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2012-08-15

关键词:博士论文黑格尔原子

黄 冬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黄 冬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以英雄主义的姿态站在黑格尔的肩膀之上,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剥掉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形而上学的外衣,向世界宣告了他的伦理激情,彰显了其对自由的渴望,并提出了实现自由哲学的道路,即“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虽然此时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还存在重大缺陷,但这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萌芽、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系。

博士论文;伦理思想;原子偏斜论;自我意识;人的自由

早在学生时代,马克思就深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向往自由,追求真理。1835年,他在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对人生道路、幸福理想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阐述了自己要“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人生观,体现出了他对追求自由、幸福的愿望。如果说这个时期的马克思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伦理思想,那么,他在1840年七八月至1841年3月,创作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1],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观,他对古代一些哲学著作中的善、恶、快乐生死等问题,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考察[2]。在这篇论文中,他以英雄主义的姿态站在黑格尔的肩膀之上,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剥掉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形而上学的外衣,向世界宣告了他的伦理激情,彰显了其对自由的渴望,并提出了实现自由哲学的道路,即“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虽然此时他的伦理思想还存在重大缺陷,但这为我们全面理解他的哲学世界观的萌芽和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系[3]。

一、打破“必然性”的宿命:“偶然性”的空间与自由的凸现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只有原子和虚空才是世界的本原,一切感性现象都是一种“主观的假象”[4]199;因此,要想认识世界的本原,就必须剥离感性现象的虚假外衣,通过对它们的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达及背后的客观实质。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德谟克利特走遍了“半个世界,以便积累经验、知识和观感”,力图发掘感性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德谟克利特把这种客观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必然性”,它构成了一切事物的主导法则,谁能更多地了解这种必然性,谁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现实性。因此,在德谟克利特的视域中,“必然性”成了整个世界的主宰者,每一个人要想得到真理,都必须进入到必然性的王国之中,成为必然性的追逐者。

由此可见,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宿命论的哲学,他取消了一切偶然性的存在空间,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都被塞进了客观的因果联系之中,并因此成为被命运严格束缚的奴隶,他们既无法反抗,更无法走出必然性的盲目统治,只能自发地生活在必然性的王国之中,任凭必然性摆布。在这里,人成了一个任凭盲目力量摆布的玩偶,永远禁闭在必然性的幽灵之中。

而与此相对,伊壁鸠鲁认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讲,感性现象的真伪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要获得自我意识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而这一点是根本无法通过德谟克利特的实证研究达到的。因此,他并没有像德谟克利特那样不停地四处游走,追逐经验知识,而是投身于哲学的思考之中,用哲学的想象来实现真正的幸福。犹如他指出的那样:“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须为哲学服务。凡是倾心降志地献身于哲学的人,用不着久等,他立即就会获得解放,因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4]202以此来看,如果说德谟克利特是从客观性的视角来界定知识的话,那么,伊壁鸠鲁则完全颠倒了这种评判准则,即从外在的客观性转向了内在化的主观性。换言之,只要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达到思想的自由,那种外在客观性是否真的具有真理性则是无关紧要的:一切都取决于自我意识,只要我能感觉到它,它就是客观的,不管它是否真的具有客观性。

从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伊壁鸠鲁创立了一种反叛必然性的思辨哲学。既然一切都取决于主观性,那么,一切客观必然性就失去了合法性根基,沦为任意性的王国。由此,伊壁鸠鲁在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上打上了一个大大的叉,开创了一片完全属于偶然性的王国。“被某些人当作万物主宰的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宁肯说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必然性是不容劝说的,反之,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所以,宁可听信关于神灵的神话,也比当物理学家所说的命运的奴隶要好些,因为神话还留下个希望,即由于敬神将会得到神的保佑,而命运却是铁面无情的必然性。应该承认的是偶然,而不是众人所相信的神。”[4]204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但在必然性中生活本身却不是必然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通向自由的道路绝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偶然性的哲学恰恰就是一条康庄大道。

可以说,伊壁鸠鲁的这种偶然性哲学正好为马克思提供了思想载体。在当时德国,封建专制仍居于主导地位,各种激进思想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作为深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影响的马克思,“比伊壁鸠鲁本人更深入地思考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原理,并且从中得出了更正确的结论。”[5]他必然会像其他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一样,希望通过对自由意识的倡导来推动对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变革。而伊壁鸠鲁的这种自我意识哲学恰恰迎合了马克思的理论需要,这也是马克思之所以会站在伊壁鸠鲁哲学立场之上的现实原因。也正是借助于伊壁鸠鲁的偶然性哲学,马克思打开了一条冲破必然性宿命的康庄大道,彰显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期待,深刻体现了他此时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情怀。

二、原子偏斜运动:对自由的进一步憧憬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3种运动:一种运动是直线式的下落;另一种运动起因于原子偏离直线;第三种运动是由于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而引起的。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共同点;可是在承认原子偏离直线这一点上,伊壁鸠鲁就和德谟克利特不同了[4]209。那么,对马克思来讲,这点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在德谟克利特那里,既然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因此,所有的原子都必然按照必然性的准则运动,即遵守直线下落运动的原则。在这里,所有的原子运动没有任何的独立性,都必须接受命运的束缚,这是一种彻底被动的运动。

而伊壁鸠鲁则不同,他认为原子本身具有双重规定,即物质性规定和形式规定。既然必然性运动代表了原子的物质性运动,那么,言外之意,在必然性的运动之外还存在另一种体现形式规定的运动,即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因此,如果说伊壁鸠鲁以原子的直线运动表述了原子的物质性的话,那么他以原子偏离直线的运动实现了原子的形式规定”[4]212-213。如果直线运动代表着命运的束缚,那么,偏斜运动就代表着打破这种命运束缚的自由运动,代表着“自由意志”[4]121。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颠覆了哲学史上关于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思想关系的判断,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绝不是对德谟克利特的抄袭,相反,这正是前者对后者的扬弃,是前者的伟大之处。这种哲学为自我意识的自由开辟了一片广阔的空间。因此,“原子偏离直线并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现在伊壁鸠鲁物理学中的规定。相反,偏斜所表现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哲学”[4]214,构成了伊壁鸠鲁哲学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思想。

也正是借助于此,马克思生发出了一种反抗思想专制的自由之路,并把这种自由精神当作一切哲学研究的首要品质,“哲学研究的首要基础是勇敢的自由精神”[4]112,从而为其确立人的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高扬自由,提供了思想载体。

既然原子能够冲破必然性的束缚,这就意味着,作为原则的原子绝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能动的、积极的。对此,马克思准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感官就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正如抽象的理性就是原子世界中的唯一标准那样。”[4]233作为原则的原子所具有的能动性,是在观念上得到保证的。而这个观念性的东西恰恰就是自我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完美体现。因此,原子偏斜运动的完成,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自由的确立过程,后者才是一切哲学的最终落脚点。

立足于此,马克思公开宣布了自己的哲学格言:“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个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意见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的自白‘总而言之,我痛恨所有的神’就是哲学自己的自白,是哲学自己的格言,表示它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4]189天上的神(上帝)和地上的神(宗教、教会)都禁锢了人的思想,束缚了人的发展,扼杀了人的自由,只有用人的自我意识来替代神,才是最高的、绝对的自由。可以说,这一观点构成了此时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真实体现。

三、“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自由的实现之路

马克思提出了超越伊壁鸠鲁和黑格尔精神自由的“实践”哲学,体现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运思。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所追求的自由实际上只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它只不过是哲学家无力改变现实而向内心转化的一种消极自由,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犬儒主义的避世自由,它完全禁锢在精神的阿门塞斯冥国之中,根本无法转化为一种客观的实践力量。随着现实的扩张,这种内心的宁静最终只能沦为一种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无法生长为一种真实的力量,更不可能给世人带来真正的自由。同样,虽然黑格尔也鼓吹自我意识的自由,但他的自由仍然只局限于精神世界之中,被禁锢一种保守的体系之中而丧失了活力,沦为一种概念的游戏。

对此,马克思指出,要想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就必须打破伊壁鸠鲁和黑格尔的保守主义的窠臼,对世界和哲学同时进行革命化,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

何谓“世界的哲学化”?这里的哲学决非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而是人本学意义上的人类自由解放主义(据杨适老师语义考证,“‘自由’这个词,在西方语言里和‘解放’是一样的”)[6]。在当时德国,整个思想世界无疑禁锢在专制的牢笼之中,沦为一潭死水。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自我意识的自由,首先必须要把整个世界从专制的铁笼中解放出来,即“把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就是把它们从作为一定的体系束缚它们的哲学中解放出来”[4]259,从而使整个思想世界自由化。可以说,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是有其现实背景的。在当时落后的德国,普通民众在思想意识上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成为阻碍德国思想进步的重要障碍,因此,要想实现德国的进步,必须要努力改造德国民众的思想世界。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会倡导“世界的哲学化”,高扬自由哲学,以此来为德国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使自由哲学在整个思想界中占据主导。

其次,何谓“哲学的世界化”呢?通过对伊壁鸠鲁和黑格尔哲学的考察,马克思已认识到,自由哲学如果只停留在精神王国之中,那它最多只是一种精神的内在之光,根本无法带来真正的自由。因此,哲学要有力量,必须转变为一种“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4]258,实现哲学的世界化,这才是哲学最真实的力量。一旦哲学做到了这一步,哲学的“内在的自我满足和完整性就被打破了。本来是内在之光的东西,变成转向外部的吞噬一切的火焰”[4]258,届时,真正的自由就到来了。

也就是在上述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最终得出结论说:“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哲学在其外部所反对的东西就是它自己内在的缺陷,正是在斗争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对的错误,而且只有当它陷入这些错误时,它才消除掉这些错误。”[4]258换言之,要想真正实现自我意识的自由,就必须使世界“哲学化”和哲学“世界化”,二者必须同时进行,否则,就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

以此来看,马克思在实现自由哲学的思考上,已超出了伊壁鸠鲁甚至是黑格尔,这为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结语:一点批判性思考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的比较研究,彰显了其对自由的渴望,并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的重要思想,这在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我们系统梳理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萌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此时马克思的思想还存在着重大缺陷。

首先,从政治立场来看,此时马克思更多地作为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抨击德国的封建专制,虽然他提出了自由的哲学,但这种哲学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制的一种反映,这与后来科学共产主义所倡导的“全人类的解放”思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切不可把此时马克思的自由哲学理解为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此时的马克思还只不过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其次,从哲学立场来看,“博士论文”不过是马克思站在青年黑格尔的肩膀之上,向世人宣告自由哲学的一种伦理激愤,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证明“唯心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按其当时的观点,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7]此时马克思的哲学只不过是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变种,在整个理论根基上仍没有逃离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问题域。

最后,此时马克思所开出的实现自由的药方根本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因为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不去改变现实的社会关系,哪怕是喊上一千遍、一万遍的自由口号,都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只有推翻旧有的社会关系,实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才能真正迎来自由的曙光,而这点恰恰是马克思后来才意识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此时的自由仍然不过是悬在空中的楼阁,可望而不可即。

[1]埃朗格英·陶贝尔特.《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部分[M]//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52.

[2]许启贤.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论纲(一)[J].道德与文明,1993(5):30-32.

[3]王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真正意图与意义[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5):126-1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梅林.马克思传[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6]丛大川.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J].洛阳师专学报,1997(3):5-10.

[7]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8.

B82

A

1671-4970(2012)02-0014-03

2012-01-19

黄冬(1980—),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黑格尔原子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