务是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对这一文化,《决定》指出,是以“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1]P25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基础,“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1]P35,“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1]P36的文化。这就是我们今天建设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如何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明确答案。

可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民族形式”在今天并未过时,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有指导意义。可以说,今天我们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化建设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我们坚信,《决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局面,在我国一定能实现。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1-07-0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