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钛夹联合电凝圈套法切除消化道息肉197例临床观察

2012-08-15吴忠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圈套电凝息肉

吴忠林

(通山县人民医院外科,湖北通山437600)

消化道息肉是慢性炎症引起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我们内镜下放置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消化道息肉患者197例。其中男135例,女62例,年龄21~63,平均46.7岁;息肉单发189例,多发8例。食道5例,贲门2例,胃窦64例,胃体12例,胃底4例,升结肠14例,横结肠11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46例,直肠32例。息肉直径0.4~5.5cm。

1.2 治疗方法

Pentax 2940型及2970K型电子胃镜,Olympus 260型电子十二指肠镜,Olympus 130型电子结肠镜,Olympus HX-5LR-1 型钛夹持放器,HX-600-135型金属钛夹,WF-2417DT型圈套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VIOZOOD高频电切装置。患者术前完善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功能检查,术前禁食8h以上,口服利多卡因胶浆。肠镜治疗前需清洁肠道。常规内镜检查找到息肉,内镜直视下用圈套器套住基底部后电凝切除,一次性不能完全摘除的,可分次摘除,术后予金属钛夹闭合创面。对宽蒂或扁平息肉先在其底部黏膜下注射甘油果糖或1∶10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使病灶抬举征阳性,再将圈套器套住隆起处基底部电凝摘除,术后予金属钛夹闭合创面。对于长蒂息肉用金属钛夹钳夹息肉蒂部,阻断供血动脉血流,圈套器在距离金属钛夹上方一定部位电凝摘除。切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

2 结果

197例消化道息肉均内镜下摘除成功。其中106例直接圈套器电凝切除,61例先用金属钛夹钳夹蒂部后再行圈套器电凝切除,30例因术后创面较大或创面出血有潜在出血风险,予以钛夹夹闭。且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是由黏膜上皮增生所致,息肉大小不等,可多发或单发,一般为单发,形态上分为有蒂、亚蒂或无蒂息肉,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呈圆球形或类圆球形,内镜所见的息肉是黏膜间腔内的局限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消化道息肉组织学分类不同,癌变率有明显差异,因此内镜息肉摘除可以活检明确息肉性质,治疗临床症状,预防癌的发生。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是常用的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摘除方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但对于较大(直径>2cm)的无蒂及宽蒂扁平息肉切除比较困难,存在出血、穿孔等风险。为了减少息肉摘除后出血和穿孔,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金属钛夹控制息肉摘除术后早期出血和迟发性出血。

金属钛夹由纯钛丝或钛合金丝压制而成,包括一外形呈V字形的夹体,夹体的夹持段内侧面设置有横槽,装置较为精巧,通过机械力量将病灶同邻近组织一起夹闭,阻断血供或闭合创面,效果与外科缝合相似。根据息肉的形态、数量、大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等,决定是术前预防性还是术后放置金属钛夹,利用金属钦夹的血管结扎及止血作用,钳夹息肉蒂部,放置方向应与病灶保持垂直,钳夹病灶及周围正常组织,不致产生夹持后位移、脱落等,阻断供血动脉后,再联合圈套器电凝切除息肉。通常1~3周后局部形成肉芽组织,金属钛夹脱落经消化道排出。需要注意的是,圈套器电凝切口应与金属钛夹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肠壁损伤引发穿孔。

本组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联合金属钛夹摘除消化道息肉手术均成功,术后早期出血和迟发性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电凝圈套切除法联合金属钛夹摘除消化道息肉具有安全、疗效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圈套电凝息肉
白兆芝治疗胃息肉经验
狼的圈套
篮球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一字之差产生的“圈套”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严重鼻出血的疗效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双极电凝止血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
圈套