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深化港澳台交流的一点思考

2012-08-15张久营寇子春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两岸关系澳门民众

张久营 寇子春

(1.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北京 100053;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88)

关于深化港澳台交流的一点思考

张久营1寇子春2

(1.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北京 100053;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88)

港澳台交流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有效地促进了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三地民众带来福祉,同时也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基石作用的“九二共识”,20年前在香港达成。澳门1995年建立的“一机到底、飞行两岸”的航班模式,在2008年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实现之前,是两岸交流的最便捷渠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港澳台交流深入发展,应该聚焦关键的着力点:一是要相互尊重包容,共襄民族复兴盛举;二是要相互学习借鉴,造福三地民众;三是要相互关心呵护,铲除不合时宜的交流限制;四是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对方。

港澳台交流 两岸关系 和平统一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两岸交流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一方面两岸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大交流的良好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在具体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声音。譬如,一段时间以来,两岸交流与互动平台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平台,两岸民众为此付出的心血和代价也难以估量。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在台湾地区,国家认同问题变得愈来愈严重,自认台湾人的比例远远高于自认中国人的比例;“台独”史观和以“台独”思潮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台湾主体意识”控制着很多人的头脑,占据着思想舆论高地。于是,原来规划要签署的“两岸和平协议”没了时间表,原先酝酿要签署的“两岸文化协议”没了下文,之前郑重承诺的“先经后政”,变成了“有经无政”,诸如此类,不逐一列举。此类情况如果长期任其蔓延而不纠正,两岸交流将丧失动力,前景堪忧。

港澳台交流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有效地促进了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三地民众带来福祉,同时也对促进两岸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至1987年,台湾与内地隔绝长达38年之久,但港澳台一直保持民间往来,没有“断流”。至今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基石作用、以体现一个中国原则为主要内容的“九二共识”,就是20年前在香港达成的。1995年建立的澳门“一机到底、飞行两岸”的航班模式及本世纪初多次在澳门谈成的两岸节日包机案例,为后来两岸直接、双向“三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两岸关系形势,如何推动港澳台交流继续发展,在造福三地民众的同时,在两岸交流中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索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相互尊重包容,共襄民族复兴盛举

交流的前提是平等,人与人的交流如此,地区与地区、社会与社会的交流也是如此。港澳台交流也应把相互尊重包容,保持平等地位,放弃自我优越心态当作首要的前提。在某种意义上,港澳台三个地区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香港号称“东方之珠”,台湾堪称太平洋上的“钻石”,澳门社会唱响“七子之歌”,至今荡气回肠,震撼人心。2008年以来,在两岸携手努力下,台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对于面临着欧美国家普遍因欧债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而引发社会动荡、政权大面积更替等极为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岛内民进党“台独”分裂势力在一些重大事件和法案上故意阻挠的内部压力,以外向经济为主的台湾经济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应该说实属不易。而香港在回归15年,澳门回归13年以来更是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

以香港为例,回归以来,香港总体发展顺利,各项指标十分亮丽。在经济民生方面,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动了经济平稳发展,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表的“2011年世界竞争力排名报告”中,香港与美国被其并列榜首。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18年评定香港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还一举成为2011年“全球外来直接投资流入金额最多市场”之一,成绩仅次于美国及中国内地两大世界经济龙头。在世界银行针对183个经济体发布的“2012营商环境报告”中,香港排名第二。同时,香港在2011年获选成为世界十大旅游胜地之一,2012年获选成为全球最宜居城市。回归以来,香港的核心价值(主要指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诚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个人和恪守专业)从未受到任何削弱。在英国泰晤士报2010年的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23位,居亚洲第一。在政治发展方面,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有关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明确了普选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时间表”。

总之,香港比过去更繁荣,法治甚至好过英国本土,媒体的自由度也达到新高。回归前,美国《财富》杂志预言“香港死了”,吓跑了很多香港居民,光是向加拿大就移民20万,但后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悔了,又返回香港。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看走眼”的《财富》杂志在相关报道中坦承:“好吧,我们错了!”回归15周年前夕,西方主流媒体一致认定,香港比回归之前更具活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去年访问香港时指出,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仍然是连接中西方的桥梁。英国政府不久前向国会提交“香港半年报告”表示,“一国两制”在香港运作良好,中英联合声明承诺的权利及自由得到了尊重。外交大臣在报告中强调,香港的法治与司法独立,仍是香港社会维持安定繁荣的基石。

要指出的是,港澳台的发展与祖国内地的发展息息相关。俄罗斯前领导人叶利钦在谈到本国改革成效不如大陆理想的原因时,曾羡慕地提到,俄罗斯很遗憾没有自己的香港可以借鉴经验。在某种意义上,三地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已经发挥了举世瞩目的重要作用,今后也必将继续为国家、民族甚至为人类,创造更多彪炳千秋的重要业绩。

二、相互学习借鉴,更好造福三地民众

崇尚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港澳台作为三个毗邻的发达地区,涵盖3000多万人口,有着更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因缘造化,三地有很多共同之处,也各有优势。举例来说,台湾社会创意较多,在电子高科技制造业等方面处于领先;香港在法制建设,以及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优势明显;澳门在旅游休闲、社会福利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三地在坚持各自好做法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更加完善自己,更好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广大民众谋取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一定意义上,三地能有今天的成绩,就是相互学习借鉴的结果,比如,澳门中学生毕业升学一直有赴台就读的良好风气,是台湾外地大学生最多的生源地,目前仍有4000多名澳生在台学习。很多学成归来的学子成长为澳门各行各业包括行政部门的重要骨干,有的还是耀眼的管理精英。香港赴台就读人数近来有上升趋势,今年共有3800人申请赴台读书,创60多年来最高纪录。此外,台湾近年之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一定程度上也是学习借鉴港澳某些成功做法的结果。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2003年港澳与大陆签署CEPA经验的成功借鉴。开放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的政策制定,也是因为港澳开放个人游在先,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成功拉动港澳经济快速发展。两岸刚刚建立的货币结算机制,充分吸纳了香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有效做法。台湾尝试推动马祖等地的博彩业发展,更是明显学习澳门发展经济的某些成功做法。随着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地一定能找到更多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之处,三地将会因此更加受惠,所有这一切又将为深化三地交流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三、相互关心呵护,铲除不合时宜的交流限制

港澳台三地交流历史悠久,相比内地各省市与台湾的交流,三地交流总体是走在前面的。特别是近年来,港澳分别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台湾在港澳的原有机构成功更名,港台“小两会”(香港的“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及台湾的“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运转良好,所有这些都为三地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同时要看到,还有很多令人不能满意处,与三地民众的迫切愿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相差很远。

例如,澳门早就承认台湾学历,但台湾对澳门学历迟迟不予承认。澳门早就对台湾民众实行免签证,但台湾至今没有意愿对澳门民众采取同样做法。“澳台航线”早在2005年就已到期,因为陈水扁大搞“台独”分裂活动,故而未能进行新航约谈判,只是以延续旧约的方式处理。但奇怪的是,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都已实现直接通航了,澳台航线仍然在执行旧航约,与两岸直接通航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三地分别与内地签署了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台湾与香港早已是彼此的第4大贸易伙伴,但三地之间至今没能签署类似协议。近来不少港澳企业反映赴台投资受到的限制太多,有的港商甚至抱怨“到台湾投资的门坎比去内地的门坎更高”。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台湾方面缺少资金进入、经济发展长期不能令民众完全满意的原因。数据显示,台湾对外资企业的开放程度,甚至还比不上朝鲜。台湾当局原本着眼吸引人才,对在台毕业的港澳学生留台工作的政策,相对宽松,但港澳回归后,台湾当局对其则态度大变,实行极为严苛的限制,开政策倒车。此外,1993年两岸通过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法律文书认证使用、罪犯移交两项合作协议,2010年又签订共同打击犯罪协定,但港澳与台湾之间至今未就上述问题以及司法协助、判决的承认及执行、共同打击犯罪等法律合作问题达成类似协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上述情况的出现,港澳台三方都有责任,但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原因出在台湾方面。尽管2000年以来,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重大变化,但由于过往两岸关系因素所致,台湾方面1997年通过、用于规范三地交流的“香港澳门关系条例”等规定,早已时过境迁,不再适应现时的港澳台交流需要,但至今未见修改迹象。

港澳台交流的深入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松绑和公权力部门的积极配合。相关当权者亟需抛弃个人及本党的狭隘私利,诚实面对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思考如何更好地从建立完善制度、机制等方面,为三地交流的深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拉近三地民众的距离,争取三地区域发展的更好效果。应更加珍惜手中的权力,抓住历史机遇,多做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事,多做满足三地民众合理需要的事,多做与中华民族一分子相称的事。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使港澳台民众、各行各业,都能更加便利地交流交往,无论旅游、探亲、就学、就业、投资,还是婚姻、迁徙、医院、社保、救助等等,都能实现一体化、一家化。如果彼此相互设防、壁垒分明,就不利于三地关系深入发展。

四、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对方

在两岸三地的正常交流交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伤害民族整体利益的错误价值观念强加于对方。台湾在历史上创造过经济起飞奇迹,目前也大致实现了初步的所谓“西方民主”。但必须看到的是,台湾的“民主”有其致命伤,即与民粹,甚至是与“台独”分裂倾向联系在一起的,如不能正确认识并加以纠正,必将给自身也给整个民族酿成大祸。实际上,台湾今天在许多方面的尴尬表现和处境,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扭曲、不成熟的“民主”惹的祸。正是在台湾所谓“民主”气氛的笼罩和误导下,岛内一些民众,一定程度地接受陈水扁的“一边一国”叫嚣,迷恋所谓“台美、台日关系高于两岸关系”,“开拓国际活动空间优于两岸关系”。

近年来,一些有心人士一再居心叵测地唱衰台湾,同时也一再居心叵测地唱衰香港,企图在三地交流过程中用“民主”包装“台独”分裂思想,进而影响港澳,人为制造矛盾,唯恐天下不乱,愧对炎黄祖先。事实上,港澳能成功回归,是中华民族,包括每个中华儿女的百年荣耀,港澳回归以来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一国两制”是有生命力的,港澳同胞完全有能力治理好港澳社会,中央政府兑现了“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的庄严承诺,港澳原有的政治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得到完整保留和充分尊重。当前对港澳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持续保持繁荣稳定,确保民众生活幸福。事实表明,香港多年来不仅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而且在民主方面也迈出了重要步伐,明确了2017年实现特别行政区长官、2020年实现立法会直接选举双普选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先生对此给予了客观评价:“香港以前有自由没民主。回归以后,增加民主,没有减少自由”,民众享有的公民权利比他们受英国统治时期增加了。

在三地两岸的交流中,我们要认识到长期深入交流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民众的期望所在,对两岸的政治、文化发展都十分有利,因此消除政治隔膜,在同根同源的文化基础上加深彼此了解也是必要的。

G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2803(2012)06-0039-04

2012-11-09

1.张久营(1966—),男,山东枣庄人,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综合局处长;2.寇子春(1969—),女,河北唐山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党办主任。

胡小燕

猜你喜欢

两岸关系澳门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澳门回归日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