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四维解读

2012-08-15徐海楠

关键词:本质属性政治性本质

侯 勇,徐海楠

(1.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2.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土木工程系,安徽马鞍山 24303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四维解读

侯 勇1,徐海楠2

(1.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2.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土木工程系,安徽马鞍山 243031)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自主建构的社会活动,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历史溯源、概念抽象、系统视野、哲学分析维度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属性,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另一种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追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元意义探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逻辑演进的本原,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属性,能够在实践上确保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对防止泛化和窄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纠正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科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展开。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内涵分析

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或本质属性的争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学人们运用“质料、质级、特性、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等多样研究方法各抒己见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对于自我存在、自我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觉意识的提升,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分殊和研究角度相异,存在本质一元与本质多元、本质与本质属性等争论,在歧见纷呈和莫衷一是的问题缠绕中遮蔽了本质问题的本真把握。

首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理解的定位,没有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分疏。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来看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理解有抽象与具体、上位与下位概念之分,如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多元多样维度理解,因而在研究维度和概念定位层面的差异会导致认识的偏差。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分析首先要对何种意义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意义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义,抑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意义层面的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属性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属性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工具属性?等等。笔者以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层面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解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的抽象理解,是包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学科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等在内的上位概念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诸概念的一般抽象。

其次,缺乏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准确把握,没有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异同。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决定这一事物是“此”物而非“彼”物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是”(being,存在)的根据,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征与性质的反映,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引导社会成员将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内外化过程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素质的社会活动,是构建在“人”基础之上的一项具有政治认同、利益协调、文化育人和社会整合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自主建构的社会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属性来看,灌输、政治性、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科学性、目的性、实践性、政治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等属性,容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获得人们的自发认同,而在广泛意义上,科学性、工具性、实践性等是任何科学具有的属性,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质。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活动,内含了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成为它自己的并区别其他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在本源上和其他业务工作以及其他学科相区别,有利于界定学科边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解,准确地进行逻辑思考,确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和作用。

二、历史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生成溯源的“政治性”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一词源于现代,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才得到推广,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早已存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因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全面地、以历史为依据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结合现实实践来观照。

从历时态来看,东西方教育史上教育思想家大都结合政治、伦理、教育等观点来论述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本源问题。就历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阶级社会中的一项实践活动,起源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蕴藏于各种形式的教育之中,教育阶级属性的鲜明反映确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存在。在东方,孔子主张德政;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出“四端”说;董仲舒提倡德治,进行三纲五常的教化。宋代朱熹重涵养心性,知行结合。康有为、梁启超强调教育的救国图存、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等。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法”,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图景,亚里士多德强调重视公民教育,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昆体良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雄辩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了马丁·路德、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杜威等大批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纵观东西方教育思想史,大都以人为核心基础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本源,对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重要借鉴和启示作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方法论意义指导,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成为可能。

从共时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般性,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同样存在其他社会形态中,虽然其内容方法称谓存在差异性,但是其实质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受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与其生产力方式、风俗习惯相适应,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决定了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西方用“君权神授”的神学性的解释来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中国以“受命于天”围绕道德教育而展开,其主旨和本质在于维护专制制度,因而其科学本质也就得不到揭示。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既体现国家和政党政治的执政和领导权的价值要求和政策主张意蕴,又体现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观念,通过传递和传播将政治文化内化为人的政治素质和引导规约人们的思想行为活动。它不是像阶级社会那样掩饰其阶级性,而是批判继承其积极合理的方面,以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为前提,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具有国家的政治指向、价值要求和政策主张意蕴。

三、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政治性”抽象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理解来看,学界现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论述较多,概观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共性:从其内容规定来看,都强调政治教育这个根本,在内容、目的等方面都强调满足社会政治需要,具有鲜明的政治规定性,确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从其外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含政治教育,而且还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3个逻辑范畴,“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1],而政治教育是处于第一位,居于支配地位,“‘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对象,‘政治’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2],政治性内在地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等范畴。

第一,从“思想”范畴而言,“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不仅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思想认识、活动过程和成果,即感性和理性认识,而且可以归结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从认识论角度上,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因而思想也形成3个层次,即对自然界科学与技术认识的观点、对社会生活认识的思想观点和对精神生活的思维。从社会实践领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着重研究和关注思想领域中的社会和精神领域,包含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思想,其“思想”最大特点是政治性和社会性,政治思想是核心和灵魂,统帅其他思想观念。

第二,从“政治”范畴而言,“政治”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理论、地位、作用、原则、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队伍等要素的社会性质”[3],其“政治”的规定性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关系的反映,其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其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由政治制度规定,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运作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以政治主体、政治权力以及政治的其他要素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调节政治思想关系促进政治关系的协调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制度化成为一种社会建制而存在,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是获得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其力量的发挥内含教育与政治权力的两种互动力量,既要获得政治权力的支撑,又反作用于政治的发展。“政治”是思想政治教育呈现自身的一个场域和空间,试图将政治性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剥离开来的“去政治化”诉求,意味着将政治与思想、政治与道德等从多维关系中抽象割裂,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从“教育”范畴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教育”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与情操、发展智力和体力的实践活动。教育是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培训的过程,是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不管是历时空的传递、现时性的教化,还是阶级意识的培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以‘纯粹’的方式存在的,它们的‘存活’依赖于统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性的政治思想”[4],其实质都在于教育引导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认同并维护现行社会制度与政治法律制度,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因而也不能抹杀教育的政治性。

四、系统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三元结构层次的“政治性”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在一定结构形式下按照一定的机制运行并同环境发生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并自主建构思想品德素质的社会有机整体,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生产)、实践(知识应用)的三元结构化系统整体。

从知识形态维度来看,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等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理论形态存在并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即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多学科理论知识借鉴,既要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理论成果为指导,又要借鉴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体系,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等,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工具和方法论基础。可见,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政治规范中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任务和工作内容的直接来源,反映的是统治阶级思想与被统治阶级思想、统治阶级内部思想之间的政治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知识形态内含着政治性本质规定。

从知识生产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是由学术组织、学术主体、学术规范、学术刊物、学术成果、学科建设等所组成的结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已属于社会建制中的科学建制意蕴,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有自己的领域、价值观、规范、成员、平台、阵地等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制度形态则存在并发挥中介枢纽作用。如在教育体系方面,由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系统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建制、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由政治制度规定,政治性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鲜明的政治性,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区别开来,也正是这一本质属性能够把它很好地与教育学、伦理学等所谓的近亲学科区别开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本质属性。

从知识应用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系统和外部环境互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行动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深深地嵌入社会系统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层次和制度层次结构的服务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形态子系统存在并输出功能满足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践具体地以政治主体、政治权力以及政治的其他要素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运动,传递包含政治知识、政治规范和政治观念等在内的政治文化,使行动主体内化为政治素质,提高人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服务于政治生活的需要。

五、哲学考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逻辑关系的“政治性”体现

从本质属性获得依据来看,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矛盾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根本性质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和支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矛盾所决定,即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以社会个体为实践对象,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不断地促进个体素质全面自由发展。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属性。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变化发展都由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在本质上不是用思想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物质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原因;不是从思想中,而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实现的对象和目的;不是从自身规定中,而是从社会关系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力量”[5]。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政治性。

从本质与属性关系来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在事物中居于决定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属性是一与多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个性与共性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属性,因而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等同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从共性上来说只能是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工作和学科相区别的显著标志。如果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而不是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则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文化性、知识性和社会性等多种属性都不能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政治性,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区别,才能更好地与德育、伦理学等近亲学科区别开来。

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来看,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内在依据,现象由本质所规定,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关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属性的关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一方面,通过透视种种现象找到产生的根源,这成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立足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性化’、‘边缘化’、‘市场化’等倾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象”[6],其结果是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淡化其主导地位,实质上都是在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反对这些错误的倾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规定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其各种表象,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其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因而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来抽象地谈论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属性强调承担维护政权合法性功能,不仅具有维系、巩固社会稳定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传播、创造政治文化的功能。具体化从其社会功能现象来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公共性,促进社会文化的生成和国民精神的塑造,发挥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从其个体功能现象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个体政治社会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而这些社会功能和个体价值的外显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性,因而确证其政治性本质。

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追问和反思,映现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反省和思考,也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关注和躬身实践,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问题的阐释明晰,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科学发展和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与应用,不是主张“政治”从思想政治教育中撤离,而是坚定的介入和合理运用成为意识形态的批判武器,也是实践地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场域的武器批判,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地合乎社会进步和人的素质自由全面发展,这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1]王玄武,骆郁廷.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0.

[2]侯勇,孙其昂,韩兴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学科辨析与新认识[J].学术论坛,2010(5):67-70.

[3]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8-23.

[4]程广丽,余达淮.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3):24-28.

[5]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唯物史观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8-11.

[6]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81-84.

D64

A

1671-4970(2012)02-0017-04

2012-02-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0 YJA710055)

侯勇(1983—),男,湖南沅江人,讲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政治性本质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